張晨鑫
【摘要】耿振生《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2016)指出學界存在一種觀點:元、明、清三代詩人所作的近體詩嚴格按照《平水韻》押韻,而《平水韻》產生于金代,故這三個朝代的近體詩用韻無法反映真實的語音面貌。但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元、明、清三代的近體詩并非嚴格依照《平水韻》用韻?;貞@種質疑,證明課題的研究價值,是保證“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詩歌用韻研究”順利完成研究任務的第一步。
【關鍵詞】近古音;近體詩;借韻;出韻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28-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項目“清代蒙古族詩人漢文詩歌用韻研究”資金支持,項目編號:202010126006。
一、問題緣起
張一南《〈近體始音〉及其早期近體詩體系的建構》(2014)提出近體詩發展流程的時間建構可以依據《近體始音》概括為:發展于西晉,成形于永明,繁盛于蕭梁,分化并發展于陳隋和北周,繼承于初唐,完善于武朝,余響于盛唐?!肚许崱犯鶕宄嵨牡挠庙嵳?《唐韻》根據唐朝韻文的用韻整理;《廣韻》根據宋朝韻文的用韻整理;《平水韻》根據金代韻文的用韻整理。每個朝代的語音系統都可以在當時的韻書中有所體現,近體詩嚴格依托韻書押韻,因此近體詩的用韻也可以反映當時的語音系統??山鸫蟮慕w詩用韻大多沒有擺脫《廣韻》或《平水韻》所規定的用韻規則,這就相當于元、明、清三代一直在用宋代和金代的語音系統創作近體詩。那么元、明、清三代的近體詩用韻究竟是否可以體現當時的語音面貌,就會被學者質疑。部分學者認為研究元、明、清三代近體詩的用韻,在研究價值方面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正是為證明元、明、清三代近體詩用韻的研究價值而作。
二、研究價值分析
(一)借韻、出韻現象頗多
研究元、明、清三代近體詩用韻的語言學價值,就是為勾勒三個朝代的官話和方音提供語料。依上述質疑所言:元、明、清三代均用宋朝或金代的語音系統創作近體詩,故而元、明、清三代的近體詩無法體現當時的語音面貌。如果這個觀點成立,這三個朝代的近體詩用韻研究則不具有研究價值的。但是前人研究發現:元、明、清三代的近體詩借韻用例和出韻用例頗多,并非完全依據《平水韻》用韻。
劉青松《王惲詩詞用韻研究》(1996)發現元代詩人王惲的近體詩用韻中借韻722例、出韻111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28.95%;徐曼曼《鄺露詩歌用韻考》(2005)發現明代詩人鄺露的近體詩用韻中借韻8例、出韻4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9.02%;曾雪華《丘濬近體詩用韻考》(2005)發現明代詩人丘濬的近體詩用韻中出韻7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1.01%;王毅力《黃佐近體詩用韻考》(2006)發現明代詩人黃佐的近體詩用韻中出韻4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0.61%;陳建軍《李孝光詩文用韻研究》(2007)發現元代詩人李孝光的近體詩用韻中借韻41例、出韻28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14.02%;陳衛蘭《元代臺州詩人陳孚用韻研究》(2009)發現元代詩人陳孚的近體詩用韻中借韻14例、出韻4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9.94%;練怡《陳第近體詩用韻研究》(2015)發現近體詩用韻中借韻3例、出韻4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1.11%;杜愛玲《張問陶詩歌用韻研究》(2016)發現清代詩人張問陶的近體詩用韻中借韻18例、出韻49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2.45%;葉紫玉《陳恭尹詩歌用韻研究》(2016)發現明末清初詩人陳恭尹的近體詩用韻中借韻8例、出韻3例,共占收錄近體詩總比的0.73%。以上研究的研究對象均是元、明、清三代詩人的詩作,發現了近體詩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借韻和出韻用例,并利用借韻和出韻用例來研究近體詩韻部系統,指出異部通押、異調相押、押仄聲韻這類特殊押韻現象,來自仿古用韻或方音現象,可以反映共時的語音面貌或歷史的語音變化。
元、明、清三代的詩人要依靠科舉考試來做官,而科舉考試中要求必須嚴格根據官韻來做詩,為何這三個朝代詩人的近體詩中還會出現借韻和出韻現象呢?可能存在兩個原因,其一是出生、成長、受教育的環境對詩人影響較大,任何一個人都很難完全擺脫家鄉方音對自己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在詩文押韻時自然流露;其二是大多詩人會在宴飲聚會中寫一些酬贈和答詩,這些在宴飲場景下創作的近體詩不可能每首都嚴格遵循《廣韻》或者《平水韻》的用韻規則,更多的應該是追求音律和諧。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元、明、清三代的近體詩完全按照《平水韻》押韻。這個觀點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元、明、清三代有本朝代的韻書,分別是:《韻府群玉》《五車韻瑞》和《佩文韻府》。雖然這三本書也依照《平水韻》進行音系劃分,但每個韻目下收錄的韻字也存在細微差別。尤其是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清代蒙古族詩人用韻,清代的韻書《佩文韻府》全書收字10252個,已經在《平水韻》9504字的基礎上有了調整和擴充。所以很難存在課題中數十位詩人、數千首詩作完全依照《平水韻》用韻這種情況。目前課題已經完成了詩作點校、古近體詩區分、韻腳字收錄、音韻地位填寫、韻譜制作等工作,除去存詩數量極少的詩人外,沒有發現完全依照《平水韻》用韻的詩人,反而發現了一些入聲字與平聲字混押的用例,具體結論尚需后續考證。
(二)服務于訓詁學
點校詩歌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依據格律和用韻來判斷異文的正誤,尤其是近體詩,近體詩比古體詩的用韻要求更為嚴格:首句尾字為仄聲,則不入韻;首句尾字為平聲,則必須入韻;每一雙數句的尾字必須入韻,且一般情況下為平聲韻。因此在近體詩用韻研究時,除了要考慮可能是借韻、出韻用例,也要考慮可能是后人在編纂詩集時將詩人原作中的韻腳字記錄錯誤。曹瑞芳、李小平《傅山近體詩韻字考辨》(2012)分析明末清初詩人傅山的近體詩用韻,對其中十幾處韻腳字提出疑問,并成功校對了其中的五處韻腳字,指明這五處韻腳字是因形似而導致偏誤,依據用韻而訓詁發疑,最終解決問題。這也是近體詩研究價值的一個方面,如果能通過用韻研究而發現韻腳字的錯誤,并加以更正,無論是研究方法,還是勘誤后的語料,都是十分重要的成果。
(三)服務于共時、歷時層面的對比研究
雖然元、明、清三代詩人的近體詩確實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廣韻》或《平水韻》的用韻限制。但是拋棄掉近體詩,只研究古體詩,就會缺少古體詩用韻和近體詩用韻相互比較的過程。只有研究近體詩的用韻,并找出其中的借韻、出韻等特殊押韻現象,才可以用近體詩用韻和古體詩用韻互相佐證,更全面地反映三代的官話和地方方言的語音面貌。
沒有任何一種近體詩用韻研究是孤立的研究。在歷史層面,研究者必定要用近體詩劃分出的韻部與歷朝歷代的韻書加以比對,從而反映語音面貌從古到今的變化。在共時層面,研究者會用古體詩、詞或者是曲劃分出的韻部與近體詩相互對照,讓勾勒出的語音面貌更全面,得出的結論更準確。魯國堯《元遺山詩詞用韻考》(1986)研究詩人元好問的近體詩借韻、出韻用例,通過聯系法歸納出19個韻部,正與《中原音韻》這部曲韻相互印證,與金代官韻有較大差異。程朝暉《歐陽修詩詞用韻研究》(1986)聯系詩人歐陽修的近體詩借韻用例,得出的韻部與古體詩出韻用例的韻部完全相同。這兩例可以說明兩點:其一,研究近體詩用韻的價值之一就是與韻書或其他文學作品的用韻進行比對,從而更全面地反映語音面貌;其二,如果承認曲韻和古體詩用韻能夠反映真實的語音面貌,就不得不承認近體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真實的語音面貌。
三、結語
最后,對以上觀點進行總結。第一,元、明、清三代詩人的近體詩中借韻用例和出韻較多,這種現象可能來自方音對詩人的影響根深蒂固,也可能是詩人飲酒后為和答行樂而作,未遵守官韻的用韻規則,能夠反映實際的語音面貌。第二,研究元、明、清三代近體詩的用韻,就不可避免地會涉及研究詩作的格律,這種研究方法對探索訓詁方法,校對異文的正誤有很大幫助。第三,近體詩用韻研究,可以為古體詩用韻、詞韻、曲韻等研究提供對照語料,共同服務于勾勒官話和方言的語音面貌。綜上,元、明、清三代的近體詩用韻研究缺乏研究價值這一觀點不成立。
參考文獻:
[1]陳建軍.李孝光詩文用韻研究[D].溫州大學,2007.
[2]陳衛蘭.元代臺州詩人陳孚用韻研究[J].臺州學院學報,2009,(4).
[3]程朝暉.歐陽修詩詞用韻考[J].中國語文,1986,(4).
[4]曹瑞芳,李小平.傅山近體詩韻字考辨[J].晉中學院學報,2012,(4).
[5]杜愛玲.張問陶詩歌用韻研究[D].西南大學,2016.
[6]耿振生.音韻學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7]劉青松.王惲詩詞用韻研究[J].古漢語研究,1996,(4).
[8]練怡.陳第近體詩用韻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5,(6).
[9]魯國堯.元遺山詩詞用韻考[J].南京大學學報,1986,(1).
[10]王毅力.黃佐近體詩用韻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2).
[11]徐曼曼.鄺露詩歌用韻考[J].濟寧師范??茖W校學報,2005,(5).
[12]葉紫玉.陳恭尹詩歌用韻研究[D].西南大學,2016.
[13]曾雪華.丘濬近體詩用韻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5,(6).
[14]張一南.《近體始音》及其早期近體詩體系的建構[J].文學遺產,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