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龍 楊昌富
【摘要】伴隨我國文化多樣性發展,研究“相對冷門”領域的亻革家人、穿青人、蔡家人及其文化遺產課題的人員極少,研究者傾向于從亻革家人和穿青人以及蔡家人及其文化遺產的歷史、現狀、特征、法律、問題、身份認同、宗教信仰、文化及其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研究,仍舊存在一定的不足或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的領域。
【關鍵詞】亻革家人;穿青人;蔡家人
【中圖分類號】K28?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5-004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省科技廳貴州省科技計劃項目《文化多樣性背景之下的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文化遺產挖掘及保護》(黔科合支撐[2018]2810)階段性成果。
為了深入研究亻革家人、穿青人和蔡家人及其文化遺產,全面地掌握現有的、相關的文獻資料,特充分地利用文獻平臺及實地調研等方式進行收集,基于此,現就研究“相對冷門”領域的亻革家人和穿青人以及蔡家人及其文化遺產課題的文獻進行綜述。
一、研究亻革家人、穿青人和蔡家人等相關方面的文獻綜述
通過貴州數字圖書館可知,以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為標題進行搜索,發現其相關中文文獻相對較少,尚未發現其外文文獻?,F就近5年的主要中文文獻梳理如下:
其一是白穎文(2016)、徐其勇(2014)、艾華(2012)等人,從網絡、報紙等平臺,介紹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主要概況。艾華(2012)概述了我國未識別民族的基本情況,研究發現了我國還存在穿青人等25個族群。[1]
其二是熊正賢(2016)、朱小豐(2014)、嚴奇巖(2009)等人,傾向于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起源或產生、發展變遷和演進以及成因等方面歷史。嚴奇巖(2009)從人口學、社會學等視角研究了貴州省現有穿青人等群體的族源情況、分布特點、生活情況、歷史成因,并認為穿青人等族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異化的特質。[2]
其三是李澤東(2016)、曹丹(2016)、馮晨露(2015)等人,從人類學、計算機學等學科傾向于研究未識別民族(主要是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面部等相關方面的生理特征。李澤東(2016)利用計算機等學科視角分析了未識別民族的面部特征,認為穿青人等相關族群具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差異化面部特質。[3]馮晨露(2015)基于人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視角,對亻革家人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認為,“亻革家人基于生活在我國西南巖溶貧困山區,與周圍布依族、苗族和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在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服飾等多方面仍舊存在異質性狀態。”[4]
其四是方青(2015)、劉威(2015)、戴小明(2012)等人,傾向于研究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等未識別民族的政策及法律地位以及文化等方面權利的保護與捍衛及其制度“瓶頸”、解決的措施等。戴小明(2012)從民族平等與民族團結的層面研究了未識別民族的應有權益在民族領域相關規制中難以得到落實,呼吁從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領域高度重視并全面執行民族等相關領域的規制。[5]
其五是劉陳姣(2015)、胡麗麗(2013)傾向于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問題。胡麗麗(2013)針對貴州民族文化保護立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建議國家盡最大可能地從法律、民間或者國家層面挖掘、培養和利用以及保護民族文化,確保中華民族文化可持續延續。[6]
其六是哈正利(2017)、張福強(2017)、余舒(2015)等人,傾向于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民族身份的識別、認同及其識別工作的問題、模式、標準等相關研究。哈正利(2017)研究我國民族識別工作的問題、模式、標準等,提及了未識別民族;并認為,“在新時期,必須要在前人基礎上總結經驗,開拓民族識別研究的新思路”[7]。
其七是張麗萍(2017)、楊梅(2017)、賈婷(2015)、王家錄(2011)、呂燕平(2011)等人,利用書籍、網絡或影視頻等載體,傾向于介紹或研究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詩詞、文學、小說、武術、體育、音樂、服飾、戀愛觀等形式的文化,對其文化保護提出了對策和利用的建議。楊梅(2017)認為,“穿青人的民歌是流傳于民間的一種具有自己特色的音樂樣式,包含穿青人的經濟、文化、科技和情感等內容 ,充分地體現了他們的精神寄托?!薄耙虼?,通過對穿青人民歌的研究來推動社會對穿青人等群體特有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和發展。”[8]王家錄(2011)等人在探究穿青人儺戲文化之后,呼吁國家對其進行旅游方面的專門性開發以及綜合性利用。[9]此外,搜狐、騰訊等平臺通過音視頻的文化展現方式,在《黃平縣重興鄉亻革家人》《蔡家人搟氈技藝》介紹了 “亻革家人(或革家人)”和“蔡家人”“穿青人”等特殊群體(或未定民族、族群)的民族服飾、舞蹈、生活習性、藝術等文化內容。
其八是蒙祥忠(2016)、李云華(2016)等人,傾向于研究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宗教信仰等領域。蒙祥忠(2016)在博士論文中以貴州省黃平縣重安鎮楓香村亻革家人為研究對象,研究亻革家人的“宗教禮儀”與“社會結構”之關系,分析亻革家人的精神世界,探討其社會文化的特質及其背后運作的宇宙觀。李云華認為穿青人具有獨特的“五顯神”信仰。[10]
其九是楊然(2006)等人相對綜合性地研究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情況。楊然(2006)在其博士論文中通過對穿青人的基本概況進行了研究,運用民族學等多學科視角,分析了穿青人一定程度內聚漢族與周邊相鄰少數民族“交叉性”或“中間化”的社會心理特質。[11]
其十是宋景(2007)、王曉芬(2017)、王艷貞(2017)等人,傾向于利用現代技術對我國少數民族進行數字化保護、傳承的研究。宋景(2007)認為,“在貴州內聚了其他地方沒有的原生態性和優秀而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質性文化遺產資源,是極為寶貴和值得珍惜的?!盵12]
從現有文獻來看,研究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的文獻資料相對不多,多為從紙質載體通過報紙雜志路徑進行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研究,其中在民族身份認同、歸屬、法律地位等極個別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搜狐、騰訊平臺收錄的影視頻道三次粗略地記載穿青人或蔡家人、亻革家人的服飾文化、搟氈技藝等特色文化,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為今后對該領域進行研究的后來者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文獻條件和借鑒,當然也一定程度地保存并保護了特殊族群或未定民族亻革家人、蔡家人、穿青人的文化及其遺產等等。
二、現有文獻存在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或深入拓展的領域
一是現有文獻多為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概述或研究,相對缺乏系統性、全面性、規范性和綜合性。尤其是生活中亻革家人語言等獨特的、本土化的文化及其遺產尚未被正式、規范、全面、有效地收集、整理、保存、傳承下來,很多特質性、優秀的文化及其遺產在現代化發展中逐漸被淡忘、消失。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華民族文化具有內涵豐富、極具特質性和原生態性的民族文化特質,是其他國家或者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與潛力,因此一定要強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利用以及延續工作。”[13]
二是充分利用現代先進技術手段進行收集、數據化保護,目前尚未發現利用現代音影像技術、數據化或文化數字圖書館等路徑全面地、規范地記載、館藏和傳承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的文化及其遺產。
三是根據現有資料表明,從文化學、社會學和管理學的視角來看,政府及其部門在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文化及其遺產的收集、保護和傳承方面“缺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基于民族學中的“敏感性”等原因,尚未把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的文化及其遺產納入文化及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導致該文化及其遺產的逐步消失和淡忘?;诹暯娇倳涥P于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內涵、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等方面的要求,我們呼吁國家和社會一定要高瞻遠矚,以長遠的戰略眼光和科學發展的視野因地制宜地挖掘、保護、利用和延續中華民族文化,千方百計地助力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成。
本課題組利用現有科技手段擬從多學科視角搶救性挖掘、整理、保護現有穿青人、蔡家人、亻革家人的文化及其遺產,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管理、館藏、傳承和利用的舉措,豐富我國多彩文化特質性優勢,拓展中華民族文化內涵,為充分利用特色性文化潛力和后發優勢提供條件。
參考文獻:
[1]艾華.中國有哪些未識別民族[J].四川統一戰線,2012,(6):27.
[2]嚴奇巖.貴州未識別民族人口的分布特點和歷史成因[J].民辦教育研究,2009,(2):27-31.
[3]李澤東,曹丹,陸敏,段曉東,王存睿.基于計算機視覺的未識別民族面部特征研究[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6,18(3):260-265.
[4]馮晨露.亻革家人的人類生物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5]戴小明,盛義龍.未識別民族法律地位探微:以民族平等為研究視角[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2(5):77-83.
[6]胡麗麗.未識別民族文化保護的制度困境與出路[J].青年與社會(上),2013,(10):280.
[7]哈正利,張福強.論中國民族識別工作的三種解讀模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7(4):18-22.
[8]楊梅.織金穿青人民歌研究[D].貴陽:貴州民族大學,2017.
[9]王家錄,呂燕平.穿青人的儺戲文化及其旅游開發[J].安順學院學報,2011,(2):70-72.
[10]蒙祥忠.人鬼情未了:亻革家人的宗教禮儀與社會結構[D].廣州:中山大學,2016.
[11]楊然.穿青人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
[12]宋景.基于反求工程的貴州少數物質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技術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
[13]十九大報告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楊澤龍,男,貴州織金人,貴州理工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區域社會發展模式、文化遺產數字化。
楊昌富,男,彝族,貴州織金人,貴州畢節市黔西縣思源實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