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廣華
中圖分類號:G807.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05-01
摘 ?要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與落實,小學體育教學中各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是現階段小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從而導致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擱淺,難以發揮出其應有的功效。本文就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開展現狀與優化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民族傳統體育 ?小學體育教學 ?開展現狀
實現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需學校、教師、學生給予足夠的重視,認識到其對學生的提升作用,發掘其潛在的健身娛樂功能以及文化價值,以讓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各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中。
一、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開展現狀
(一)未全面展開民族傳統體育教學
就當前階段來說,雖然不同地區的小學有著不同的傳統體育課程,但是相差不大,基本包括以下數個方面:小學低年級體育中的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主要包括猜拳跨步走、打手毽、踢毽子、丟糠包、單人跳繩、烏鴉護子、跑風車等;中年級則包括滾鐵環、花樣踢毽、打陀螺、擲雞毛、單人花樣跳繩、三人轉、老虎借豬等;高年級則包括打手毽比賽、布衣棒壘、打陀螺比賽、擲卡片、多人花樣跳繩、跳海、抱龜蛋等。雖然各項課程的安排較為豐富,但是部分項目難度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顯得較大,使之難以開展,從而導致很多學生對民族傳統體育喪失興趣。
(二)教師專業能力缺乏
大部分體育教師在學習階段基本是將現代體育項目作為主修,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輔修,甚至一些體育教師沒有系統學習過民族體育項目,導致其對于各項民族體育項目缺乏足夠的了解,難以通過正確的方式來開展傳統體育教學,也難以挖掘傳統體育深層次的內容,導致傳統體育教學流于表面,難以對學生有身體、心理上產生積極的效果。
(三)基礎設施不完善
由于對民族傳統體育缺乏探索與開發,導致很多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處于荒廢狀態。很多傳統體育項目基礎設施亦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被教師與學生隨意對待,缺乏對其必要的保護與整修,從而使得很多基礎設施已經難以投入使用。教師對此亦不甚關注,因在日常教學中很少涉及,長此以往,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課程中所占的比例不斷下降[1]。
二、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優化應用措施
(一)合理安排傳統體育課程教學
不同地區的小學體育教學狀況有著較大差別,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當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都有著一定的差別。因此,就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傳統體育課程的安排,這需要教師重點把握以下要點。其一,結合當前階段民族傳統體育課程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為學生安排適宜的傳統體育課程,并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逐漸提升傳統體育課程的難度,使得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始終面臨一定的難度與挑戰;其二,以調研、談話、班會的形式來征集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能夠參與進課程安排,這有利于提升學生體育課程學習興趣;其三,在安排完具體的傳統體育課程后,應關注課程進展狀況與學生的具體反饋,以反饋結果作為調整課程安排的依據,使得各項傳統體育項目發揮其最大的功效[2]。
(二)提升教學團隊實力
其一,加強培訓,以“線上+線下”培訓的方式,邀請行業頂尖教師與專家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其能夠掌握更加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知識與技能,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民族傳統教學服務;其二,引入專業高素質人才,以其為發展核心,逐步提升教學團隊實力。
(三)重視基礎設施建設
其一,學校管理層要加強對基礎設施的重視程度,制定基礎設施維護保養制度,要求教師按照對應的制度來使用與保養基礎設施;其二,對于破損、缺失的民族傳統體育器材,要求教師統計并上報,逐漸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讓學生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學習時有“兵器”可用。
(四)定期組織民族傳統體育競賽
在學校或者區域范圍內定期組織民族傳統體育競賽,要求全員參與。教師根據不同年級設置對應的競賽項目,競賽結果可關聯體育教師的綜合考察,以此來提升教師的重視程度,使其能夠分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研究競賽項目、競賽人員、競賽訓練等事宜,讓學生得到充足的技能與知識教授。此外,還可適當引入本地的一些傳統體育項目,豐富競賽形式[3]。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就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開展現狀進行了總結與分析,深度挖掘了其內在問題,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一系列解決措施,以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升其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地位和比例,以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愛上民族傳統體育課程,進而獲得自我提升。
參考文獻:
[1]歐光強,林昭絨.佛山市中小學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的現狀及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9,25(04):93-94.
[2]冉雷.淺析民族傳統體育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開展現狀——以都勻六小為例[J].灌籃,2019(12):116-117.
[3]汪雄,呂金江.云南少數民族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的SWOT分析[J].體育師友,2019,36(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