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瑞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20-02
摘? ? 要? 本文研究的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獨特價值與現(xiàn)實挑戰(zhàn)。文章首先通過與傳統(tǒng)傳播媒體進行對比,從兩個角度分析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獨特價值,然后進一步探討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中所要面對的三點現(xiàn)實挑戰(zhàn),以期能夠為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傳數字化傳播的推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播價值? 傳播挑戰(zhàn)
進入21世紀以來,現(xiàn)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發(fā)展起來的數字化傳播也逐步成為了信息傳播領域的主流方式之一。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國家開始嘗試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工作之中,借助數字化傳播實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例如,美國布朗大學,于2001年開展的SHAPE(Shape, Archaeology Photogrammetry Entropy)項目,就是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開展的專門性研究。近些年,數字化傳播也成為了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點課題,故宮博物院、中國藝術研究院等相關單位和部門也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做了一系列嘗試,如基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3D文物展示、珍貴文物的數字化展覽、線上虛擬展廳等等。那么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適合數字化傳播?現(xiàn)階段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工作需要面對哪些挑戰(zhàn)?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闡述了幾點看法,以期能夠為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推進提供參考。
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獨特價值
隨著我國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重視,這些年很多鮮為人知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得到了有效發(fā)掘和有針對性地保護。然而由于很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當地的人文環(huán)境和地域環(huán)境密切相關,離開了它的生存、發(fā)展的人文環(huán)境和地域環(huán)境,就很難得以真實再現(xiàn)。所以,相較于發(fā)掘工作而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工作難度更高、挑戰(zhàn)更大。在過去幾十年間,我國為了做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工作,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曾經利用紙質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等各種不同媒體形式來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工作,然而效果卻不夠理想,以致很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得到了有效發(fā)掘,卻始終沒有得到廣泛傳播。這些珍貴的、獨具特色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鮮為人知。
但是數字化傳播卻為這種不利局面的改變帶來了可能。數字化媒介的出現(xiàn)和廣泛應用不但顛覆了傳統(tǒng)的媒介環(huán)境,同時也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方式的變革帶來了新契機,讓數字化傳播成為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必然趨勢之一。概括來說,相較于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獨特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相較于紙質媒體、廣播媒體等傳統(tǒng)媒體形式,數字化傳播能夠提高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質量和傳播效率,重新喚醒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機與活力。紙質媒體能夠借助圖片和文字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描述和呈現(xiàn),廣播媒體能夠借助聲音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但無論是紙質媒體還是廣播媒體都很難達到“傳神”的標準,也沒有辦法帶給受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以至于所傳播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受眾之間始終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傳播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但在針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時卻不同,數字化傳播過程中應用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和VR全景技術,能夠帶給受眾與現(xiàn)場觀看、參與別無二致的感受和體驗,無限拉近了受眾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也極大提高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質量和傳播效率,真正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成為了可能。
第二,相較于電視媒體而言,數字化傳播具備的可參與性、互動性,讓受眾切實參與到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過程之中,讓受眾成為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力量,極大地提高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拓寬了傳播范圍。電視媒體雖然克服了紙質媒體和廣播媒體的不足,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更生動、更形象地呈現(xiàn)到了受眾面前,但是卻由于其傳播形式的單向性,很難讓受眾參與到傳播過程之中,也無法讓受眾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傳播主體。而數字化傳播的方式則恰恰相反,數字化傳播不但能夠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xiàn)到受眾面前,同時受眾還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了解相關信息,這些新式平臺如今已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網絡中的主體。在利用數字化傳播的可參與性、互動性,將受眾轉化為傳播主體時,受眾伴隨傳播內容的真情實感,往往更易被激發(fā)出興趣、贏得其他受眾的認可,這樣一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與傳統(tǒng)傳播方式相比,數字化傳播具備的獨特價值讓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成為了未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必然趨勢。然而,在認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獨特價值和發(fā)展的必然的同時,也要清醒分析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過程中面對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工作的順利開展。概括而言,現(xiàn)階段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傳播形式和傳播理念存在不足
當前涉及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嘗試并不少見。特別是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順勢采用了數字化傳播的模式,將相關的傳播活動搬到了網絡之上。例如,“楊式太極拳”是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一項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去年疫情以來筆者關注到有多人開始利用短視頻或者是直播教學的方式在網絡平臺上教授“楊式太極拳”,這種做法無疑就是典型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但是在觀看的過程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雖然這些傳播者將“楊式太極拳”教學搬到了網絡上,也基本符合數字化傳播的形式和標準,但是傳播的內容卻明顯過于單一。絕大多數傳播者在教學過程中只涉及了相關招數的教學,而對于“楊式太極拳”這一寶貴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如“楊式太極拳”強調的“不想法而法自到”、“后法自然而然而至”等習練要求中蘊含的“道法自然”思想卻很少涉及,即使有少數傳播者講到了這一點,也只是三言兩語簡單帶過。這就使得“楊式太極拳”這一鮮活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僅僅被凝固成為了固定的招數和套路,使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文化碎片和文化缺失。由此可知,傳播形式和傳播理念不夠科學是現(xiàn)階段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過程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對傳播中的過度消費問題缺乏有效規(guī)避
數字化傳播的可參與性、互動性,讓普通受眾成為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過程中的傳播力量,使得傳播效果明顯提高。但與此同時,也要注意任何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具體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而言亦是如此。數字化傳播既增加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力量,同時也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消費現(xiàn)象帶來了可乘之機。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但在搬上網絡,走上數字化傳播路徑之后,某些人為了追求流量、關注和熱度,有可能會針對寶貴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惡意扭曲,甚至引導輿論,歪曲事實。這些過度消費的行為不但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無益,還會反過來破壞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但是,現(xiàn)階段國家對于網絡上的這些現(xiàn)象和行為還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從而使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仍然存在諸多“后顧之憂”。
(三)好的內容資源仍然比較匱乏
虛擬現(xiàn)實技術、VR全景技術,能夠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到受眾身邊,是針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傳播的有效手段。但是就目前發(fā)展實際而言,由于虛擬現(xiàn)實技術、VR全景技術等到運用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所以能夠利用這些技術進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傳播主體比較少,相應的市場上能夠獲取到與此相對應的內容和資源也比較少。例如,有關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VR資源目前市場上就幾乎是一片空白,再加上VR設備的價格也比較貴,綜合考慮之下,很少有受眾會在“資源少、設備貴”的情況下還有熱情去進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VR體驗。所以說,缺乏好的內容資源也是當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獨特價值決定了數字化傳播是未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的必然趨勢。但在認可這一點的同時,也要認清現(xiàn)階段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并積極探索解決策略,以不斷推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的發(fā)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孫庚,傳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宋俊華.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報告(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3]薛可,李柔.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信息對受眾城市認同的影響——基于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11):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