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銳
中圖分類號:G831?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5-025-01
摘? ?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管理學與傳播學的角度來剖析我國瑜伽發展的相關問題。研究表明,瑜伽相關產業的發展缺乏專業的管理體系、人員配備斷層等問題;瑜伽相關產業在媒體時代的不斷演變下出現了傳播內容缺乏專業性、傳播途徑多樣化、傳播受眾復雜化等特征。
關鍵詞? 管理學? 傳播學? 瑜伽發展? 體育傳播
一、管理學角度分析我國瑜伽相關產業發展
瑜伽是近十年來飛速發展的體育項目。在最初興起時并沒有很大規模,只是幾個瑜伽愛好者私自建立瑜伽工作室,即一個瑜伽從業者,自主創業成為了一家瑜伽工作室的管理者。在這個小團體里面,就有很多不同的人物設定,針對不同的人,管理者就有不同的領導理論。比如說,有的瑜伽工作室里的瑜伽老師,專業技能并不是特別強,那么管理者就可以讓他兼顧瑜伽老師和課程推廣的工作,而不是強求讓他在瑜伽技能上的快速提升。而對于專業技能比較強的瑜伽老師,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重要的課程,或者私人課程。跳出小的工作室,整個瑜伽行業的管理也呈現出很多現象,起初是每個瑜伽館管理自己,并沒有行業機構存在,后來出現了瑜伽協會。對于一些想成為瑜伽教練的人,通過每個有資質的瑜伽館進行課程學習,然后由協會頒發證書,隨即成為有資質的瑜伽教師。但是這樣的管理模式也存在很多漏洞,那就是標準并不統一。最近幾年,又興起了一種國外的瑜伽練習時間的考試模式,即學員集中學習達到200小時是一個等級,1000小時是一個等級,以學習時間作為劃分級別的單位。但是這種對瑜伽從業教師的資格認證在行業中并不統一。直到2019年,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建立了中國瑜伽官方平臺。從此,瑜伽行業出現了官方的管理平臺。以政府為主導的管理就為瑜伽產業制定了規范的管理模式。
二、傳播學角度分析我國瑜伽相關產業發展
(一)不同主體對瑜伽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
傳播主體是瑜伽文化在我國傳播的首個環節。瑜伽文化在我國的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起著決定性作用[1]。從20世紀80年代瑜伽運動傳入我國后,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是政府部門并沒有跟上腳步,這也導致了我國瑜伽相關產業在發展之初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確定了“健身瑜伽”的推廣指導戰略,并成立“全國健身瑜伽指導委員會”具體實施指導,瑜伽正式走向規范化[2]。從社會組織這一主體來分析,由于政府部門介入行業相對較晚,因此社會組織在傳播瑜伽文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從傳播學角度來分析,瑜伽相關活動中的瑜伽教師、瑜伽工作室、瑜伽館、瑜伽協會等都是傳播瑜伽文化的重要渠道。
(二)媒體時代變革給瑜伽相關產業帶來的“商”與“殤”
1985年,現代瑜伽走入中國的千家萬戶正是依靠電視媒介的傳播,從而改變了我國只有寥寥可數的學者知道“瑜伽”這個詞的狀況[3]。那時的瑜伽文化的傳播只能依靠口口相傳,由國外教練傳授到中國或者是我國瑜伽愛好者出國學習后通過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課程模式向我國傳播瑜伽文化。自媒體的開發化、平民化、隨意化等特征讓瑜伽體育文化的傳播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大眾參與瑜伽鍛煉動機異化,損害了大眾的身心健康,不利于瑜伽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4]。我國自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在微博、微信、短視頻的發展初期,瑜伽文化開始通過網絡進行傳播。一些傳播媒體對瑜伽女性化趨向的宣傳誤導,再加上國內更多女性越來越關注自我形象的完善,追求與眾不同、在舉手投足間的細節處力求體現自身的女性魅力,瑜伽成為女性健康的新形象,練習瑜伽的女性越來越多,該時期健身瑜伽的女性受眾比例高達95%以上[5]。我國全媒體時代相對發展較快,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便捷的通訊軟件融入日常生活,人們的練習途徑愈發多維化,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斷縮短[6]。此時,我國瑜伽行業出現了不同級別的比賽,瑜伽從一項人們熱愛的體育活動逐漸轉變為一項具有挑戰的競技體育運動,這也對瑜伽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三、結語
從管理學角度來分析,管理模式的改變給瑜伽的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政府介入管理,讓瑜伽產業發展有了明確的目標和統一的標準,這不僅可以促進產業發展,還能集合更多資源,形成瑜伽行業獨有的管理體系。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媒體時代的變革也讓瑜伽的發展從盲目追捧逐漸走向專業化。
參考文獻:
[1]王金紅.5W傳播模式下瑜伽文化在我國的傳播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0.
[2]中國瑜伽官網.《首屆全國瑜伽工作會議圓滿結束!》[EB/OL].[2020-05-27].http://chinayogasport.org/index.php?p=news_show&lanmu=3&id=31.
[3]劉蘭娟,劉成,蔡浩.瑜伽在當代中國的傳播特征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11):54-58.
[4]謝珊珊,馬鴻韜,李娜.自媒體時代瑜伽體育文化傳播:特征、異化與消解[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06):69-74.
[5]裘鵬.“健身瑜伽”概念的緣起及內涵解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10):135-140.
[6]于巴鎖,劉遠新,王剛.我國健身瑜伽競賽演變歷程及發展路徑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05):58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