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悅
中圖分類號:G842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58-02
摘 ?要 ?排球專項體能訓練在排球運動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進行調研,發現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融入專項體能訓練之中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過在具體的行動、學時、場地、器材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投入和相關教師的專業指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排球戰術,以及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關鍵詞 ?體育教育專業 ?排球專修 ?專項體能訓練 ?可行性
排球專項體能訓練在排球運動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隨著排球運動不斷的發展與進步,其發展運動員體能的特點變得愈發顯著。
一、排球專項體能訓練的內容
(一)排球專修應具備的基本身體素質
體能訓練內容能夠分成一般體能、專項體能訓練以及身體形態等類型。對于排球的專項體能訓練來說,主要有專項肌力練習、速度練習、彈跳力練習、耐力練習、柔韌性練習、靈敏性練習等幾部分。
(二)排球專修應具備的專項身體素質
在排球的運動過程之中包含排球技術的方法主要有墊球、傳球以及發球和攔網。完成這些技術動作的保障則是具備與之相關的肌力、速度、耐力與柔韌性等素質。
二、排球專項體能訓練的方法
(一)專項體能彈跳力素質訓練的方法
體能訓練之中的彈跳素質是排球運動員完成一次起跳動作時的速度、縱跳摸高的高度以及彈跳耐力等和它們相適應的身體機能和形態的總稱。而關于排球運動員彈跳能力的重要標準則是縱跳的高度,在具體的指導性訓練之中主要有三種訓練方法,即跳躍類訓練、離心類訓練以及速度類訓練。第一種跳躍類型主要有負重和不負重的水平、垂直、單腳、雙腳等訓練;第二種離心類訓練主要有負重和不負重的單腳以及雙腳的各種跳深訓練,即約為60~120cm的高臺且低于自身身高,在摸高最高點有10cm左右且要求運動員全神貫注地進行數百次縱跳,從而達到一定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肌肉的伸縮性;第三種速度類訓練則是包括各種各樣的短距離的牽引跑、坡度是3°的加速度跑等,這些訓練能夠進一步改善神經系統支配肌肉群的整體轉換速率。
(二)專項體能移動素質訓練的方法
關于移動素質主要是通過排球運動員在接收到刺激信號之后的反應能力,以及在應答刺激信號的選擇能力,移動的耐力、動作速度和其相互適應的身體形態技能的總和。移動動作主要是通過兩腿輪流進行交替支撐進行,即能夠通過在沙地或者在軟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小碎步的移動。例如,原地小碎步計時跑、小碎步前后左右的移動3cm、穿著砂衣進行突變轉動、突然起動等訓練。
(三)專項體能力量訓練的方法
力量訓練是排球運動員專項技術戰術得以掌握以及完成的保證和基礎條件。在運動競賽過程之中的防守、進攻的反應和移動、揮臂速度以及助跑起跳都需要力量訓練的支撐。對于力量訓練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從克服自身的體重開始訓練,如在沙地上進行各種各樣的徒手跳躍的訓練以及“跳深練習”等,然后逐漸延伸到通過各種各樣輕器械的跳躍訓練,一直到組合訓練器和杠鈴進行大重量的練習,其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提高排球運動員的彈跳能力并且更好地避免力量失衡等問題。
三、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融入專項體能訓練的必要性
(一)排球運動對體能訓練的需求
在排球運動過程中需要有良好的體能訓練為基礎,從而提高運動員的持續運動能力,使他們有較好的運動狀態參加訓練和比賽,并且在學習排球運動技術動作時能夠較好地學習并掌握排球技術動作中的重難點,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競技能力。根據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相關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超過70%的學生認為排球運動對于體能訓練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在整個排球運動過程之中都需要運動員不停地進行橫向移動與縱向移動,這對運動員的體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當前因為學生缺少體育鍛煉且在體能上出現了嚴重不足的情況。因此,在體育教育排球專修中融入專項體能訓練很有必要。
(二)體育教育專業對專項體能訓練的需求
體育教育專業缺乏體能訓練的課程,學生的大多數體能訓練穿插在技術動作教課前或課后,時間短,訓練強度小,起到的作用較小且缺乏專業性。但單獨開設體能訓練課程難度較大大,需考慮課時安排和教學進度等。對于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對其力量的要求、耐力的要求以及靈敏性的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提高自身專項體能訓練并且還要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從而能夠教導更多的人進行專項體能訓練。然而,當前體育教育專業中排球專修課程之中并未涉及過多的專項體能訓練。因此,在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融入專項體能訓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融入專項體能訓練的可行性
(一)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課程與體能訓練的學時安排
通過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排球專修教師和體能專項教師的訪談發現,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進行排球專修課程中沒有安排充足的專項體能訓練活動,排球專修不能只教授技術動作而忽視體能訓練,良好的體能是掌握排球專項技術動作的基礎。通過訪談可知,當前排球專修課程達到了72個學時,該課時是相對充足的。在安排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課程學時過程中應該增設專項體能訓練的課程,應將其增加到三分之二的課時,而剩下的三分之一需要保證整個排球課的正常教學,以此能進一步為學生進行排球專項技術戰術訓練提供良好的體能基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排球專項技術動作。因此,增設排球專項體能訓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排球專修課程課時相對較少,并且不到學期末便能夠完成所有學時的學習,因此會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我活動和安排。而有些學生表示,在不上排球專修課程的時候也會將時間浪費掉,與其浪費不如學習更多有用的知識。因此,適當增加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課程與體能訓練的學時安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體能訓練在排球專修中的教學進度安排
排球專修教師在學期或學年開始前要根據排球課程中每個課程教學日程制定教學計劃。通過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每一個學期和學年的教學要求能夠發現,每一個課題都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體能訓練合理的安排在教學進度中,主要集中在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之后,并且進度不宜過快,避免學生產生較大的運動疲勞現象,有效避免教學趕進度或延誤時間,以及不影響排球專修課程及體能訓練的課時。因此,合理進行體能訓練在排球專修中的教學進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總而言之,對于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課程和體能訓練的學時安排以及教學內容來說具有一個相對完整的規劃。在每一個學期之中都會出現36學時的排球專修課程,而體能訓練課程的學時也會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每次的體能訓練課程內容與教學進度能夠達到吻合的狀態。在體育排球專修課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和能力做到因材施教,針對其訓練的方法和訓練課時、訓練內容能夠做到“專”,即“專人專練,專項專練”。
(三)排球專修進行專項體能訓練的場地器材安排
通過對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體育場地的調查發現,學校具備體能訓練所需的場地和器材,這為引入體能訓練提供了硬件設施。健身房中的杠鈴挺舉以及壺鈴蹲跳等方式都能夠加強學生的力量素質,而對于短時間的沖刺跑以及上下坡跑也能夠加強其速度和耐力素質。此外,利用平衡墊以及瑞士球等道具也能夠進一步加強自身身體協調性的訓練。因此,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系為排球專修融入專項體能訓練提供了場地器材的可行性。
(四)專業的教師團隊和訓練場地
根據訪談可知,在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教育排球專修課程中融入專項體能訓練得到了相關領導的認可。除此之外,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具有專業的教師團隊和優秀的體能教師,通過專修教師和體能教師相互授課,由此也形成了多教師授課模式。這可以作為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的一個特色授課方式,以此更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專修人才。此外,河北民族師范學院還有專業的體能訓練館,相關的場地和設備足以支撐起該課程的開設。
(五)利于加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排球當中的專項體能訓練主要指的是進一步發展和排球運動相關的力量、靈敏性、耐力以及速度、爆發力等等。為了能夠實現排球運動的最佳效果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績,就要求學生要接受一定的體能訓練。然而不同的運動對體能訓練的要求不同,對于排球來說這是一項將靈敏性、力量以及速度結合在一起的項目,并且也能夠進一步提高排球運動者的競技能力。因此,排球中對運動者的體能要求相對較高,運動者便需要下功夫進行訓練,從而進一步提高其身體素質。
除此之外,排球運動之中的發球、傳球等技術都需要訓練者具有靈活的戰術和豐富變化的姿態。這就需要訓練者掌握更多的動作技巧并且能夠讓自身身體的各個方面得到足夠的鍛煉,尤其是其腿部、腰部以及上肢肌肉能夠均衡的發展并且逐漸增強其力量,這可讓大學生的身體各個部位更加靈活。因此,將排球專修課程融入專項體能訓練之中能夠有效促進運動者身體素質的發展。
五、結語
全面建設并強化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排球課程中的體能訓練不僅需要在具體的行動、學時以及進度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投入,還需要相關教師對學生進行專業性指導。在排球訓練過程之中,教師不僅需要加強學生的專項體能訓練,并且還要豐富其練習的方法,特別是對于爆發力和彈跳能力、移動速度等方面的練習。在體能訓練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器材,根據運動員個人特點和所需加強的訓練,系統制定訓練計劃,力求將專項訓練與體能訓練更好地結合起來,以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和競技能力。教練員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轉變傳統的訓練思維以及訓練理念,重新審視傳統的體能和技術,努力將傳統方式加以創新,以獲得更好的訓練結果以及效果。
參考文獻:
[1]趙晶.大學生排球專項體能訓練策略研究[J].體育科技,2017(05):3-4.
[2]尹洪滿,孫平,張明.排球運動員專項體能訓練的核心要素[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11):126-132.
[3]李宏偉,高雪峰.淺析排球專項體能訓練[J].科技視界,2013(31):130.
[4]李國敏,金未再.超等長訓練在高校排球運動員體能訓練中的應用研究[J].青少年體育,2015(0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