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鏡
中圖分類號:G808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4-062-01
摘 ?要 ?田徑訓練和賽后身體狀況變化能夠給出田徑訓練更合理的方案。本文選取了我校30名田徑運動員,讓其接受10余項測試。測試結果表明,運動員的肺功能值高于從身高、年齡和性別預測的值,靜息心率接近正常人通常引用的值。
關鍵詞 ?田徑訓練 ?田徑運動員 ?賽季 ?測試
一、引言
一般認為田徑運動員在比賽季節身體狀況有所改善。許多關于體能訓練的研究都是針對非運動員進行短期訓練或低初始健康水平的運動員,關于訓練效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對運動的反應上。盡管一些研究者已經研究了心理參數的變化,但很少有人強調健身的多元性,也沒有把田徑運動員看作一個同等的群體。本文研究了田徑賽后對選定的人體的測量、循環和肺參數的影響。
二、目標和程序
首先,30名田徑運動員接受了10多項測試。受試者都是我校田徑協會的成員。從5月田徑賽季訓練(T1)開始,五個月后,受試者在一個田徑賽季(T2)結束時重新接受測試。在試驗間隔期間,有3名運動員因受傷或其他學業原因在某一時間停止訓練,因此被排除在調查之外,這使有效實驗人群減少到27人,年齡在19—20歲之間,其中19人為男性。在測試期間,受試者執行由教練建議和監督的訓練計劃。試驗項目包括如下內容。
1.根據標準化程序獲得的人體測量數據(8項)。
(1)身高和體重。
(2)肺活量(VC)和用力呼氣后第1秒的呼氣量(FEV1)。
(3)在肱二頭肌、三頭肌、肩胛下和髂上部位測量的皮褶厚度。
2.進行性能試驗(4項)。
(1)左右手的握力。
(2)垂直跳(VERTJ)和立定跳遠(SBJ)。
3.循環變量(4項)。
(1)靜息心率(fH min)。
(2)運動心率(Astrand fH)。
(3)測定最大心率(fH max)。
(4)計算心臟評估因子(CAF)。
4.反應測試。
(1)視覺:(i)距離知覺(距離)和(ii)立體視覺。
(2)視覺反應時間(RT)。
(3)自感勞累評分。
三、統計分析
在兩個測試中獲得每個變量的平均值和標準差,每個項目的變化用學生的t檢驗進行調查并獲得T1和T2得分之間每個測試項目的相關系數。顯著的訓練效果表現在顯著的群體辨別力上。利用統計軟件包的F檢驗和卡方檢驗進行了兩次可辨別性測試。在將數據作為一個整體納入多變量評估之前,首先對數據進行單獨的單變量F檢驗,然后與學生的t測試結果進行了比較。
四、結果
所有變量T1和T2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能夠通過統計獲得。所有運動員不分性別的數據匯集在一起。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肺功能值高于從身高、年齡和性別預測的值。靜息心率接近正常人通常引用的值。T1時的最大心率高于國際標準值。反應時間與國際標準運動員的反應時間相似。使用t檢驗的單變量分析顯示,除fH max外,所有試驗結果均無顯著性差異。這種顯著影響是最大心率平均減少6.2次/min。靜息心率下降1.7次/min,跑步機試驗下降4次/min,無顯著性差異。單變量F檢驗顯示除fH max外,所有變量的結果均不顯著。這與t檢驗的結果一致。T1和T2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表明,當測試分數作為一個整體考慮時,沒有觀察到訓練效果。
五、討論
一種典型的訓練效果是通過訓練計劃得出由于10周的慢跑計劃,7.1次/分鐘的心跳減少了,而16周的體育鍛煉并未出現這種下降。排除受試者在T2時不愿意運動到筋疲力盡的情況。賽季的訓練偏向于專項訓練,即針對運動員比賽項目的訓練程序,而不太重視一般的調節工作。當田徑運動員被當作一個同質群體來研究時,或者當采用旨在監測身體健康的總體方面的參數時,這些特定的影響可能會被掩蓋。
田徑運動員的目標是在賽季時達到巔峰狀態。在本賽季的剩余時間里,訓練效果可能會逐漸恢復。雖然田徑運動員在賽季的訓練效果是可以預期的,但是其他運動的研究者沒有觀察到這種預期。有學者觀察了大學田徑運動員在長期競技運動中循環效率的穩定性,體能的穩定性歸因于在訓練計劃的關鍵組成部分日常活動中沒有超負荷訓練。另外,在季前訓練非常嚴格的情況下,競爭性賽季內的改善可能無法實現。在競爭性賽季,對于初始強度較低的運動員,有氧能力的變化更為廣泛。
教練的訓練制度存在缺陷,這可能是由于訓練課程的組織困難造成的。在訓練課程中,運動員的出席率超過了現有教練能應對的最高限,結果就是對運動員個人需求的關注不夠。由此則呼吁更多合格教練在訓練課上提供協助。
六、結論
本文研究獲得如下結論:(1)27名田徑運動員在5個月的訓練和比賽中,其體能狀況沒有明顯改善;(2)在賽季期間,運動員的最大心率下降;(3)運動員體能曲線的穩定性可能是由于高初始水平的條件反射、低效的訓練制度或錯過可能的體能峰值的測試間隔造成的。
參考文獻:
[1]康喜來.世居高原田徑徑賽運動員高原訓練與平原比賽身體機能變化的實驗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