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波
【摘 要】作為新聞金字塔頂端的產品,深度報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傳統紙媒最具核心價值的內容呈現。文章認為,進入互聯網時代,隨著新興媒體的出現,傳統紙媒受到強烈的沖擊,紙媒深度報道轉型面臨四重障礙。文章通過分析案例,提出深度報道轉型的四點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深度報道;轉型;對策和建議
紙媒深度報道相對于新媒體而言競爭優勢依然明顯,如何在融合轉型過程中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變革途徑,以獲得新的價值,值得業界認真探討。
一、紙媒深度報道轉型的四重障礙
深度報道是通過客觀、理性地調查事實、分析材料、解釋現象、論證事理,全面深刻地揭示新聞內涵、展現事件真相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采編過程的復雜性、視角的獨特性和內容的厚重性,使其一直以來都處于新聞的金字塔頂端,并長期作為傳統紙媒核心競爭力的存在,對那些具有理性認知需求的讀者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但在新媒體環境下,深度報道的一些優勢在逐步轉變為劣勢,面臨重重困境。
(一)讀者群體萎縮
事實證明,在與組織結構高效、技術占據優勢的互聯網媒體搶時間的競賽上,即使是“短而快”的硬新聞,傳統紙媒也處于劣勢,更別提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深度報道了。
極致追求快速高效的社會節奏和互聯網鋪天蓋地而來的海量信息,讓“淺閱讀”“快閱讀”成為新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本質上是一種淺嘗輒止、不求全解的碎片化閱讀,也就是在閱讀內容、閱讀時間,甚至是閱讀思想上都追求碎片化的一種新閱讀方式。相比之下,篇幅較長、線索繁多、內容復雜、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去閱讀、付出一定心神去理解的深度報道,就不再像過去那樣受歡迎。
《桂林晚報》于2010年抽調精兵強將創辦了一個以“透過現象看本質”為宗旨的《新聞調查》欄目,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將其打造成了一個獲得廣西新聞獎一等獎、在桂林本地影響力較大的品牌欄目,擁有一大批忠實的讀者。
但從2015年后,這個欄目就逐漸顯現出難以為繼的頹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帶來的豐富資訊,使深度報道的傳統優勢和吸引力下降,以報紙為呈現載體的深度報道,需要讀者去主動尋找,而互聯網上的海量信息,則是主動去接觸讀者,這就使得深度報道與讀者的黏性逐步減弱。
而與“淺閱讀”伴生的新聞“娛樂化”,又給人們帶來更多的獵奇式閱讀和非理性誤讀,讓讀者失去了讀深度報道的“注意力”和耐心,這也在加速深度報道讀者群體基數的縮減。
一方面,當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相比深沉的理性邏輯剖析,那些新奇浮夸的表象和細節呈現更能吸引讀者眼球,也更具備談資。另一方面,“淺閱讀”削弱了年輕一代讀者對社會的深刻認知和理解能力,讓需要有一定認知理解能力為基礎的深度報道閱讀變得愈加晦澀乏味。當人們更習慣于浮于表面的獵奇和碎片化消費時,肩負守望社會責任的深度報道就逐漸被邊緣化了。
(二)生產成本太高
傳統紙媒特別是都市類報紙都必須直面市場,成本與收益的權衡就無法避免。
《新聞調查》欄目創立之初,對調查記者的績效考核就采取了特殊的優待政策,要求每個記者每個月只需要完成采寫3篇深度報道的基本任務,即可獲得報社平均績效系數的得分,超額另計。
但是,即便是一篇普通品質的深度報道,從尋找選題、確定選題、選擇視角、深度挖掘、調查采訪、撰寫初稿、編輯修改等一整套基本流程走下來,一般也需要一名經驗豐富的記者投入至少10天的時間。折算下來,報社為一篇深度報道付出的稿酬成本也是常規報道的幾倍。而在目標讀者群體日益萎縮的背景下,深度報道直接轉換為讀者數量和影響力的難度越來越大。再加上當前新聞版權保護不完善,網絡上非法轉載、剽竊現象普遍,這也使得原創深度報道的成本收益嚴重失衡。
在現實利益的權衡下,越來越多的紙媒尤其是地市級紙媒面對重大社會熱點和焦點事件,無法繼續投入過多的人力、物力,從而導致深度報道經常反應遲緩甚至失聲。
(三)技術渠道滯后
當社會資本大舉進入傳媒領域,技術和渠道成為占領讀者市場的關鍵因素。最初不生產內容,卻依靠大數據篩選技術輕松占領新聞資訊高地的“今日頭條”就是最直接的例證。
拋開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的那些頭部平臺不談,即使是曾讓傳統優勢紙媒頗為不屑的自媒體,也開始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嚴峻挑戰。
進入門檻低的自媒體遍地開花,首先對傳統媒體展開群狼攻擊的態勢。其次自媒體在技術層面省略了傳統媒體內容審核、流程把控等重要環節,對信息的傳播來得更直接、更迅速,在時效上傳統媒體無法跟上。或許紙媒可以站在專業的角度去批評自媒體呈現的內容只是片段和偏見而已,但無法否認,自媒體在傳播上比傳統媒體內容更凸顯、速度更迅捷。相比之下,當紙媒按照習慣的操作流程在對一個重大社會事件進行全面把握、客觀調查之后再去深刻分析時,紙媒面臨的卻是輿情風暴已經過去、公眾注意力已經轉移的尷尬,傳統深度報道一貫形成的輿論主陣地優勢在快速生成和急速傳播的自媒體挑戰下處境不佳。
再看傳統紙媒的管理層,大多來自行政體系或新聞采編隊伍,他們對內容有足夠的重視,卻經常忽視技術和渠道升級,或者不足以承擔新媒體技術和渠道的革新重任。而實踐中,傳統媒體創建新媒體后,高投入低產出的經營現狀也難以吸引優秀技術人才的加入,導致延伸推送、閱讀習慣測算等基本后臺服務能力缺失,最終只能在與互聯網巨頭和自媒體群狼的角力中敗下陣來,不斷讓出市場份額。
宣發渠道層面,在互聯網寡頭和自媒體的雙向夾擊下,傳統紙媒逐漸失去權威優勢,讀者注意力成為雙方激烈爭奪的稀缺資源。
一些地市級紙媒,早就建立一網一端,但缺乏與時俱進的互聯網思維和雄厚資金、技術的支撐,這些渠道拓展的探索結果并不理想,甚至是形式大于實質。
即便是在紙媒最具優勢的內容層面,因為深度報道本身具有的調查性、深刻性、干預性、預測性等特性,無形中抬高了閱讀的門檻。在紙媒現有的平面圖文呈現方式之外,如果不能輔以新的呈現手段,則很難再吸引閱讀習慣已經改變了的年輕一代讀者。
(四)采編隊伍“斷層”
隨著紙媒影響力減弱和薪酬走低,人才流失已經成為共性問題,這對深度報道的影響最為嚴重。因為,增補進來的年輕記者往往由于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不足,對新聞事件背后的社會邏輯認識不到位,采寫的深度報道時常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淺表。
《桂林晚報》的新聞調查部在成立之初,集中了全晚報最優秀的8名記者,在短時間內就依靠優質深度報道內容的生產打開了局面、創立了品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調查記者紛紛離開,有的轉到了報社內其他部門,有的走上了管理崗位,有的則直接離開了報社,一個也沒留在原處。
后來陸續充實進來的都是新記者,在這個崗位上培養了一兩年剛剛上道,又出現新的流失,又再換一茬新記者。周而復始,到2017年,這個《新聞調查》的品牌欄目就不再存在,新聞調查部也改成了專題部,開始側重于市民經濟生活內容的生產,對重大社會事件的挖掘與關注逐漸減弱。
這里面,除了薪酬持續減低的原因,也有體制和機制的原因。深度報道需要有經驗、有閱歷、有能力的優秀記者,但正是這樣的記者,對于個人的發展有著更高的追求、期待更好的發展空間。在紙媒衰退特別是地市級紙媒生存環境日益艱難的當下,越是優秀的記者,就越是不滿足于地方媒體這樣的小舞臺,或者不滿于當下略顯僵化的管理機制和體制,為謀求個人更好的發展、實現更高的抱負,他們更愿意轉向更高一級的媒體單位,或者跳槽到黨政機關和收入待遇更好的大型國有企業。
內因和外因夾擊之下,優秀人才的流失,造成紙媒深度報道陷入越來越弱的惡性循環。
二、深度報道轉型的幾點思考
誠然,信息技術革命必然導致報紙這種閱讀介質的式微,但新聞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方式并不會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有句話說得好,報紙或許會死,但新聞不死。可以預見的是,在經歷了自媒體無序發展和規范之后,客觀事實呈現和輿論引導的現實需求,會讓深度報道的價值重新凸顯。新媒體語境下,深度報道面臨重重困境的同時,也孕育著新一輪的機遇,但前提是深度報道需要一場徹底的自我變革。
(一)開門合作,鞏固影響
缺乏市場運作的靈活性,組織架構優化和薪酬激勵機制存在瓶頸,新聞客戶端市場占有率不高,這些短板導致傳統紙媒特別是地市級紙媒難以與互聯網資訊巨頭在渠道上進行正面對抗。
短時期內,最有效的渠道拓展方式應該是揚長避短,集中本就不多的人力、財力資源做好內容,尤其是做好自己的拳頭產品——深度報道,以及這個拳頭產品的上線工作。
曾經很多人質疑過“澎湃新聞”的上線,認為“淺閱讀”時代,還如此大費周章地去打造一個以深度報道為主的新媒體,有前途嗎?
但結果卻證明了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因為,“澎湃新聞”正是依靠精心打造的一篇篇深度報道,成了目前中國頗具影響力的新聞客戶端之一。
作為地市級紙媒,在渠道建設上,《桂林日報》雖然沒有“澎湃新聞”那樣的大手筆,但可以選擇在今日頭條、微信、抖音等現有互聯網頭部平臺上進行深度孵化,形成優勢互補,鞏固自身在本地市場的影響力。
同時,在版權方面加強對外合作,進一步提高版權收入。
(二)提升技術,豐富形式
當無法改變讀者群體時,改變必須轉向自身。主流閱讀習慣已經變道,深度報道應放下身段,正視線索復雜、閱讀耗時耗神的短板,盡可能地在內容和展示方式上迎合當下受眾的需求。不論是否愿意承認,只有提升媒介技術,豐富表現形式,讓受眾享受閱讀的過程,深度報道的社會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紐約時報》實驗性的深度報道《雪崩》至今仍有啟示意義。不同于傳統深度報道將圖文、視頻、音頻等多種呈現手段進行簡單疊加,而是直接將呈現技術真正融入敘事邏輯中,根據內容需要去選擇最佳呈現手段,大大降低了閱讀難度和時長,給人以沉浸式的體驗,又能啟發讀者思考背后深層次的原因。這一嘗試,甚至被譽為“重新定義新聞報道”。
2021年3月22日—23日,中俄外長在桂林會晤,《桂林日報》就和報社旗下的新媒體進行了一次有效的“融合聯動”嘗試。報紙做中俄之間特別是桂林與俄羅斯之間的傳統友誼的內容延伸報道,新媒體做現場視頻與圖文的“短平快”報道,兩者聯合,以“中俄外長會晤”為時間節點、以桂林為新聞地理標志,極力拓展這個重大新聞事件的時空維度,給讀者以豐富的信息接收體驗,讓桂林再次成為特定時間段內的“網紅”。這種模式,值得進一步探索。
(三)重塑流程,提高效率
另一個需要改變的,是時間。在傳統的采編流程中,深度報道記者常常是單兵作戰,獨自處理生產的全環節,導致成品時間較長。這與公眾對信息需求的及時性相背離。因此,深度報道要搶占輿論市場,必須在“快”字上下功夫,重塑一個高效的生產流程。
應該采取更靈活的采編流程。例如采用小組作戰方式,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進行分工,然后由經驗豐富的主筆進行組件安裝。
如果把視角囊括生產和宣發,應該借鑒互聯網公司流行的項目制。當熱點、焦點事件發生時,迅速選派編輯擔任“項目經理”,統籌協調記者、美編、運營,快速、高效地生產和傳播深度報道。
(四)培養人才,拓展選題
面對著一波又一波的深度報道記者離職潮,地市紙媒可以想盡一切辦法開源節流,但在培養周期長、綜合素質要求高的深度報道記者上不能趨于保守,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重新設計薪酬制度。
在底薪加稿費的薪酬制度下,記者的收入缺少成長性。有著豐富經驗的深度報道記者收入往往比不上經驗缺乏但精力旺盛的年輕記者,所以做三五年后,就會考慮轉為編輯或其他崗位。
現有的專業技術職稱體系和工齡工資機制無法彌補這一缺失,紙媒只能勇于探索建立多層級、差異化明顯但能上下順暢流動的內部職級體系。這樣一套內部職級體系解決的不僅是物質層面薪酬分配的問題,更能在精神層面一定程度滿足人對于認可的渴求。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斷言:“人性的根源深處,強烈渴求著他人的欣賞。”
同時,面對選題空間受限的難題,必須打破傳統思維,求新求變,尤其是突出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重點聚焦讀者感興趣的話題。地市級紙媒的深度報道尤其要貼近普通百姓,聚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了解身處城市的方方面面,以讀者需求為導向去生產真正有吸引力的深度報道。
三、結語
在新聞產品層面,深度報道仍是傳統紙媒面對互聯網寡頭為數不多的優勢之一。至于這一優勢還能維系多久,取決于推動其轉型的決心和智慧。
(責任編輯:黃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