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銘



考試,是每個學生都回避不了的話題,香港也一樣,只是名稱略有不同。在香港,只要是統一進行的考試,統稱為“總結性評估”,然后標上先后的順序,如半期考稱為“第一次總結性評估”,期終考稱為“第二次總結性評估”。中文科考試有其獨特的體系。
一、系統評估,自成體系
1. 評估范疇。中文科的考試范圍比較廣,涵蓋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因此,每次命題時,每個年段至少要提供聆聽、表達、閱讀、寫作四類試卷。有的學校甚至還進行“視訊”測試,即看視頻回答相應的問題。每一類試卷分別檢測學生的不同知識層面,這樣考下來,頗費學生的腦力。教師批閱試卷并做試卷分析,也頗費腦力,但這樣才能全面測試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才能更好地落實香港《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對學科教學和對學生的要求。
2. 評估時間。正因為中文科考試全面,加上其他學科同步評估,檢測的場次較多,學校至少要安排一周的時間來進行。聆聽、閱讀、寫作,分三場進行,所有學生在統一的時段測試;而表達力的測試還要提早一周,教師與學生要“面對面,一對一”地對話。由于說話測試“戰線”拉得比較長,測試時間需要三天,教師往往還要準備三套試題。一般來說,閱讀與寫作測試各需50分鐘,聆聽30分鐘,表達每個學生1分鐘(另有準備時間3分鐘)。
3. 評估命題。香港的總結性評估由各所學校自行命題,學校大多數會安排本年段的教師來命題。年段負責的教師出好試卷,會先與同年段其他教師研討,總體審看命題情況,像難易程度、考試題型、階段過關要點等方面,都要達成共識。也就是說,學生考試之前,教師已經看到了考題,基本明確了考什么!香港教師認為,本年段的教師更熟悉教材,也更了解學生,因此命題更能針對學生的實際,把握考試的重難點。
4. 評估閱卷。評估結束,仍然由本年段教師自行閱卷;也有不少是本班教師各自閱卷。試卷不密封,教師也不集中一起閱卷,甚至可以抱著試卷回家,批改后第二天再帶來。在香港教師看來,改卷的過程正是發現學生缺漏的過程,批改自己班級學生的試卷,能直接聚焦學生的實際情況,為補缺補漏做準備。
二、嚴格審卷,認真把關
香港的總結性評估,雖然給了各所學校充分的靈活性和自由度,但并不意味著對教學質量的放松。相反,香港自有一套嚴格的管理體系,其中就包括嚴格的審核試卷制度。雖說學校把命題的權限下放到年段,但對試卷的質量有著明確的要求,必須層層審核把關。每一所學校都會制定“試卷審題評估表”,表格先從年段上報教學進度和考試范圍開始,接著是試卷的審核、改進和完善,最后由校長簽署意見表示同意印刷試卷,環環相扣,既嚴格又嚴謹。
表1中,“課業”指的是教學進度,具體到哪一單元哪一課;“內容”特指教學內容,即平時圍繞著聽說讀寫方面的教學情況;而“評估內容”一欄更為細致,圍繞著考試的題型,具體闡述聽說讀寫的命題方向。
在此基礎上完成的試卷命題,需要不同層面的負責人加以審核。先是年段主任(即年段備課組長)的首次閱卷,然后是同級教師的內部交流,接下來還要有中文科主任(即教研組長)和審題總負責人(即分管副校長)的意見,最后提交校長簽署印刷。每一個環節均有過程記錄,既有審閱試卷相應負責人的意見,又有教師的討論意見,還有命題教師的回應,呈現試卷不斷完善的過程,請看表2和表3。
審卷情況表和簽注表明確規定了工作完成的進度,還清晰呈現了不同當事人的相應職責。而且,所有的責任人都在相應位置簽名以示負責,并標注日期,保證了倒查追究的明確性與可行性。所以,所有參與試卷把關的人員都能認真對待,對試卷質量努力做到最好。當試卷送呈校長簽署,還必須附上樣卷和標準卷。標準卷中還必須有相應的評分標準、扣分細則。很明顯,當審卷情況表和簽注表在不同的人員手中流動,隨著表中內容的逐漸完整,試卷的質量也在逐漸上升。可以說,每一份試卷都凝結著教師的集體智慧。當然,聆聽、表達、閱讀、寫作四類卷子,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
三、全港評估,保證質量
香港的小學教材有多種版本,學校能自主決定選用哪一套教材。在多版本教材同時使用體系下,質量如何保證?各個版本帶來的差異,有統一檢測的標準嗎?在此,不能不提香港的兩個統一性的測試評估。
1. 全港系統性評估(簡稱TSA)。在香港,每年的三年級和六年級會進行統一的檢測,統一命題、統一測試、統一閱卷,然后進行統一的分析。由于放在統一的測試背景之下,每個學生、每所學校的教學質量,便可通過成績量化直接比較。如此的橫向比較,而且是在全港范圍內的比較,任何學校的老師都不敢掉以輕心。不過,三年級的TSA可以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參與,而六年級的評估考試則是明確規定必須參加的。也就是說,即使在三年級可自主決定“逃過一劫”,但小學的終極評估誰都回避不了。也正因此,不少學校也愿意參加三年級的統一考試,當成小學中期的一次評估演練。
每次的評估考試結束后,所有的試題都在網絡上公開。不僅有完整的試卷,還附有答案,有明確的評分標準。在每道題的旁邊,還用文字簡略說明測試的目的,讓人一看就知道該題要檢測學生的哪一方面的能力。
2. 全港中學入學測試評估(簡稱Pre-S1測試)。當完成小學六年學習后,進入中學還要進行統一的入門評估,稱為Pre-S1測試。這次測試由中學負責,并由中學教師閱卷,更為客觀地反映小學生的總體質量。統一測試結果一旦發布,任何學校的教學質量也就一目了然地呈現于全港市民面前。
Pre-S1測試的評估結果,直接關系到小學升入重點一類中學的人數,這讓香港教師更關注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一般認為,任何地區的學校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定的教學水平差距,人們心目中也總會有所謂的“名校”“好校”。當孩子完成小學六年的學業,家長也總是希望孩子能升入這些“名校”“好校”繼續就讀。Pre-S1測試的結果數據出爐后,就會相應地統計出各小學在各類中學就讀的人數,而且這數據會延續到下一年——今年進入好中學的人數多,意味著學校的總體質量更高,明年給的名校入學名額就更多;反之,則減少名校的入學名額。正因為如此,這種直接與學生未來發展走向聯系起來的體制,讓香港教師們傾力投入工作,狠抓教學質量。
四、命題導向,培養素養
一般說來,由于全港系統性評估和Pre-S1測試的指揮棒作用,教師在命題時會下意識地向它們靠攏。教師充分利用評估的導向作用,在讀、寫、聽、說四個方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香港小學語文的命題方向大致如下:
聆聽——共2個聆聽材料(一個是先聽一段文字,然后作答;另一個是先聽一段人物對話,再作答),測試共10道題,其中選擇題8題(提取相關信息,做出判斷),問答題2題(綜合性思考題,往往是根據材料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
閱讀——由字詞句段篇的若干試題組成,總體測試形式與內地相似。香港教育注重學生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除了結合課文掌握的字詞外,平時還有專門的成語積累,各校大多都自編了成語冊,每個學年2—3冊,每冊15個成語,這些成語的運用也會結合在總結性評估中進行。
寫作——共2道題,含一道運用文和一道敘述性作文。對于運用文,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寫一些實用性的文字,像書信、日記、留言條、尋物啟事、請假條、新年賀卡等;而敘述性作文,則結合教材的階段訓練,有針對性地進行考核。在香港,對習作的字數要求不高,到了高年級一篇文章差不多350字,能把有關內容敘述清楚即可。
表達——每份試題通常也是2道題,低年級主要是朗讀語句、看圖表達;中年級是朗讀片段、圍繞話題表達;高年級是依照命題發表看法,或是小組討論。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對表達的要求逐漸提高,更強調普通話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由于該測試需要與學生一一對話,考試時間跨度大,每天考試結束后需要更換試題,因此每次需要準備難易程度相當的多套試卷。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