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雪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理解效果取決于閱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水平,其他人是無法替代的,即使是語文教師也是不能替代的。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的語文教師往往越俎代庖,將自己的理解一股腦兒地硬塞給學生,讓學生生吞硬咽,被動接受,從而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甚至無效。因此,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轉變固有的觀念,用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實現閱讀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探究的問題。筆者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根據文本特點,探研文本生活元素,激活閱讀教學,收到了較理想的教學實效。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以供參考。
一、探研文本內容,尋選生活元素
眾所周知,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作者所創作的文本,都是來源于生活的。作為教材文本閱讀理解的領路人——教師,應該依循文本創作者的創作途徑,探尋文本中的那些生活原型或生活元素,將之找出并加以激活,為教學所用。這樣,就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閱讀的文本所反映的內容,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從而自覺地親近文本、熱愛文本。如果達到了這一程度,閱讀教學也就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而要做到這一點,語文教師就必須進行探研,尋找文本中的生活元素,激活閱讀教學。
1. 轉變固有觀念,樹立鉆研文本思想意識。
鉆研文本意識的樹立,是支撐后續研讀文本的一種動力,這點很重要。如有一位教師自己做了一本研讀文本的筆記,對每一篇課文都作了研讀,從文本中尋找生活的影子,為閱讀教學做好前期的鋪墊準備。
2. 創設研讀條件,營造探研文本氛圍。
學校語文教研組要創設并營造研讀文本的良好氛圍,要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勢頭,要有激勵機制,要有方案可循,這樣才能讓研讀落實到位。比如,筆者學校就開展了“探研文本內容,尋選生活元素”的課例展示活動。每個語文教師至少要拿出一個自己認為最好的課例來展示,而其中優秀的課例會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的激勵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教師們認真研讀文本,紛紛拿出自己認為最好的課例。如有一位教師在研讀《搭石》一文后,就在現實生活中找出“搭石”這一現象,并進行說明引導,讓學生在感知這一生活現象之時,領悟了家鄉淳樸的民風以及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
二、積極融入文本,強化生活意識
文本內容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生由于生活單一、閱歷淺顯,對文本中所描述的生活缺少認知,因而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就有難度。為此,教師要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學生融入文本,與作者、與文本對話。那么,教師應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有一些方法可供參考。
1. 告知強化。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以強調,讓學生知道文本中的生活情境,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覺形成文本中的生活意識,自覺融入情境。這樣,學生閱讀理解文本內容就會容易多了。
2. 講解傳授。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滿堂灌”,避免“填鴨式”,但必要的講解與傳授還是需要的。如《示兒》是陸游的絕筆詩,相當于現在的“遺囑”。遺囑的內容是什么?陸游臨終前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家祭”如何理解?……由于年代久遠,文中敘述的生活現象對當今的學生來說太陌生,教師要作一定的講解,拉近文本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內容。
3. 課件展示。
信息化技術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語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借助課件,展示文本內容所述的情節,以生動形象的畫面,激發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時,伯父“救助車夫”這一節,筆者就先借助課件,形象展示伯父救助的全過程,然后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進一步感悟伯父的思想境界以及關心、同情勞動人民的精神品質。這樣,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學習效果也就更好。
三、激活生活元素,化“腐朽”為“神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在尋選文本生活元素之后,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激活生活元素,拉近文本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那么,如何激活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呢?
1. 聯系。
聯系,就是由此及彼,從文本內容聯系到現實生活,然后又從現實生活返回文本內容,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要做好聯系,首先,教師要有聯系意識,這是做好聯系的先決條件;其次,教師要有聯系策略,即怎么引導學生去聯系,這是落實聯系的根本所在。如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要怎么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巴迪父母兩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呢?筆者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說,就是因為爸爸的不斷鼓勵,自己的鋼琴才彈得越來越好,可見鼓勵能使人進步;有的學生說,自己考了滿分就有點驕傲自滿,幸虧有媽媽的批評和提醒,自己才沒有退步,可見批評能使人警醒和上進。
2. 體驗。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給予學生現實體驗,從而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及主旨的理解與掌握。如可以采用課本劇表演形式,讓學生用動作、語言、神態等來表演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把文本中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動作、語言、神態等。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文時,教師可先以一個場景為例,引導學生品讀、交流。如以第6自然段中父親給作者湊學費、鋪床的場景為例,引導學生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父親”, 或去“糶米”,或去“賣豬”,或去“鋪床”。設身處地地聯想與體驗,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
3. 再現。
再現即再現課本中的生活內容,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文本內容的生活性。這種再現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形式,用畫面復活文本內容;也可以“復原”當地的自然資源,為教學所用。如在教學《搭石》一文時,筆者就引導學生觀察學校小溪旁的那一列石頭,人們從小溪這頭或那頭來回往返,走的就是這段“搭石”。筆者還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親自去走一走,這樣文本中所描述的情景,不用筆者多作講述,學生就了然于胸了。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激活文本中的生活元素,可以使學生更快地融入文本,理解文本主旨,從而提高閱讀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第二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