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秀欽
生本課堂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教學模式,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有著獨特的優越性。但筆者發現,雖然學生在課堂上活動的時間增加了,活動的空間擴展了,卻出現了教師缺位、教師助力不足的現象,從而造成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教師對于生本課堂的理解偏差,不敢助力;二是教師能力欠缺,“無能”助力。針對這兩點原因,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生本課堂教師助力提出如下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準確定位,大膽助力
教師要彌補認識上的不足和理念上的欠缺,就需要大量地閱讀,修正認知,撥云見日;要充分認識生本課堂的核心要義——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教學活動要服務于學生的發展;要準確定位生本課堂中的教師角色。教師應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在尊重學生人格發展的基礎上,幫助、指導并切實促進學生的學習,做到既不越位、不替代,又在學生學有疑處時,大膽助力。
二、把握時機,精準助力
在生本課堂上,教師還要善于把握助力時機,在學生“一知半解”“欲語無言”“疑竇頓生”時,出手相助,讓生本課堂走向高效。
1.“一知半解”時,即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全、不透之時。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文中的“糶稻”一詞時,學生能根據“糶”字的結構,判斷出它是個會意字,但對其義終究不得要領。此時,與其一味討論,不如教師相助:可以選擇題的形式,給出字典中的解釋;可把“糶稻”一詞送回文章具體語境中,上下關聯地讀,“賣稻”之意就呼之欲出了。
2.“欲語無言”時,即學生在言語表達時,雖意紛紛,卻無從言說時。此時,教師可以及時助力,為學生搭建一個表達的支架,讓學生言之有序,言之有物。
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學習任務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來說,都是挑戰。教師可依據文本特點和訓練要求,搭建支架,精準助力。如:《麻雀》一文,可通過把握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為中華之崛起》一文,可關注人物與事件,通過串聯事件來概括主要內容。復述故事也可如此,時間線索、地點要素、人物圖譜、情節脈絡等,都可以成為學生表達的支架,解決“欲說無語”的問題。
3.“疑竇頓生”時,即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疑問時。學生在學習《父愛之舟》中的“父親雨雪天背我上學”這一場景時,就經歷了從“疑竇頓生”到“茅塞頓開”的過程。學生在默讀靜思后,關注到了“粉綠色絲綢汗巾”,提出了疑點:汗巾的描寫對父親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這個問題雖不在筆者的預設之中,但不影響它成為一個探究的良機、一個教師助力的良機。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讀句,在讀中“拆解”各個語言要素。學生終于茅塞頓開:這個場景留給“我”的印象太深了,乃至汗巾的顏色、長度、來歷都被“我”銘記下來了,汗巾包含著“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
三、講究策略,多點助力
1. 找準導航點。在生本課堂上,教師的指導、引領作用首先體現在核心問題上。一兩個具有穿透力、支撐力、全局性的核心問題,能為課堂教學活動“導航”。教師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把握統編版教材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科學設計核心問題,為教學活動規劃“航向”,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助力。
教師在科學設計核心問題時,應注意把握學段特征,緊扣文本特點。第一學段設計核心問題要突出一個“趣”,要有較強的活動性;第二學段設計核心問題要講究一個“實”,給予學法支持;第三學段設計核心問題要扣住一個“全”,凸顯全局性。
2. 激勵閃光點。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本課堂上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表揚,為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推波助瀾。如在教學《牛郎織女(二)》時,讀到“跟牛郎一塊兒干活,她喜歡;……她喜歡;……她喜歡;……她喜歡”時,有學生就感悟出四個“她喜歡”是一組倒裝句,獨特的句式結構,是為了強調織女對人間生活的喜歡。能發現一個非典型的句式在文本中的作用,值得表揚。教師的表揚,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生本”與“師助”共舞,創造出美妙的學習境界。
3. 挖掘內涵點。統編版教材選取了許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這些文本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內涵點,啟發學生思維,為理解和傳承文化助力。如在教學古詩《尋隱者不遇》時,可以挖掘潛藏其中的隱士文化,以及白云、蒼松的象征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詩人賈島深山尋隱,不遇,不悵,反心生欽慕的情感。又如,四年級下冊《短詩三首》收錄的是冰心《繁星》中的三首短詩,可結合冰心“愛的哲學”——“有了愛,就有了一切”,來進一步理解她對母愛的熱切贊頌。再如,一位名師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時,把文章放回原作《世說新語》的寫作背景中去教,引導學生了解《世說新語》中的一個門類“排調”,進而幫助學生理解了魏晉名士之間的“嘲戲”之風,于是學生品出了文章的幽默。
4. 聯結關聯點。所謂“聯結關聯點”,即聯結知識、情感、表達的“同類項”“相似項”或“對立項”,以點帶面,觸類旁通。如在識字教學中,學習一個“阻”字,可以帶出一串帶“阝”(表“阜”義)的字:陡、險、陰、陽……了解“阝”的本義多與山地、地形相關;還可以帶出它的“對立項”,也帶“阝”(表“邑”義)的字:郭、鄭、郡、都……知道“阝”的本義與城鎮、地名相關。“左阜右邑”,從意義上進行區分,識字辨義。另外,又如,在學習《慈母情深》一文時,學生在賞析課文的第19自然段反復手法的運用后,可聯結文中多處使用反復手法的語段,集中賞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拓延生長點。在生本課堂上,教師要對語文教材這個“例子”進行多維解讀,深入鑒賞,讀寫結合,使其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生長點,為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助力。如在《白鷺》一文中,郭沫若先生對白鷺其形、其色的描寫堪稱一絕。在對此段多番“咀嚼品味”之后,學生可進行仿寫。學生的文字雖稚嫩樸拙,但也在努力地“伸展—跳躍”,遙望大師的高度。又如,在學完說明文《太陽》《松鼠》后,學生對說明方法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于是筆者設計了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讀寫訓練:把散文《白鷺》改寫為一篇說明性文章,可以寫成如《太陽》一樣的平實性說明文,也可以寫成如《松鼠》一般的文藝性說明文。通過練寫,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在此得以“生長”。
綜上所述,在生本課堂上,教師既要牢固樹立“生本”觀,又要正確定位教師角色,為學生的發展助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第四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