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蕓芝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補充一些材料進行拓展性教學,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圖片材料、音頻資料、影像資料等。科學合理地利用這些拓展性補充材料,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增強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那么,如何運用拓展性補充材料,如何發揮它們的最大作用,讓它們服務于語文課堂教學呢?
一、拓展性補充材料的運用要有依據
拓展性補充材料的運用不是無根之木,不能隨心所欲,而是要有所根據,有所依托。
(一)基于教材
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集思想性、時代性、典范性為一體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教師一定要秉持一個原則:選擇拓展性材料必須基于教材,必須在認真鉆研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正確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選擇和運用拓展性材料。
(二)緊扣目標
教學活動要緊扣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目標,最終達成教學目標。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要依據教學目標來設計,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性材料的運用也不例外。比如,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補充《呼蘭河傳》中“吃鴨子”這部分內容,讓學生認真閱讀補充材料,感受作者童年的自由和快樂,并交流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然后對比原文,找出相似之處,再次感悟作者“孩子氣十足的腔調,春天的泥土般新鮮的語言,詩意浪漫的景物描述”這一表達特點。這里,借助拓展性補充材料,通過比較,雙倍強化學生對作者特別的表達方法的感悟,達成教學目標。
(三)關注學情
語文教學要從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角度考慮,在選擇拓展性材料時,應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等因素。比如,《少年中國說》是統編五年級上冊的一篇節選文,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篇文章學習起來比較有難度。一位教師在教完這篇課文后,補充了這篇課文的原文讓學生閱讀。因文言文的閱讀障礙,學生花了好幾分鐘才基本讀通,至于原文所表達的意思,學生更是一頭霧水。像這樣的補充拓展,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太過于有深度和難度了。因此,教師在運用拓展性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學情,要把握好拓展性學習的深度和難度,以適合學情的方式,深入淺出,使學生易于接受、樂于接受。
二、拓展性補充材料的運用要適時適量
(一)找準時機,適時運用拓展性補充材料
1. 鋪墊導入時。在課始的導入環節,學習補充材料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作者、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與課文相關的一些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學習做鋪墊。如在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梅蘭芳蓄須》一課時,在導入時可以運用補充材料,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教學:(1)播放梅蘭芳的京劇選段,向學生介紹京劇這一國粹,讓學生對京劇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出示梅蘭芳劇照和梅蘭芳的日常照片,介紹梅蘭芳在京劇方面的成就;讓學生對比照片,了解旦角的扮相是什么樣的,看看梅蘭芳表演時和不表演時有什么不同,從而理解胡須對梅蘭芳表演的影響。(3)簡要介紹梅蘭芳,讓學生知道,梅蘭芳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京劇大師,同時還是個有著不屈的民族氣節的志士,由此導入課文。本文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相差太遠,而補充材料拉近了課文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順利地走進文本,展開學習。
2. 解疑克難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這時就可以選擇運用拓展性補充材料進行點撥梳理,幫助學生消化難點,清除學習障礙,甚至能幫助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學生不理解“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教師給學生分發記錄著魯迅及其他革命志士遭到反動派迫害的材料,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拓展性補充材料,了解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明白了“四周圍黑洞洞”的含義。
3. 深化主題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先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關于圓明園、關于圓明園的毀滅,還想知道什么?在學生形成期待,迫切想知道答案時,王老師補充了一份拓展材料《圓明園之最》。王老師先讓學生閱讀材料,然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數字與學生進行交流:圓明園生肖塑像的銅首,拍賣價將近一億人民幣;圓明園是世界上建造用時最長的園林,前后共用了151年;等等。接著,王老師一邊激情地說著導語,一邊播放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視頻末尾,是大火不停燃燒的畫面,這時,低回傷感的二胡曲子響起,屏幕上出現一行字:這把火,燒毀了? ? 。學生拿起筆,完成填空。拓展材料《圓明園之最》讓學生為曾經熠熠生輝、精美絕倫的圓明園所震撼,同時,巨大的落差讓他們對圓明園的毀滅無比痛心。強盜的野蠻無恥,清政府的昏庸無能,都讓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憤慨。學生的感情深受觸動,語言文字的訓練也完成得很精彩。
4. 課末(后)延伸時。學完一篇課文,學生習得了一些方法,掌握了一些技能,思想情感受到了一些觸動,此時趁熱打鐵地進行拓展性學習,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從課堂上獲得的收獲得到鞏固和提升。這樣的拓展,可以是單純的補充性的知識積累,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遷移和比較;可以指向人文性,也可以指向工具性。如學習完《飲湖上初晴后雨》后,可以出示另一首寫西湖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比較兩首詩的異同,感受西湖的美與詩人寫法的精妙。
(二)拓展性補充材料的使用不能過多過濫
語文課堂教學,還是要以教材教學為主要任務,不能主次不分,重心失衡,要根據課文的需要,精心篩選合適的材料服務于課堂教學。比如,《飛向藍天的恐龍》是統編版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雖然學生對恐龍都很感興趣,但對恐龍的相關知識卻并不是很了解。有位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就補充了許多與恐龍相關的資料:在導入環節,教師先以一組10多張恐龍的圖片激趣,再出示霸王龍和馬門溪龍的圖片,并輔以文字介紹;在學習第二自然段“20世紀末期,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這部分內容時,出示相關圖片及當時的新聞稿讓學生閱讀;在學習第四自然段介紹恐龍的各種形態時,結合文字,出示10張相應的恐龍圖片;播放近5分鐘恐龍進化成鳥類的視頻。教師原是希望通過補充一些恐龍的相關知識來幫助學生了解恐龍,使恐龍的形象在學生腦子里更具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但是教師補充了過多的材料,學生在課堂上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補課外知識,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學習課文。整堂課偏離了語文課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這一要求,上成了一節科普課。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選擇和利用拓展性補充材料,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成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鼎市城西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