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蓓蓓
【摘? ? 要】中學美術教學以著重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感情,陶冶高尚情操為目的,確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元目標,帶領學生走進美術“生活世界”,引導學生主動、愉快學習,開創“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的教學境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中學美術? 多元目標? 以美輔德? 以美益智? 以美怡情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147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學美術教學,服從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確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多元目標,強調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智力為知、氣質為情、性格為意、能力為技等多元教育要素,促使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和訓練,開創“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怡情”的教學境界,從而與其他學科課程一道,共同致力于學生鮮明個性的形成和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全面發展。
一、以美輔德,有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教師在備課、上課到結課的全程教學中,都應毫不懈怠地挖掘并利用教材中所蘊含的點點滴滴的德育元素,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和思想滲透。比如通過中國山水畫教學,在學生眼前展現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闊;講述中國畫的藝術特色,順勢引出藝術家所秉承的“情景交融”的唯美創作理念;透過各個時期美術作品的歷史背景,幫助學生解讀源遠流長的社會文明發展史。諸如此類的以美輔德的滲透式教學,無不點燃了學生愛國主義的思想火花,以“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力,熏陶著學生珍愛藝術,珍愛大自然綠水青山的思想情感。
(二)倡導合作學習,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走進新課程的美術教學,積極倡導學生合作學習。搜集整理美術信息,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重要內容。教師組織學生查找資料,搜集美術方面的小故事或著名畫家的學畫經歷,開展小型美術故事會,用各種趣味活動活躍美術課堂,發揮學生美術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形式多樣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熱情參與,積極交流,相互溝通,學會分享,人際交往能力、集體主義精神及競爭意識都普遍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吸納鄉土藝術,點燃心中“鄉愁”
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睜大一雙發現的眼睛,善于捕捉“到處都有”的美,這是一個美術教師必備的良好品質。如“形狀各異的塔”一課,教師先是引導學生談論游覽大理三塔公園的感受,在電教屏幕上觀賞《大理三月好風光》的錄像片,當學生漸入佳境之際,順勢啟發學生拿起手中的彩筆,描繪出蒼山洱海、崇圣寺三塔、大理古城門等一道道家鄉的美景,動手剪折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整堂課上,學生充滿激情,十分活躍,既是美的形象教育,又是“記得住鄉愁”的思想滲透。
二、以美益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
(一)拓展學生思維,培養藝術創造力
創造力的解放就是要把學生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談;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之能自主的創造!”在如何培養學生創造力這一教學層面上,筆者曾作過一些探索。“用線材造的橋”一課,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橋”為主題。先由教師出“母題”,再由學生出“子題”,啟發學生根據母題——“橋”,展開聯想和想象,自擬出“我的藤橋”“家鄉的橋”“想象中的立交橋”等各具情趣的子命題,通過這樣的創造性美術繪畫訓練,拓寬學生的思維,誘發創新的欲望,豐富創作的內容。
(二)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動手能力
“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美術教育家尹少淳)兒童與生俱來就與藝術結緣,當他們對世界還只有朦朧認識的時候,便開始了隨心所欲的涂鴉和歌舞。然而,一個人真正的藝術素養卻是在堅持不懈的學習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動手能力是其成熟與否的標尺。而指導學生學以致用,與生活經驗相聯系,則是培養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
三、以美怡情,豐富審美經驗
(一)走進大自然,欣賞生活的紅黃藍
“生活世界”是美術內容的范圍。“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蘇霍姆林斯基)學校美術教育不單要幫助學生學好教科書,而且要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走進五彩繽紛的大社會,走進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山川河流、森林草地、村莊田野……所有的一切,都是美術學習的大課堂。
(二)創設教學情景,培養審美情趣
美術是視覺藝術,需要通過視覺來獲取信息。將融形、色、光、聲為一體的電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使教學媒體多樣化,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參與感知,增強藝術效果,激發學習興趣,獲得藝術享受。例如,在“絢麗的民族圖案——寫生與變化”一課中,筆者一邊講解圖案變化的方法,一邊在投影儀上快速繪出一幅幅彩色簡筆畫。這些簡潔、鮮艷而又跳動著的畫面,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每當畫完一幅,大家就不由自主地高喊:“蝴蝶!”“魚!”“三塔!”“城樓!”……歡樂和愉悅充滿了整個課堂。講授美術“添加法”時,在“魚”的畫面上添加蓮花,又在“梅花”的樹梢上畫上喜鵲,進而啟發學生悟出“連年有余”“喜上眉梢”的寓意。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掌握了圖案“變化”的各種方法,收獲了學習的樂趣。
直觀性較強的同步演示法,比較適合中國畫、水彩畫的教學,但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因跟不上節奏而顯得手忙腳亂。針對這個問題,筆者課前把作畫的全過程事先錄制好,并配上音樂及解說,課上先讓學生通過觀看作畫全過程,在初步得到直觀印象的基礎上,再作同步演示法的深入講解。這樣既豐富了教學手段,又兼顧到全體學生,營造了和諧的氛圍,使教學在張弛有致的節奏中進行,讓人人都能感受到藝術課的情趣,從而把審美教育的目標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陳藝多.走進新課程:論地理教學的設計與創新[J].科教文匯,2020(20):156-158.
[3]陶行知.創造的兒童教育(下)[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16).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