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川
摘 要:本文擬對個性化學習展開剖析,探討個性化學習的方式,以及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從而對提升學習者學習效率的一些方式做出分析與嘗試。
關鍵詞:個性化學習;自我效能
一、個性化學習概念
基于前期研究推出的這一概念,個性化學習,是對學習者進行全方位評價,從而發現和解決學習者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習者量身定制一套學習方法與策略,這套策略是有別于其他人的,以達到讓其有效學習的目的。所以,個性化學習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研制的教育環境和課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和進度可能會有差別,最終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是沒有區別的,每一位學習者也發源在學年末達到既定的掌握水平。
二、個性化學習優勢
當前的社會環境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世界全球化,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人類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年輕的學習者們正在步入一個從未涉足過的經濟、環境和世界。而個性化學習是一種根據每個學習者的興趣、優勢、需求、技能、背景和經驗而設制的教育方法,目的是讓學習者主動參與到自身的教育中來,主動對教育投入,投入越多,收獲越多,學習層次得以提高。
個性化學習這種非線性的學習過程,即使在一個教室中,教師允許學生以不完全相同的方式或速度來進行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這一舉措使學習者能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興趣來接受正確的教育。
個性化學習有很多行之有效的優勢,個性化學習的目標設定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自我評估有利于學生發展自我反思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并提供適合的給到他們有助于學生自我激勵。
三、實行個性化學習方式探討與自我效能感提升
國內研究者(黃巍,1992;王晶,2008;蔣靈慧,錢煥琦,2009)認為,影響我國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外部的客觀環境因素和內部的自身主觀因素。外部客觀因素有很多,諸如社會文化環境、學校氛圍、人際環境、情境條件等;內部主觀因素主要體現為對上述客觀因素的認知與評價、自我評價與自我認知、成敗經驗及其對成敗經驗的歸因等。
客觀因素中的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涉及到職業聲望、經濟待遇、政治和專業權利等因素,這些都會對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當前的經濟開放和全球化、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均有利于促進學習者更加從容自信。學校氛圍也是影響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體現為學校的客觀條件、校園環境、校園文化、師生關系、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促進英語職業發展的條件規章制度等,以及教學配套設施和班級規模等。人際環境主要為來自他人的評價及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自由和諧、愉快融洽的人際關系都能促成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情境條件則多指一個人在某一特定時刻所處的具體環境,當處于引起緊張和焦慮的情景中時,則會降低自我評價能力,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也會減弱和降低,反之,則加強和提高。
主觀因素方面,學習者如能對客觀因素做出準確的判斷和理性的分析,則能保持相對穩定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主要體現為對自身專業能力、語言能力、教學技能、信息化技術能力的判斷評價與由此產生的自信心,而這些因素的完善也會反過來促進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成敗經驗及其對成敗經驗的歸因指的是成功或失敗對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以及學習者對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分析,諸如是由于自身主觀原因還是客觀原因所引起的成功或失敗,這些都會對自我效能感產生影響。
(一)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課程的“整合”
英語中我們常會用“integration”一詞來表達“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為,“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學科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指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可見,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課程的整合,并非簡單的相加,而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實現英語知識、信息素養、信息技術工具三要素的集合體。
(二)學生為整合過程的主體
在此整合過程中,學生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被動聽講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利用多媒體、超鏈接技術,設計多樣化的多層次的學習目標,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在教授新知識時,以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為出發點,從而發揮學生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師在整合過程中扮演中介者角色
在此整合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同于傳統教學,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所提供的多元化渠道,從網站獲得具有多媒體、超文本、友好交互、虛擬仿真等特性的信息化學習資源,并借助電子郵件、社交媒介等網絡通訊方式實現雙向溝通探討,學習形態由單向式轉為多元方式。
(四)信息技術與高職英語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構建
通過以任務引領課堂教學,明確授課任務,借助網絡資源平臺,以自主學習策略貫穿課堂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創設情景,做到拓展應用,并深化理解。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常使用的有支架式、合作型、互聯網協助下的任務式等幾種,基本體現為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呈現教學內容,開展學生的個別化、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進而再借助信息技術進行學習評價和反饋,完成教學和學習的全過程。
(五)完善學習者研修制度,學習者培訓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為了幫助學習者提升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學習者研修制度應加以完善,使得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得到鼓舞,專業學習方法和策略得以改善,學習動機得以升華。學生培訓時應考慮高職學院學生所需技能的實際需求,多提供與專業相關的實踐機會,在實踐學習中結合理論能力的培養,真正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能力培養,進一步幫助學習者提升自我效能感。
(六)關注高職學習者心理素質與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社會與學校各層面可采用多種形式,也可借助校內外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等優質資源,幫助學習者重新正確認識自我,定位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營造歸屬感,通過提供個體或團體心理咨詢與輔導,促成健康的心理,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七)激勵學習者的專業發展,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
學院應推行完善、整齊劃一的評價體系,做到有理可循,有據可依,也可采取諸如教學競賽等短期激勵機制,以對學習者的工作成果做出合理的評價,提高學習質量,推動學習模式改革,不斷的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八)構建和諧校園氣氛,創建科學民主管理模式
學院管理者同樣應注重校園文化與氛圍建設,營造寬松民主的學校氛圍,給予學生充足的發展空間,優化場所,利于價值的實現,給予關心信任,促成學院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園氛圍。
【參考文獻】
[1] 王晶.國內外關于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教育導刊,2008,(6).
[2] 徐明軍. 適應人才市場需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17).
[3] 楊一朩,郭雪林.中職生就業教育導航[M].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