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構投資者實地是企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其實地調研行為對企業社會責任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內部控制也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回顧總結了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三者研究關系的相關研究成果,以期能夠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支持。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內部控制;企業社會責任
1.關于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與內部控制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與內部控制兩者間關系的研究較少,現有文獻主要從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是視角探討其與內部控制的關系。楊俠和馬忠(2019)認為機構投資者調研能夠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這種關系在制造業公司和信息環境較差的公司中更加顯著。趙磊(2018)公司內部治理水平的異質性的角度來考察在不同的公司內部治理環境下,機構調研對發揮的治理作用,研究結果表明,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對企業創新的正向促進作用僅僅體現在內部治理水平較高的公司中。孫璐(2018)探討了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與內部控制質量對投資者信心的交互作用,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的次數和參與調研的機構數越多,企業的投資者信心越強。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越好,企業的投資者信心越強,并且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與內部控制質量在對投資者信心的效用上存在替代效應。趙惠芳(2015)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整體上對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提升作用;對機構投資者分類后發現,“壓力抵制型”機構投資者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作用強于“壓力敏感型”機構投資者,上述效應在非國有企業中更為明顯。Bronson等(2006)認為,機構投資者可以通過參與企業股東大會和董事會的投票表決等內部管理,向管理層施壓,達到使企業更有效地實施內部控制、提高內部控制報告披露的自愿性等目的。李競和魯瑛均(2020)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能夠促進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企業內部控制對于機構投資者和社會責任的關系起到了中介作用,企業股權性質對于機構投資者和社會責任的關系起到了調節作用。
2.關于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
社會責任研究已經注意到內部控制制度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促進作用。Harjoto(2012)認為解決管理者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可以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價值。李志斌、章鐵生(2017)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種關系在非國有產權性質的企業中表現更加明顯。李志斌(2014)認為良好的內部控制能夠增強企業的組織理性,促進企業規范回應政府、投資者、供應商、員工等利益相關者,在非國有企業薄弱的內部控制體系可能是不能很好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彭鈺和陳紅強(2015)從內部控制和市場化進程兩個視角實證考察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兩者的關系還受到外部制度環境的影響,市場化進程度越高的地區,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正相關關系越顯著。伊力奇等(2020)國企高管權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具有反向作用,而內部控制對高管權力產生抑制作用,緩解了高管權力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反向作用。李蘭云等(2019)內部控制正向影響企業社會責任,代理成本在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即內部控制可以通過降低代理成本來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林鐘高等(2018)研究發現,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水平明顯偏低,但缺陷修復后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提高,這種效果在市場化進程低的地區更加明顯。
3.關于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與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
目前,國內外關于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的研究比較少,將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統一分析框架的研究更是沒有,現有文獻主要從其持股比例與異質性兩個視角探討其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系。Sparkes(2004)等學者發現,持股比例高的機構投資者,更有可能通過長期持有的投資策略監督和推動企業承擔社會責任。John Shon(2011)機構投資者通常傾向于長期持股,因此更加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前景。王海妹(2014)研究發現,外資參股和機構持股對于企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李競(2020)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持股對企業社會責任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企業內部控制對于機構投資者和社會責任的關系起到了中介作用,企業股權性質對于機構投資者和社會責任的關系起到了調節作用。馮照楨(2013)對民營企業中不同類型的機構投資者持股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基金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之間呈“U型”關系,而保險資金和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呈顯著正相關關系。何丹(2018)則將機構投資者區分為壓力抵制型與壓力敏感型,前者持股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明顯的正向影響,而后者持股與企業社會責任之間無顯著的相關關系。
4.文獻評述
本文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總結發現,雖然學術界已經關注到了社會責任這一焦點,而且形成了關于大量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近年來機構投資者的研究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現有研究主要從機構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與異質性兩個視角進行研究,只有部分學者關注到了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其成果也主要有圍繞實地調研的經濟后果與影響因素兩個角度展開,經濟后果則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投資效率方面、企業創新方面、資本市場信息效率等方面,然而,卻忽視了對社會責任這一重要經濟后果的考察。第二,現有研究雖然關注到了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對內部控制的影響,也關注到了內部控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影響,但是未有學者將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內部控制與企業社會責任三者納入統一分析框架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趙惠芳,向桂玉,張璇.機構投資者對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15,29(03):132-138.
[2]林鐘高,張春艷,丁茂桓.市場化進程、內部控制缺陷及其修復與企業社會責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6(02):57-68.
本文系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創新型科研項目:機構投資者實地調研、產權異質性與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編號:yjscxx2020-094-04)。
作者簡介:付清鴻(1994-),女,漢族,籍貫:貴州貴陽,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重慶工商大學,研究方向:會計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