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考不僅有選拔功能,也有反饋功能,教師可以通過中考試題以及中考改編題發現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為指導教學提供依據.“動靜法”解函數背景下動態幾何最值問題,特別是動態下三角形面積最值問題,考慮用三角形的面積等底乘高的一半,或者鉛垂高水平寬的一半.這類綜合題是初中重點知識、思想方法的考查范圍,能從不同角度充實、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平時教學中的優質例題,具有良好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動靜法;幾何最值;底乘高的一半;鉛垂高水平寬的一半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14-0012-02
收稿日期:2021-02-15
作者簡介:張春花(1989.3-),福建省莆田人,碩士,中學二級教師,從事數學教學研究.
一、題目呈現
如圖1,拋物線y=x2-x-4與直線y=-2x+2交于A、B兩點,
直線與y軸、x軸的交點分別為點E、點F.直線AB下方的拋物線上有一動點P,記點P的橫坐標為t.當△ABP的面積最大時求t的值,并求出△ABP面積的最大值.
二、特色解讀
題目簡約,內涵豐富,指向核心素養.
現在人的眼里,簡單即是美,體現在數學題目上也一樣.本題圖像簡單唯美,文字簡約,體現數學的簡約美.簡約外形下對動態下求三角形面積最大值這一核心問題考查到位,而且此題考查函數背景下的幾何最值問題,具有較好的延展性,題目不變,可以把問題變式為求線段最短,求三角形周長最短等等,可以從多角度變式探究,此題不失為一道內涵豐富的課堂例題.
本題以二次函數為載體,綜合考查了初中階段“圖形與幾何”“數與代數”的重點知識:二次函數,一次函數,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數等,不僅為高中學習二次函數奠定了基礎,也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
三、解法欣賞
由已知條件中拋物線與直線交于A、B兩點,聯立直線與拋物線的解析式可以求出點A、B的坐標,進而根據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得到A、B兩點間的長度;由已知條件中直線與y軸、x軸的交點分別為點E、點F,根據直線的解析式可以求出點E,點F的坐標,進而求出OE=2,OF=1,EF=5,這樣我們就得到直角三角形EOF是確定的,這些都是本題的定量條件;由已知直線AB下方的拋物線上有一動點P,記點P的橫坐標為t,則動點P的坐標滿足拋物線的解析式,從而得到P的坐標為P(t,t2-t-4),又動點P在直線AB的下方,這樣可以得到t的范圍在A、B兩點的橫坐標之間,這是本題的變量條件.
分析完本題的條件,再來看本題的問題,當△ABP的面積最大時求t的值,并求出△ABP面積的最大值.通過分析已經知道AB的長度,從靜態視角下考慮只要找到AB邊上的高長度最大時所對應的點P即可.從動態視角下考慮可以利用相似或三角函數轉化表示出AB邊上的高DP關于變量t的關系式,也可以考慮利用“化斜為直”轉化.
1.靜態法——利用直線平移,化動為靜
思路分析 要求△ABP面積的最大值,AB的長度固定,只要找到點P到直線AB的距離最大值即可,將直線AB進行平移,很明顯平移到直線與拋物線只有一個交點的時候,即直線與拋物線相切時的切點P到直線AB的距離最大.聯立直線與拋物線的解析式,根據Δ=0得到k的取值,進而得到切點P的坐標.解法1 利用直角三角形求面積
由于A,B,P三點的坐標都已知,根據兩點的坐標公式可以得到AB,AP,BP的長度,通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得到此時△ABP是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求得t=-12時△ABP面積的最大值為1258.
解法2 利用“化斜為直”求面積
因為A,B,P三點的坐標已經求出來了,所以可以利用“割補法”求出ΔABP的面積.采用割法——“化斜為直”利用三角形面積等于鉛垂高與水平寬乘積的一半來求,前面求A,B,P三點的坐標同解法1,過點P作CP∥y軸交直線AB于點C,根據直線的解析式可以得到點C的坐標,根據兩點的坐標公式可以得到CP長度,利用三角形面積等于鉛垂高(CP長度)與水平寬(A,B兩點的水平距離)乘積的一半可以回答本題的問題.
2.動態法——構造函數法
思路分析 從動態角度思考這道動點問題,根據ΔABP的面積等于底乘高的一半,已知AB長度,只要用變量t表示AB邊上的高DP即可,考慮利用相似,銳角三角函數把變量CP的長度轉化成DP的長度.
解法1 利用相似構造函數
過點P作CP∥y軸交AB于C,DP⊥AB交AB于D,因為點C,P的橫坐標相同,且點C在直線y=-2x+2上,所以Ct,-2t+2,進而得到CP的長度,利用△CDP與ΔEOF相似轉化得到DP與CP的數量關系,進而得到DP關于t的二次函數,然后根據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的一半就成功的構造出△ABP的面積關于t的二次函數,最后利用二次函數的性質回答本題的問題.
解法2 利用三角函數構造函數
因為解法1中兩個相似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考慮利用銳角三角函數轉化,由于DP與CP是∠PCD的對邊與斜邊的關系,所以考慮用銳角正弦三角函數轉化.解題過程同解法1一樣,只是在求DP與CP關系式時用正弦三角函數轉化,同樣得到DP關于t的二次函數.
解法3 利用“化斜為直”構造函數
解法1,2是根據△ABP的面積等于底乘高的一半,利用相似,三角函數把變量CP的長度轉化成DP的長度求解,解法3考慮把△ABP的面積“化斜為直”直接利用CP(鉛垂高)的長度求面積.△ABP的面積等于鉛垂高(CP長度)與水平寬(A,B兩點的水平距離)乘積的一半.
四、教學導向
“動靜”視角思考函數背景下幾何圖形中含有“動態”元素題
函數背景下幾何最值問題,一題多解,可以提高同學運算能力,拓寬解題思路,對于幾何圖形中含有“動態”元素(點,線段等)的問題一般都有兩種視角思考的思路,視角1靜態下數形結合找到題目中要的動態元素位置;視角2動態下通過線段,面積等建立“動態”元素間的函數關系,用函數思想來處理,然后利用函數的性質求出限制條件下的最值.
怎樣構造函數表達式?解決步驟:一、根據題意和幾何圖形的性質對所給條件進行轉化,合理設置參數,將點坐標轉化為線段長;二、合理利用面積,特殊圖形(如直角三角形、矩形、圓等),特殊關系(如全等、相似、三角函數、勾股定理)將這類問題轉化為函數問題;三、利用函數性質求解.
“動靜法”除了可以解決三角形面積最值外,還可以求解線段長、三角形或者四邊形的周長最值.此題的問題是求△ABP的面積最大時t的值,并求出△ABP面積的最大值,題目不變,對問題進行變式,變式一:過點P作CP∥y軸交直線AB于點C,求CP最小時t的值,并求出CP的最小值;變式二:過點P作DP⊥AB交AB于點D,求DP最小時t的值,并求出DP的最小值;變式三:求△CDP周長最小時t的值,并求出△CDP周長的最小值等等變式,可以做多角度變式探究,這些變式題的做法都可以從以上總結的“動靜法”兩種視角思考.
參考文獻:
[1]羅增儒.數學解題學引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6.
[2]龐彥福.初中數學有效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