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娥
摘 要:深度學習旨在提高創新能力,是一種科學先進的學習方法,與傳統的淺層學習最大的區別在于更加關注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主動構建,要求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完整含義,在發現新舊知識聯系時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并學會批判性地學習,能夠對所發現的問題做出決策.但是,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因為教師對深度學習的理解存在偏差,從而制約了深度學習的發生,基于此,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學為例,分析了深度學習的誤區與理解,并重點闡述了讓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發生的有效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理解;發生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14-0078-02
一、深度學習的誤區與理解1.深度學習理解上的誤區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其教育觀念是否正確、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部分教師對于深度學習的理解存在誤區,是影響深度學習發生的重要因素,而教師對深度學習的錯誤理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認為“深度學習”就是有難度的學習,因此會在課堂知識講解以及課后作業的布置中增加難度,而超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會讓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畏懼感,容易讓初中生對物理學習失去自信,并不能有效地保證深度學習的發生;(2)認為“深度學習”就是豐富教學活動,在這種錯誤認知下,教師在物理知識講述中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雖然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物理學習熱情,但是這些多余的環節無疑是浪費了課堂時間,無法實現高效的學習,甚至還會讓學生因為過多的學習環節參與而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弱化了深度探究的意義;(3)認為“深度學習”就是“綜合性”的學習,因此在物理教學中要求“面面俱到”,紛繁復雜的理論知識講解、技能培養,會使初中生在物理學習中出現“樣樣通,樣樣松”的問題,難以抓住學習的重點.
2.對深度學習的正確理解
(1)什么是深度學習?20世紀末,《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便闡述了深度學習的定義,其認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需要經歷對不同方法分類的過程,但是這僅僅屬于簡單的淺層學習,除此之外還要學生形成性的、運用性的、深度的學習,即為深度學習.簡單來說,深度學習的實現需要以學生自發的學習為起點,經歷問題發現與探究的過程,并掌握批判性的學習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在有意義的學習、高效的學習中實現學科本質的探索、規律的掌握以及學習思維的鍛煉等等.
(2)實施深度學習的依據是什么?布朗姆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中闡明了人的認知過程維度目標從低到高分別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在傳統課堂中學生大多只是完成了“記憶”與“理解”兩個淺層維度,而深度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記憶與理解的基礎上完成后面四個層次的學習,使學生靈活地應用知識、學會分析與評價、敢于創新與創造.
二、如何讓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發生
1.創設情境,激發探究動機
深度學習的實現需要以學生具備內在學習動機為前提,為此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將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為第一要務,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源于學生的內在學習需求.以《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為例,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如:“遠古時期人們因為不會制造火而一直吃生食,但是從人類學會鉆木取火開始,逐漸掌握了用木頭、植物秸稈生火做飯的技能,如今路上飛馳的汽車、飛上天空的火箭,都是人類研究的成果,但是我們發現無論是汽車還是火箭的運行都需要能量的支撐,我們同學們知道這些能量是怎么來的嗎?這些燃料燃燒釋放出的能量是否全部轉變成有用功?”在情境創設中學生可以看到神奇的物理世界,并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初中生的物理深度學習源于“為興趣而學”、“為自己而學”、“為探究自然界的奧秘而學”,而非源于教師的要求、家長的壓力.
2.問題驅動,激活先前經驗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們在問題思考時,很少聯系生活經驗,不能通過生活經驗以及已經積累的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為了讓初中生在物理學習中抓住重點、找到主線,教師可以組織物理實驗,讓學生在體驗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探究知識的本質,達到深入學習.如在滑動變阻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不會正確連接接線柱.因為孩子們不明白它的原理,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僅憑記憶完成練習,導致出現各種錯誤.如何實現深度學習呢?我們可以從課后作業題用鉛筆芯改變電路中的電流作為基礎,引導學生如何自制滑動變阻器.從電阻絲材料的選擇,如何繞線,怎樣解決電阻絲緊密排繞時會短路的問題,電阻絲和劃片接觸處因油漆絕緣不導電處理辦法等問題.一環緊扣一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生搬硬套.理解滑動變阻器接線柱應“一上一下”,是靠改變連入電路中的電阻絲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后期學習中使用滑動變阻器也就能得心應手.還比如自制驗電器,自制溫度計等.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從操作與體驗中聯系生活實際,并在問題的驅動下開啟思維之門,學會在物理問題的分析中調動先前經驗.
3.概念總結,理解性記憶知識
理解性記憶是學生掌握知識必須要做到的,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可以讓學生的記憶更加清晰、深刻,并且有助于學生在后續的學習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做好了鋪墊.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學習需要經歷自主建構的過程,那么教師在指導學生深度學習中應給學生提供自主總結物理概念的機會,讓學生從物理現象中發現物理規律,進而總結出物理概念與規律,促使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誤區.如在“升華”這一概念的教學中,教師采取了實驗教學的方式,根據物理教材是用酒精燈直接對碘加熱,學生可觀察到碘蒸氣生成.在這兒,我們可以提出問題:碘的熔點是113.6℃,沸點是184.25℃,酒精燈的火焰溫度約為400~500℃.在用酒精燈直接給碘錘加熱過程中,碘會不會先熔化呢?有實驗事實表明因為酒精燈溫度高于碘的熔點,所以一定條件下加熱,碘顆粒確實會熔化成液態碘.那么,如何改進實驗,證明碘可以升華?創建問題,引發思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改用“水浴法”加熱碘錘.當學生們驚訝發現有碘蒸氣生成,教師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思考總結.把碘錘浸沒裝有熱水的燒杯中,熱水的溫度低于碘的熔點,所以固態碘是不會熔化.碘錘內出現的碘蒸氣是由固態碘直接變成氣態的,引領學生總結出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觸類旁通,北方氣溫在0℃以下,冰雕卻在減小,原因在于冰升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4.獨立思考,學會辯證看待
深度學習的發生不僅要求學生們學會分析物理問題與物理現象,還關注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并且能夠客觀看待事件與結果,提出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同時發現學生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能力的作用.初中生處于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過渡的認知思維能力發展階段,其批判性思維的形成需要教師的引領與啟發,如在學生學習了歐姆定律、電功、焦耳定律之后,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批判性地思考:“從哲學的角度來講,任何事物都有其適用的對象與范圍,那么是否我們所學的歐姆定律也有其適用的范圍與適用的對象呢?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或猜測?”那么此時學生們會紛紛思考問題:“歐姆定律的局限性在哪里?”、“歐姆定律在什么條件下是不適用的呢?”、“電功、電功率、焦耳定律等公式能否結合歐姆定律進行變形推導呢?”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對物理定理與物理公式運用的辨析,主動分析與篩選信息,促進學生對定勢的反思與批判.
5.實踐運用,升華學習效果
深度學習的發生要求學生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并且敢于在知識運用與問題解決中創新與創造,實現學生在物理課程學習中從知識遷移到能力,提升物理教學的意義,讓初中生體會到物理學習的價值,并在創新與創造中獲得更好地發展.如在《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學習之后,學生們已經掌握了哪些屬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屬于不可再生能源,認識到化石能源的利用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重大意義.那么在這些知識了解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在課后搜集資料,說一說我們有哪些新能源適應投入使用了,與傳統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優勢體現在哪里?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制作一個可以吸收新能源或利用新能源的物品,這個物品可以是仿照現有物品制作而成,也可以是學生們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出來的,制作完成之后小組之間相互分享成果、交流制作過程與方法,實現相互之間的學習與進步.
在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的背景下,我國教育界研究學者開始關注深度學習,并將深度學習的研究集中于理論解讀上面,卻忽視了深度學習理論對于某一學科教學的影響研究,對于深度學習的理解并不全面,這就導致深度學習在具體課程教學中的實現困難重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初中生在物理課程中的深度學習真正發生,教師必須深入、正確、全面的理解深度學習,并結合深度學習理念、物理學科特點,優化物理教學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引領初中生逐漸走向知識理解的更深處、思維發展的更深處.
參考文獻:
[1]彭瀟竹.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物理“深度學習”策略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1(02):40-41.
[2]楊樺.論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與思考[J].考試周刊,2021(09):145-146.
[3]葛永普,劉勇.構建物理教學情境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湖南中學物理,2021,36(01):13-14+57.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