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迪









(接上期)
趙云·奚琴神
奚琴——滄桑之音,深情表達趙云的氣魄與仁善,英雄內在氣質,仁義與慈悲,深邃滄桑,深情流露。譚盾親自試奏的那把奚琴,外形靈感源于敦煌壁畫飛天奚琴圖。
奚琴作為一件便于攜帶,酷似人聲的樂器,大約于隋唐時期傳入中原。據考證,其發源地為我國古代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奚族。奚琴,故名思意即為奚部族最早使用的琴。
奚琴在宋代宮廷樂隊與民間市井文化中均得到長足發展。在宮廷,奚琴被編入宴會助興歌舞樂隊。因禁忌胡名,改名為稽琴,或嵇琴。不僅用于合奏,在獨奏中也有使用。能夠進行獨奏表演,說明這件樂器在宋代,已經發展出相當復雜的演奏技巧。
奚琴發音經歷彈—擦—拉等三種進化方式。在歷代文獻中可作證實。北宋歐陽修,在《試院聞奚琴作》詩中寫:“奚琴本出胡人樂,奚奴彈之雙淚落”。道明其演奏方法為彈撥,雙手撥奏發音。而南宋末年陳元靚《事林廣記》(卷八)中,則明確記載稽琴是擦弦樂器。文中說:“稽琴……二弦,以竹片軋之,其聲清亮?!?/p>
同是宋人,又同是記述稽琴,卻記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演奏方法。這充分說明,宋代稽琴正處于由彈弦樂器向拉弦樂器的過渡階段。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出現馬尾弓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拉弦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說明胡琴形制類似火不思,演奏方式已經定型為用馬尾拉奏。
以上史料可以推測:宋代,奚琴由彈弦轉向竹片弓擦弦;宋末,從竹片弓過渡到馬尾弓;元朝之后,最終確定其拉弦演奏的方式。
唐宋時期,中原文明處于世界領先,并積極向外輸出。這種文化傳播方式,使得在朝代更迭中銷聲匿跡,或者流傳過程中變化較大的樂器,得以在周邊民族和地區保存并發展。而奚琴,除了在中原大地演變為龐大的胡琴類樂器家族,也成為朝鮮半島的傳統樂器。
明清時期,胡琴涵蓋了所有奚琴類拉弦樂器及火不思類拉弦樂器。此時期,戲曲、說唱、歌舞、各種器樂組合蓬勃發展,到處可見胡琴類樂器的身影,傳遍大江南北。奚琴這個名稱則被胡琴取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奚琴在中國,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流變,至今已擴充為龐雜的胡琴大家族。二胡作為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成員,延續與承接著奚琴的古老傳統。在朝鮮與韓國,則基本保留了當年從中國傳入時的傳統形制與演奏方式。
張飛·篳篥神
中國古樂器,除鑼鼓等打擊樂器外,嗓門最大的要數篳篥。篳篥音色高亢嘹亮,聲如雷、勢如馬,在北方管樂中處于領奏地位,古時在軍中常用。張飛的嗓門,跟篳篥旗鼓相當。篳篥音雖清脆響亮,亦會低沉悲咽,恰如歷史上的猛張飛也有溫情的真實。譚盾敏銳的抓住篳篥的音質特點,用篳篥神作為張飛的音樂代言,再貼切不過。
篳篥,又稱悲篥、笳管等。屬雙簧豎吹氣鳴樂器, 是我國古代“八音”中的“竹”類。據考,篳篥最早流行于西域龜茲,位置為今新疆庫車縣。篳篥一詞同樣源于古龜茲語的譯音。
琵琶、五弦、篳篥等源自西域的龜茲樂器和音樂,自西漢始,通過絲綢之路進中原,與中原之音不斷融合,漸成為大唐音樂的中流砥柱。隋唐宮廷娛樂的十部樂,以龜茲樂為主,在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高昌樂等都會用到篳篥。這在新疆的克孜爾石窟與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圖案中,均可互相印證。
篳篥分有大篳篥、小篳篥等種類,大管比小管低四度。還有雙管和加鍵管等不同種類。所謂雙管,就是兩支管并排扎結在一起,口含兩個簧哨,雙手同時按兩管的音孔,雙音演奏,可用于民族樂隊合奏與獨奏。
篳篥音色或高亢清脆,或哀婉悲涼,對比鮮明,魅力獨特,千余年在民間傳承有序。自唐至清,一直是宮廷燕樂中的重要樂器。明清以來,由于地方戲曲蓬勃發展,篳篥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在地方戲曲、民間管樂合奏、寺院音樂等都能見到其身影。
如今只能在詩作中遙想篳篥之獨特音色。唐著名詩人李頎在除夕夜邀三五好友圍聚飲酒,樂師安萬善在席間為其吹篳篥助興。龜茲古樂樂聲婉轉悠揚,眾人為之迷醉。李頎詩興大發,當場揮毫寫下《聽安萬善吹篳篥歌》。
為篳篥譜寫的著名古曲當屬《雨霖鈴》,試問哪個文青沒誦過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安史之亂,唐玄宗逃蜀地,路聞雨聲與馬鈴聲,遂做此曲,并交由當時篳篥名家張野狐演奏。后傳北宋,柳永填詞,傳唱至今。
黃忠·蘆笙神
蘆笙本為貴州少數民族傳統樂器,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區別于旋律樂器的概念,和聲樂器是指能夠同時發出兩個及以上樂音的樂器。發乎和聲,寓意黃忠人物性格的團隊合作精神。出于整體音域、演奏技法、與樂隊音色融合等考量,最終演奏錄音版本,選擇了蘆笙的同族樂器——傳統改良笙。
笙作為整個系列壓軸樂器,首先源于歷史悠遠。笙的發聲原理靠簧、管配合振動,其關鍵零部件簧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話。
笙的外形與聲音,眾多史料描述與古代神鳥鳳相近,顯示其眾樂之首的正統地位。笙的雛形,至少在殷商時期,就已發展成數根竹簧之管參差不齊的插入葫蘆之干殼內。成熟笙的造型,遵循上下前后內外均對稱的竹管編排原則,蘊藏中國先人的古樸智慧:以形補形,形聲相近,認為鳳翼之形可展鳳鳴之音。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小雅·鹿鳴》
周王朝注重禮儀尊序,不過,周王在大宴賓客群臣時,也會“鼓瑟吹笙”來調和會場氣氛。琴瑟合鳴、笙歌鼎沸的歡樂融容之象被認為是表現和樂盛況的上承之作。
笙可作為聲樂伴奏,也可用于合奏或獨奏,音域寬廣,音色在不同音區各具特色,高音清脆,中音柔和,低音渾厚,彼時已廣泛流傳于宮廷與民間。
“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殷商時期(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出現“和”字。春秋戰國時期,個頭大些的笙叫做巢,個頭小些的叫做“和”。
笙在八音(注:八音是周代依據樂器制作材料分類的統稱。周代見于記載的樂器約有近70種,按照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材料分列其中。)中屬于匏類樂器。
春秋戰國至漢代,與笙同族的樂器“竽”亦十分流行,多用于宮廷雅樂祭祀活動。二者形制十分類似,竽略大于笙。故一些文獻也把竽當作大小不同的笙來記錄。眾所周知的成語濫竽充數,說的就是竽這件樂器。竽與五弦琵琶同樣命運多舛,輝煌過后走向落寞。隋唐時期雖尚存,但在宮廷十部樂中已被笙取代。伴隨宋代市民文化的興起,竽只剩一個字掩隱于故紙堆中。
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稀世珍寶曾侯乙墓編鐘,震驚甚至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6支古匏笙。盡管出土時器型已殘,仍以距今2400多年的高齡,位列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匏制笙之首。
該笙斗用葫蘆制作,表面涂黑漆,上施朱黃色的彩繪花紋,十分精美。簧片雖為竹制,但其形制、調音等與現代銅簧片笙完全一樣。
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和,并肩舞蹈,終日不倦。
——明·倪輅《南詔野史》
蘆笙樂舞歷史悠久。從C位出道的古滇國西漢銅蘆笙樂舞俑推斷,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就盛行于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西南苗、瑤、侗、彝等少數民族,無論男女,人人能歌,個個善舞。蘆笙吹奏往往配合舞蹈,甚至高難度雜技動作,如倒立、爬竿、疊羅漢等,對吹奏者要求非常高。
蘆笙舞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獨舞,雙人舞,甚至是大型的集體舞。每逢重大節日,村寨里都會變成蘆笙歌舞的海洋。蘆笙在少數民族人民心目中,早已超越單純的樂器。作為媒介,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今,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壯觀盛大的凱里市舟溪鎮蘆笙節,數千只蘆笙在幾十個圓圈中共鳴,聲勢浩大,振撼山越。
隋唐前后,北方地區笙的制作材料全面更新換代,笙斗先是以木代匏,明清時期則以銅代木?;善灿芍裰聘臑殂~制。新中國成立后,為符合大型民族管弦樂隊的需要,在傳統笙的基礎上,先后研制出擴音笙、加鍵笙等笙家族新成員。
除前文提到的尺八、五弦、篳篥等,在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里現存我國唐制吳竹笙、竽各兩支,假斑竹笙、竽各一支,皆為17管。笙管均呈馬蹄形排列,唯一不同之處在于吹嘴彎曲弧度大且長。斗以黑漆為底,上彩繪人物或風景畫。細心的朋友可能心存疑議,前文提到古籍中說竽為大笙,即管數比笙多,而正倉院所存唐俗樂使用的竽,卻與笙同為17管。實物與文獻不對證,尚待學者專家進一步考證。
一條自由貿易通路,交換的不僅是商品與貨物,傳播的也絕不僅是單方向的文化與風俗。絲綢之路,成就盛唐文明的開放包容、繁榮似錦。各國膚色、各色人等聚集彼時的長安城,恰似古代聯合國。與此同時,古老的東方文明通過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向西輸出,構成西方世界對其最初輪廓的勾勒。
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簧片在簧框內可自由振動)的樂器,笙對于許多西洋樂器制造工藝的推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1780年,丹麥管風琴制造家柯斯尼克在旅居俄國期間,受到笙的啟發而仿照其簧片原理,首次制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從此,管風琴的音色由于自由簧的使用而變得柔和悅耳。
18世紀末,俄國科學院院士雅·什太林稱贊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大大拓展笙的知名度,從而促進了其他自由簧樂器的產生。例如,1810年法國樂器制造家格列尼葉成功研制出風琴;11年后,德國音樂家布什曼發明口琴,次年再發明手風琴。
笙以區區一己之力,撐起華夏文明傳播的大旗。富于民族特色,并不斷適應發展,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笙的誕生與發展軌跡,具有典型民族文化之根的特征。如今,這些扎根原生態的少數民族蘆笙歌舞,為越來越多的當代作曲家、演奏家帶來靈感與養料。
結 語
一個民族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文化。同時,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反哺于民族自信的提升和發展?,F在流行的國風音樂,可以視其為中國傳統音樂的現代新解讀。前段時間意外爆紅的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網上獲得千萬播放量與全球范圍內粉絲留言的“自得琴社”,都是古老與現代激烈碰撞之后的閃亮火花。這場古風國樂的爆燃時刻,必將以更多更精彩的方式持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