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頭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無論馬頭琴的造型、制造材料,還是音質音色、音樂風格、演奏方法及其技術技巧系統,均積淀并凝聚著蒙古民族的個性內涵,充分體現著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歷史形態,表達著蒙古民族對自然宇宙哲學性的思考和體悟。
蒙古族馬頭琴歷史悠久,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馬頭琴音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這些不同流派,又與蒙古民族內部和外部的分離聚合以及歷史變遷緊密相關??梢哉f,馬頭琴文化伴隨著蒙古民族從草原和歷史的深處一路走來,承載著豐厚的歷史信息。同時,馬頭琴還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形式,可以有效溝通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思想感情,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一、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近幾十年來,馬頭琴的發展,遇到了深刻的危機。主要表現在馬頭琴傳統演奏法和傳統曲目的瀕危和滅絕。馬頭琴有五種傳統演奏法,分別是:胡爾、潮爾、實音、泛音、卓弄。每一種演奏法都有自己傳統的演奏曲目。在將馬頭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前,這些傳統演奏法已極度瀕危,除了經過改革的“現代實音演奏法”外,會演奏其他傳統演奏法的傳承人,就內蒙古自治區而言,不過幾人而已。人亡藝絕之事,幾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一旦這一嚴酷事實發生,對于馬頭琴的健康發展、對于蒙古民族乃至于對于人類的音樂文化多樣性,都將是一個極大且不可禰補的損失。所以,2006年,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編號Ⅱ-35)后,對馬頭琴傳統演奏法進行保護,搶救和保護以“馬頭琴三種定弦五種演奏法”[1]為理論基礎,以傳統演奏法和傳統曲目的搶救性保護為主要內容的行動成為了保護行動的切入點,對馬頭琴傳統演奏法的保護和挖掘工作進入了快車道。目前,蒙古族馬頭琴音樂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有2人,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有5人。
2006年以來,隨著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馬頭琴音樂的保護經費逐年增加、保護力度逐步加大,在開展傳承活動、搶救性記錄和保存、理論及技藝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具體的保護工作中,內蒙古各個地區積極發揮各自的特色優勢,開創符合地區特點的保護模式,在沒有更多的保護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總結提煉出:宏觀把控、理論研究和政策解讀上依靠自治區文化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承活動和記錄保存上依靠各級傳承人和學會(協會)等各級馬頭琴社會團體和各大高校;展示推廣和出版發行上積極依靠各級黨委宣傳部和文聯(音樂家協會)等單位,開創了一種具有內蒙古自治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
二、馬頭琴音樂的搶救性記錄、保存工作
2006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對馬頭琴音樂進行了一系列的專項調查和普查工作,對內蒙古馬頭琴音樂目前活態傳承現狀以及傳承譜系、風格流派掌握了基礎數據和第一手資料。如2006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首次對全盟12個旗縣文化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培訓,并先后舉辦了10余次專題培訓班,培訓人員近千人,為下一步開展馬頭琴音樂普查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2006年8月,內蒙古阿拉善盟阿右旗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經過前期的摸底調查,準確地掌握了馬頭琴音樂等200余項非遺項目的真實現狀;2007年4月開始,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對全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了全面普查;2011年起,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開始啟動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試點工作,并先后在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中部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東部興安盟科右中旗開始進行試點性普查;2013年11月起,內蒙古文化廳與通遼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開展“通遼市潮爾(馬頭琴)音樂及相關文化專項普查”活動,主要普查了當地潮爾(馬頭琴)音樂及相關文化的現狀、種類、分布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等,普查工作目前已完成成果總結和資料匯編,成果《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潮爾專項普查資料匯編》[2]已出版發行。
搶救性記錄和保存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2015年至2016年,啟動了對國家級馬頭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布林的搶救性記錄和保存工作,目前已采錄馬頭琴傳統音樂500余首、照片200余張。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采訪影像20余小時、專題影像10余小時,同時啟動的還有馬頭琴音樂代表性傳承人布林口述史的搶救性整理研究工作,以及馬頭琴傳統曲目記譜整理工作,這兩項工作目前已結項,成果即將出版發行。
三、馬頭琴音樂理論、技藝的研究與研討
馬頭琴音樂理論、技藝的科學研究及理論、技藝研究主要依托各級專業研究機構和高校碩士點,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馬頭琴演奏技藝理論兩個方面通過召開學術會議、設立專項課題等方式進行深入研究。
在馬頭琴音樂理論、技藝學術研討方面,2007年9月,召開“紀念潮爾藝術大師色拉西誕辰120周年暨潮爾藝術學術研討會”;2009年3月,舉辦“內蒙古潮爾藝術傳承人培訓班”,期間召開了“內蒙古潮爾藝術研討會”和“潮爾樂器改革座談會”兩次學術會議,與會專家就潮爾、馬頭琴演奏技藝、文化內涵、樂器改革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3];2009年4月,舉辦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視野下的潮爾藝術”“內蒙古傳統馬頭琴流派及其演奏風格”等10場潮爾、馬頭琴藝術專題講座和研討會,將馬頭琴音樂理論及技藝研究水平推向了一定的高度;2009年8月,在赤峰市舉辦“內蒙古首屆馬頭琴藝術節”,藝術節期間召開“馬頭琴藝術研討會”,對馬頭琴藝術的未來發展、搶救與保護、傳統演奏技藝傳承等問題進行了研討;2019年8月,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內蒙古藝術學院主辦的“首屆中國·內蒙古馬頭琴藝術節”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隆重召開,此次藝術節期間召開“全球視野下馬頭琴藝術的傳承與傳播”國際學術論壇”,以全球視野下馬頭琴藝術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為主題,設置馬頭琴的歷史與變遷研究,馬頭琴音樂的傳承、創新與創作研究,馬頭琴藝術家與風格流派研究,馬頭琴與草原音樂傳播的世界經驗,草原絲綢之路與草原音樂等議題。
在馬頭琴音樂理論、技藝研究方面,近年來有多個專題研究項目立項,如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課題編號:08@ZH020)三期工程項目“草原馬頭琴文化研究”(課題編號:CYWH2015-08)在2015年度立項,力圖從草原文化研究的維度探尋蒙古族馬頭琴音樂保護與傳承的內在機制;“20世紀中蒙俄馬頭琴音樂文化跨界比較研究”課題獲批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西部項目(項目編號17ED235),成為馬頭琴理論研究領域首個以跨界文化研究為切入點對中蒙俄三個國家內傳承的馬頭琴音樂文化進行專題研究的國家級課題。2019年出版的《千年傳承馬頭琴》一書是目前馬頭琴學術界第一本以馬頭琴藝術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專著,書中從“馬頭琴的樂器形制、演奏法、演奏形式、傳承方式等方面的傳承和變遷為主線,細致的描述了馬頭琴從產生到發展至今的歷史和現狀”[4]。此外近年來另有大量的關于馬頭琴源流考證、流派梳理、創作特征歸納以及馬頭琴人物為專題的碩士論文和期刊論文發表,豐富和填充國馬頭琴音樂理論、技藝的科學研究的諸多空白領域,由于體例所限在此不再贅敘。
參考文獻:
[1]布林巴雅爾:《概述馬頭琴的淵源及其三種定弦五種演奏法體系》,《內蒙古藝術》,2011年第2期。
[2]張勁盛、魯斯琴:《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潮爾專項普查資料匯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3]曹曄:《搶救傳承蒙古族古老傳統藝術的一次成功嘗試——記“內蒙古自治區潮爾藝術傳承人培訓班”》,《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4]張勁盛:《千年傳承馬頭琴》(蒙古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