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軍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民族樂器中的拉弦樂器和彈撥樂器皆張絲弦。隨著時代的發展,鋼弦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絲弦。許多年過去了,在多元發展的今天,一些音樂家希望循著古老的錄音找回久違的絲弦獨特的韻味。于是聞風而動的一些廠家和作坊開始試制絲弦,包括日本也有作坊試制絲弦,一時間,質量上乘的絲弦受到許多音樂家和樂器廠家的追捧。
自己動手研制打弦機
十幾年前,北京的一位老先生埋頭扎進絲弦研制領域,經過不懈地努力和艱苦探索,其研制成果得到諸多專業人士的肯定。這位癡迷絲弦研制的老先生名叫雷鴻璋。
雷鴻璋師傅家住南苑,整片地區拆遷改造,雷師傅因為拆遷分配問題解決未果,便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小院子里,他的打弦機器就在小院里一間十平米的房子中間。在一片廢墟中,雷先生的小屋仿佛是一座孤島。因為有絲弦的營生可做,他在孤島上似乎也不覺寂寞。
雷師傅向我介紹說:我跟琴弦打交道已經十三年了。“當初很多琴友說,中國的古琴有好琴沒好弦。當時我暗想:制作好的絲弦難道就這么難嗎?”于是,雷師傅動了制作優質絲弦的念頭。
首先,制作絲弦要有好的設備。“我原來是北京化工廠的,在化工廠機械車間呆過三個月,多少有點機械基礎。自己搞設備,一沾上就下不來了。”雷師傅稱,扁絲機、纏繞機等制作絲弦的機械設備相繼制作出來,在制作絲弦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當初,雷師傅曾從網上買了三副南方某廠家的絲弦張在古琴上,并請北京的王陽老師試奏。從古琴老師彈奏的感覺中,雷師傅和王陽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第一弦和第二弦拍琴面,一弦到四弦的走手音出噪音,五、六、七弦彈著彈著就跑音了,還有脫絲的問題。
通過分析研究,雷師傅找到了揚長避短研發“雷氏絲弦”的方向。
三分損益法助力絲弦制作
雷鴻璋在研制絲弦的過程中,將兩千多年前管子提出來的三分損益法運用到他的絲弦制作中,成效頗為明顯。說起三分損益法,雷鴻璋先生說:三分損益法了不得!三分就是三等分,損,就當損失講。三份損失一份就是兩份,再得到一份,就是四份。
我這么多年,就老研究這個2、3、4。
雷師傅接著介紹道:三分損益法固定數值是108、96、81、72、64、54、48。首先要掌握數值間的換算規律。他還拿韓信點兵作比喻:漢朝帥才韓信的亂點兵其實不是亂點兵,而是掌握了排兵布陣的規律。令旗一擺,軍隊便成行成隊成陣。做弦也是一個道理,只要撐握了蠶絲的性質及換算規律,絲線不管多少,都似一塊面團,怎么捏怎么是。
他接著說:三分損益法是個寶,我研究了幾年2、3、4。3分即3等份,損失1個便是2,3等份再得到1個即受益便是4。這種2、3、4,有著千變萬化的奇妙。看似小學知識,恐怕越簡單也就越復雜。
雷師傅還說:我拿數學家陳景潤當榜樣。陳景潤研究1+1,創造了陳氏定理,我就研究234,我就不相信出不了成果。陳景潤在鍋爐房里研究,我這個地方雖然破,也比鍋爐房強多了。
諸多琴家青睞雷氏絲弦
因為鉆研與執著,靈活借助運用三分損益進行絲弦研制,雷氏絲弦從2014年起就已經很成熟了。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國內諸多琴家都曾來過雷師傅的小院子,鴻儒談笑,琴音繚繞,陋室生輝。
幾年前,著名琴家龔一先生曾光臨雷師傅的工作室,丁承運老師也對雷氏絲弦非常更感興趣,尤其鐘愛雷氏豆弦。他曾帶著夫人、女兒一起來看雷師傅制作絲弦。
國樂名家方錦龍從安徽一琴家處了解到雷氏琴弦后,也來到雷鴻璋的小作坊選購了雷氏絲弦。
斫琴名家何明威、馬維恒等對雷氏絲弦也都很認可。
閩派非遺傳承人李皞使用了雷氏琴弦后,對雷氏琴弦評價道:管平湖的琴曲是絲弦演奏的,您的琴弦就比較接近他的韻味,這也是我喜歡的原因之一。
一位外地琴友對雷氏絲弦贊不絕口,他說:這么完美的絲弦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這絕美的古琴音色傳承千秋萬代!
天津音樂學院的古琴教授李鳳云使用了雷氏琴弦后,稱贊有加。她還和丈夫王建新一起來到雷鴻璋的打弦車間,觀看了雷氏絲弦的打弦過程。
珠海的南海清音古琴社的李曼曾經使用過雷氏絲弦,她于前年曾帶領幾個學生來北京游學,特意來到雷師傅的作坊參觀。她描述了使用雷氏絲弦的整體感受:琴弦張力十足,且上兩次弦基本趨于穩定,較傳統絲弦更有耐力。一二弦聲音結實有力,走手順暢;三四弦按音舒適,聲音細膩,出音綿中含骨;六七弦音清韻圓,音色不滯。惟有五弦,較其他琴弦,走手時有波楞感,摩擦粗糙且較易脫手,彈奏過程中會有明顯感受,音色方面,較其他弦跳脫,未盡合和。李曼對雷氏絲弦評價道:鈞天絲弦若是文質彬彬的君子,那豆弦便是文武兼備的隱士。
雷師傅表示:絲弦伴隨古琴走過三千年了,絲弦有著無限的生命力。
攻克朱弦取得成果
“朱弦靜按新傳譜,黃卷閑披累譯書”。這是宋代詩人陸游在《千峰榭宴坐》中的詩句。
繼雷氏古琴絲弦成功之后,雷師傅又投身于古箏朱弦的研制。雷師傅說:研制朱弦的初衷始于去年五月份。“我根據百度貼吧上提到的朱紅弦,還有古詩詞里提到的朱絲進行研制,沒想到一次就成功了。”他的徒弟段虎說:師傅說的一次成功,其實也是因為他經過反復演算和多年的經驗積累才做到的。看來這種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必然。
試制朱絲琴弦,雷師傅依舊是根據“三分損益法”的計算原理。2020年5月,雷師傅對歷史上的朱紅弦進行了研發、恢復,最終使蠶絲弦在古琴、古箏、箜篌等民族樂器上得以使用。雷師傅的桌子上有還幾個本子,他打開一個讓我看,里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數據和計算公式,他說,我是按照數據制作琴弦的。“我是干化工的,化學反應差一點都不行,所以我按照科學態度辦事,不搞虛假蒙人的事情。”雷師傅說,我們的絲弦是熟絲弦,方法是將生絲放在80度的水里煮,使之變成熟絲,之后用合成染料染色。我問雷師傅會掉色嗎?他回答道:染好了應該不會掉色。他還說,通常朱紅絲弦用在古琴上的比較多。
朱絲琴弦研制成功后,北京一些媒體對這一成果進行了及時的報道。
朱洆林老師在北京桐鳳聲箜篌樂團擔任古箏、箜篌教學培訓工作。她稱,不久前才換上雷師傅制作的古箏絲弦。“令我驚訝的是,這個蠶絲弦居然能抗這么大的張力,調到了鋼弦能達到的標準音高,真不敢想象。”她稱:二三十年前,見過古琴上使用絲弦,沒想到古箏絲弦能有這么好的效果,完全出乎意料。朱老師認為,鋼弦韻較長,絲弦韻相對弱一些,音量也相對小一些,但這是絲弦物質特性決定的。“我用雷氏蠶絲弦彈古箏,左右手感覺都非常舒服,在手感上比鋼弦雖有差異,但其音色特質更適合演奏傳統曲目。朱老師坦言:過去講“絲竹之音”,絲,肯定是蠶絲啊。鋼弦加了金屬絲之后,就不是傳統中提到的絲了,屬性變了,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了。“好久不彈古箏了,感覺有點吵。自從古箏安裝上絲弦后,勾起了彈古箏的欲望,尤其是彈奏傳統曲目。”朱老師說:絲弦用到古箏上,相信會有一批像有我這種心境的人,肯定會喜歡上絲弦古箏的,絲弦還是有市場的。
用絲弦喚醒消逝的過往
那天,我去雷師傅的小作坊,還見到了他的幾個徒弟。經過了解,幾個徒弟原來不是斫琴的就是彈琴的,如今他們都慕名而來師從雷鴻璋師傅學習絲弦的制作。
雷師傅愿意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制作絲弦的技術無償的傳授給徒弟。他說,傳承絲弦制作技藝,我不以營利為目的。當年,雷鴻璋從南方某制作絲弦的廠家獲得了幾包絲弦,之后在此基礎上,根據“三分損益法”研制出富有自己特點的絲弦。他坦言:沒有他們的絲弦,就沒有我的雷氏絲弦。“我是找了他們絲弦的不足逐步克服其缺點,進而才逐漸形成了雷氏絲弦的”。
時代的洪流泥沙俱下,開拓創新中也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在逐漸消失。一些有心人開始回望,并用心整理、收拾曾經破碎的時光,期待能夠還原一個真實的過往。雷鴻璋愿意做那樣一個有心人。他用心編織一張朱紅色細密的網,嘗試打撈曾經消逝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