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小學生整本書閱讀中分享課的三種途徑:課堂分享、網(wǎng)絡分享、專題分享,從而更好地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以及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 《湯姆·索亞歷險記》 分享 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067-03
2018年秋季期開始,我校把整本書閱讀指導引入課程,構(gòu)建和實施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課程體系。在具體的探索與實踐中,我校確立了四種課型,即閱讀前的“導讀課”、閱讀中的“推進課”、閱讀后的“分享課”和“寫作運用課”。四種課型的應用和推廣,使整本書閱讀教學得以不斷推進和深入。下面,筆者就整本書閱讀的分享課談談具體做法。
一、課堂分享
課堂分享是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整本書閱讀的效果如何?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在學生讀完一本書后,如何繼續(xù)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對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校主要是通過課堂分享來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以及維持學生的閱讀興趣。
以《湯姆·索亞歷險記》閱讀分享課的教學片段為例:
(一)導入分享
師:同學們,我們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大家的收獲一定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閱讀成果吧!
(二)回顧內(nèi)容
教師分別請學生就下面三個問題進行分享,以回顧《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內(nèi)容:
1.用一句話來說說你讀了這本書后的感受。
2.《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寫了湯姆的整個歷險過程,那么,湯姆主要經(jīng)歷了哪些險情?
3.湯姆的多次歷險,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你能說說它主要寫了什么嗎?在這次歷險中,你覺得湯姆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分享展示
1.師:剛才我們是從內(nèi)容上進行分享,其實閱讀分享還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
(屏顯:詞語積累 好句分享 感情朗讀 讀書過程 學以致用……)
2.師: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組內(nèi)分享。
3.小組分享。
4.分組展示。
(四)拓展升華
1.師:課前,老師發(fā)現(xiàn)有一名同學特別會讀書,還懂得仿寫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仿寫。(展示學生優(yōu)秀的仿寫成果)
2.師:請這名學生說說你是怎么仿寫這些句子的。(學生分享仿寫經(jīng)驗)
3.師: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同學還做了手抄報,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同學的作品。(展示學生優(yōu)秀的手抄報)
(五)課堂小結(jié)
師: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分享,我們知道讀整本書可以有很多的收獲,在和別人分享時,我們可以從好詞佳句的積累、讀書感受、仿寫等方面去分享。通過分享,我們看到了不同閱讀方法之下的更多的閱讀成果。
師:同學們,我們要讀的名著還有很多很多,在這里老師向大家推薦幾本書,課后大家可以找來好好讀一讀,希望大家都能享受讀書的好處,好讀書,讀好書。(推薦《魯賓遜漂流記》《愛麗絲漫游奇境》《騎鵝旅行記》等世界經(jīng)典文學名著)
課堂分享是小學生整本書閱讀分享的主陣地,它是把基于共同閱讀而形成的師生經(jīng)驗以分享機制來呈現(xiàn),供學生學習選擇和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內(nèi)化。課堂分享通過講述故事、交流討論、小組分享、全班分享等環(huán)節(jié),帶領學生深入文本內(nèi)核、走進人物世界、升華閱讀感受,使師生思想發(fā)生碰撞,引發(fā)學生思考,帶給學生啟迪。課堂分享是網(wǎng)絡分享和專題分享的前奏,是網(wǎng)絡分享和專題分享前的大演練,為閱讀后期的分享提供了范例和樣本,奠定了基礎。
二、網(wǎng)絡分享
基于“人人通”的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我校在“學樂云”平臺上建立了整本書網(wǎng)絡閱讀分享空間。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在空間上分享呢?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分享的示范
網(wǎng)絡分享是一個新生事物,剛開始時,學生根本不懂分享為何物,怎樣分享、分享什么。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示范引領。在空間,教師可以就內(nèi)容梗概、品評精彩語句、閱讀感悟、閱讀理解、句段仿寫、記錄閱讀疑難等主題進行多批次的分享示范,引導學生通過空間自主學習,形成分享體會。
(二)分享的內(nèi)容
在網(wǎng)絡上,學生可以分享哪些內(nèi)容呢?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從如下四方面引導學生分享:
1.分享知識要點。知識要點主要包括作者(包括身份、朝代、國籍等)、主人公或主要人物、文章體裁、故事梗概或主要內(nèi)容等。如《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作者是馬克·吐溫,美國小說家,主人公是湯姆·索亞。
2.分享書中精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書中的好詞佳句、優(yōu)美片段進行分享。如詞語方面可以這樣分類分享:寫人、寫景、狀物等;寫人的可分為:外貌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心理活動描寫等;寫景的可以分為:春景、夏景、秋景、冬景等;寫物的可以分為植物、動物、固態(tài)物等。例如,在分享課上,有一名學生這樣分享《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有一段話:“希德看到湯姆的狼狽樣,原本有點幸災樂禍的想法,想要含沙射影地說幾句俏皮話來挖苦湯姆一番。可是他還是改變了主意,沒有出聲,因為他看到湯姆眼睛里含有一股殺機。”當中的“幸災樂禍”“含沙射影”“改變了主意”“殺機”等詞語,生動形象而又準確地表現(xiàn)了希德有些陰險而又善于察言觀色的性格特征。
我們還鼓勵學生根據(jù)優(yōu)美片段按寫人、寫事、寫景、寫物來分類分享,并寫出自己的點評。例如,另一名學生是這樣分享的:“在那里,由孩子們組成的兩支‘軍隊’集合起來準備打仗了。湯姆是其中一支軍隊的頭領,他的好朋友喬·哈帕則是另一支軍隊的頭領。這兩位頭領是不屑于親自出馬交鋒的——沖鋒陷陣是那些小嘍啰們的分內(nèi)事,他們只需選擇一塊能彰顯統(tǒng)帥地位的高地坐下來,通過手下的參謀發(fā)號施令,指揮戰(zhàn)斗。”這段話出自《湯姆·索亞歷險記》,作者用幽默生動的語言描寫了男孩子們游戲時的情景,展現(xiàn)了湯姆天真、浪漫的童年生活。
3.分享修辭手法。即分享書中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然后說說這樣寫的好處,甚至還可以進行仿寫。如:“這些孩子現(xiàn)在才明白他們的對手是個詭計多端的騙子,是一條藏在草叢里的狡詐的蛇,而他們自己都是上了當?shù)拇笊倒稀!边@段話選自《湯姆·索亞歷險記》,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受害”小伙伴們的復雜心理,同時也反襯出了湯姆的機靈、頑皮。
4.分享閱讀感悟。每個人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籍后,都會或多或少有一些讀書心得。如果只是讀,而沒有理解,那么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在瞎弄里摸索。因此閱讀要以理解為基礎,“讀”是“感”的基礎,而“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fā)的。只有讀得認真,才能理解文章,抓中重點,才能發(fā)掘出獨特的思想,寫出有思想而且不脫離實際的感悟。可以讓學生就事論事對所讀的內(nèi)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個別到一般地做一番挖掘,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悟。無論是所得還是感受,都要抓住自己感受、理解最深刻的內(nèi)容來寫,要做到由讀而感,有感而發(fā)。它們相輔相成,必須有機結(jié)合。
要讓學生在分享閱讀感悟時,盡量用最少的文字、最簡潔的話語敘述“讀”的部分,把更多的文墨留給“感”的部分,即結(jié)合生活中的事例來闡明自己獨特的看法。如一名學生分享他閱讀高爾基的《童年》的感受:高爾基的《童年》一文,作者對語言的運用爐火純青,精彩紛呈,對人物形象、自然環(huán)境、內(nèi)心世界的描寫也非常細膩貼切,飽含感情而富有表現(xiàn)力。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文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有一個孩子在分享外祖母這個人物形象時,自然而然聯(lián)想到從小帶大她的已經(jīng)去世的奶奶,然后就分享了與奶奶生活時的點點滴滴,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奶奶的思念之情。
該生將所讀之書與現(xiàn)實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做到有感而發(fā),而且還能引起其他讀者的共鳴,很多讀者都在評論區(qū)留言就是最好的說明。
5.分享閱讀困惑
閱讀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解惑的過程。提出的問題的價值和提問者本人的思考和素養(yǎng)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際上,學問越深厚的人越善于質(zhì)疑,越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宋代哲學家朱真認為:大凡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須教無疑。閱讀困惑,通常是書中的難點或重點,也是引人更上一層樓的階梯。教師要讓學生在掌握書中主要內(nèi)容的基礎上,提出不理解的問題,通過思考、查資料、請教老師同學等方法,找出正確的答案,從而使視野更開闊。
學生通過在空間分享閱讀困惑,多思多問,深入其內(nèi),達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的。
(三)分享的時間
關于分享時間的規(guī)定,我校按“日、周、月”三步走,要求學生:每天在班級圈分享三五句閱讀感言;每周在學校圈至少分享一次閱讀感悟;每月至少上傳一篇符合要求的讀后感。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養(yǎng)成天天讀書、堅持不懈的習慣。
(四)分享的評價
學習總是需要動力的,評價則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因此,我校積極引進積分制管理來進行分享評價。首先,制訂評分細則,把細則放在“學樂云”網(wǎng)絡空間;然后,由系統(tǒng)自動記分并自動排序,學校定期表彰獎勵。這種空間學分制的實施,是對學生閱讀成果的認可,也是一種競爭機制,大大激發(fā)了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促進了整本書閱讀的順利完成。
網(wǎng)絡分享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能更好地建構(gòu)學生閱讀整本書的經(jīng)驗,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學生隨時可以參與閱讀互動,強化合作探討,建立起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化學習環(huán)境。
三、專題分享
(一)“專題式”整本書閱讀展示
2019年秋,我校就各年級的“快樂讀書吧”欄目進行了“專題式”整本書閱讀展示。教師方面,主要是對“導讀課”“推進課”“分享課”“寫作運用課”四種課型進行課例展示。學生方面,一二年級主要展示整本書閱讀后制作的繪畫本;三四年級閱讀書目是經(jīng)典童話和神話故事,思維導圖是展示的重點,重在讓學生學會利用思維導圖區(qū)分這些故事的異同;五年級的閱讀書目是民間故事,主要是讓學生根據(jù)故事編劇本,開展“嘉年華讀書活動”;六年級的讀物是兒童小說,主要鼓勵學生邊讀邊做批注,重點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讀后感,讀書筆記或讀后感是本年級段展示的“壓軸戲”。
(二)“嘉年華”讀書活動
表演是小學生熱衷的校園文化活動之一。基于此,我校以班為單位,開展“嘉年華讀書活動”,讓學生根據(jù)整本書閱讀的主題故事或部分情節(jié)進行演繹。表演形式可以是歌曲、舞蹈、相聲、小品、劇本、雙簧等,節(jié)目時間在8-10分鐘內(nèi)。整個活動分三步:班級初選、年級復選、學校決賽,最終決出優(yōu)秀表演節(jié)目,予以表彰。
整本書閱讀分享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是學生閱讀經(jīng)驗和感受的分享。整本書閱讀所提供的分享平臺,促使學生選擇合適的分享內(nèi)容、用多種方式進行分享,這又間接推動了整本書閱讀活動的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王躍平.“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整本書閱讀”教學方式初探[J].江蘇教育,2017(12).
[2]景紅麗.“整本書閱讀”指導的實踐研究——以“人人通”為平臺[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7(4).
[3]劉勇.整本書閱讀后期整合的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8(9).
注:本文系2019年度貴港市港南區(qū)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基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本書閱讀課例研究”(課題編號:GNSKKT2019B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偉年(1978— ),女,廣西貴港人,大學專科學歷,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