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紀錄片拍攝環節,制作團隊會將自身認知與節目相結合,因此其主觀性選擇與電視紀錄片質量有較大關系。本文簡單對紀錄片的概念進行介紹,闡述電視紀錄片創作的注意事項,探索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主觀性選擇對節目播出效果造成的影響,旨在保障電視紀錄片的完美效果,使其呈現出最佳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創作;主觀性選擇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112-02
一、引言
電視紀錄片作為一種特殊的表現手法,能夠憑借自身的真實性,在多元化的新媒體時代引起受眾的強烈反響,通過記錄將事件傳播出去,群眾從受眾變成轉播者甚至是制造者,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在這一過程中,紀錄片制作團隊的主觀性選擇,對節目質量有較大影響,要保證紀錄片中不摻雜任何虛假成分,且站在客觀的角度進行事件表達。
二、紀錄片的概念
紀錄片是一種記錄、研究人們現實生活世界的電影。一般情況下,紀錄片不需要特定的演員進行表演,紀錄片中的人、物、事都是真實存在的,并且與實際情況一致。紀錄片的范圍并不只是人們理解中的景物紀實,還包括生活記錄、歷史寫照,以及部分真人秀節目等,其核心在于通過真實生活中的藝術表達啟迪觀眾。嚴謹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拍攝過程對被記錄的情況的影響,如《南京大屠殺》《遠去的城市》等紀錄片,都對人們的思想認知產生了一定的影響[1]。
三、電視紀錄片創作的注意事項
“何為紀錄片創作中的決定性因素”,是定義紀錄片時常遇到的問題,其核心在于“排除假設內容,將真實存在的事情作為節目本身”。紀錄片及相關從業人員都喜歡強調“客觀”,但在實際操作環節,卻難以真正保證客觀,拍攝記錄人員無法認清自身地位,紀錄片內容也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電視紀錄片本身不具有硬性約束力,它只是一種記錄事物、人物的方式,目前許多熱點話題被記錄發表后,受眾對其的關注度有所提升。從表面上看,人們通過電視紀錄片了解相關事情,電視紀錄片的作用得到了發揮,但在實際工作中,有誰能夠做到完全“客觀”呢?例如,美國邁克爾·喬丹紀錄片《最后之舞》播完后,許多片中出現的人物都表示震怒,雖然邁克爾·喬丹在籃球歷史上是位偉人,但不能通過“抹黑”對手來美化主角,這完全失去了電視紀錄片的客觀性。喬丹的隊友皮蓬、霍拉斯·格蘭特等人都對這部紀錄片的內容公開發表過言論,認為片中內容“90%以上都是虛假報道,都是經過剪輯后留下的對喬丹有利的部分”。
四、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主觀性選擇
(一)創作內容的主觀性
人們觀看電視紀錄片的初始目的是了解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不應該添加任何的“主觀臆想”,但人作為一種有感情的生物,無法做到完全客觀,這就導致了創作環節導演對紀錄片內容的主觀性選擇,所以相應的電視紀錄片內容不一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地方文化,而紀錄片制作團隊對這些風土人情有不同的主觀理解,當地生活紀錄片應該由當地人民進行演繹,其“表演效果”因個人情況而定。例如,我國農業紀錄片《美麗鄉村》,選取不同的拍攝角度,以農業生產為主要切入點,跨越中國東西南北,遠離都市的喧囂,記錄最質樸的鄉村氣息。內容上不僅有我國鄉村農民的日常勞作,而且包括他們的生活百態、悲歡離合。節目記錄了某地農余之際舉辦的春聯大賽,這在豐富當地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電視紀錄片內容的創新,許多民間高手每年都會參加,活動質量也在不斷得到優化。
(二)創作編輯的主觀性
電視紀錄片完成內容制作后,需要經過一定的編輯加工才能傳播,在內容制作方面,應提高紀錄片節目制作的門檻。現行媒體節目制作門檻過低,要抵制一些不合格的社會機構進行制作牌照申請,促使紀錄片制作面臨越來越強大的對手,從而實現內容品質的提升。尤其是真人秀類節目,大量涌入媒體市場,在為市場帶來活力的同時,也改變了傳統媒體節目空心化的局面。進行鏡頭銜接及內容鏡頭剪輯時,制作團隊要有一定的編輯主觀性,通過適當的鏡頭組合表現紀錄片的中心思想,實現觀賞性與記錄性的合理銜接。以我國原創真人秀紀錄片《奇遇人生》為例,節目請來了樸樹、竇驍、宋佳等十多位明星,進行一場“自由”的異地冒險之旅,不同明星的冒險地點不同。整個節目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臺本”,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生活中的真實情況,節目中導演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隨便”。《奇遇人生》也沒有現代綜藝類節目的套路,邀請的嘉賓都是有一定人生閱歷的明星,且對一些事情并不避諱,如小S素顏出鏡,在帳篷中關于尿布、排泄等問題的討論內容也被報道出來。該節目豆瓣評分9.2,被人們稱為“電視節目中的一股清流”[2]。
(三)創作傳播的主觀性
媒體的存在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使信息傳播速度急速提高,在這種環境下,各家媒體為吸引眼球及閱讀量,開展了頭條大戰。就目前視頻媒體市場格局來說,電視紀錄片局限于自身創作內容,體制較為落后,尤其在4G網絡普及與5G網絡大范圍應用的條件下,所有行業都要融入互聯網基因。這一新型傳媒政策要求將互聯網變為媒體,改變了傳統電視紀錄片的競爭市場,強調管理團隊進行紀錄片傳播方式的主觀性選擇。在這一背景下,電視紀錄片的發展不能停留在電視節目上,要實現多渠道輿論監督的融合。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合作,創建了十多個短視頻賬號,基本覆蓋了我國所有一線新媒體平臺,全網播放量超過百億。要增強節目播出效果,擴大欄目影響力,節目營銷創作理念尤為重要。在傳媒平臺方面,當下智能電視機傳媒運營商通過OTT進行電視機節目轉播,借助PC互聯網和移動客戶端進行信號傳輸的集成系統,增強電視紀錄片的影響力。且傳媒平臺的市場化,促進了電視紀錄片節目形態的轉變,電視紀錄片在與電視機觀眾及網友的互動過程中,真正解決各種民生問題,實現了“以觀眾為本”。
(四)創作觀點的主觀性
目前社會上存在許多思想偏激的人,有對社會進行報復的隱藏性人格,他們多數是由于自身利益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得到滿足,從而產生了不滿情緒。這類群體在遇到不公平的事件時,往往會對新聞內容進行歪曲,故意散播謠言,影響社會治安。電視紀錄片要從人道主義出發,不能同社會發展唱“對手戲”,制作團隊進行電視紀錄片制作時,要考慮播出后的影響效果,將宣揚積極正向的能量作為電視紀錄片節目的“動力源泉”。現代電視紀錄片不同于傳統電視紀錄片,它強調從批評的角度進行道德約束,幫助公眾感化、管理自己,發揮普通群眾對社會的正向推動作用。也就是說,電視紀錄片制作團隊要始終將人道主義作為至高原則,其核心思想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希望。這就要求電視紀錄片進行觀點選擇時,考慮社會發展趨勢,雖然創作環節應適當堅持自身追求,但要以美好生活為基礎,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的電視紀錄片將受到各界的抵制。最近還出現這樣一種風氣,部分電視制作團隊為了提高收視率,使用熱點名人作為創作題材,卻暗含一些負面思想,無法保證紀錄片的真實性,對社會輿論產生一定影響。不明真相的網友紛紛轉發傳播,沒有考慮到當事人的個人感受,無法使人信服。例如,HBO播放的紀錄片《離開夢幻島》,將已經逝世的著名歌星邁克爾·杰克遜推上風口浪尖,節目多處影射邁克爾·杰克遜涉嫌“孌童”,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當地媒體經過慎重考慮后,決定下架《離開夢幻島》,并暫時禁播邁克爾·杰克遜的所有歌曲,發言人表示“我們非常重視這種性質的指控”。
(五)創作目的的主觀性
電視紀錄片對題材分類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有這樣一種題材,它借助真實形象進行實時報道,其與新聞片類似,但更注重形象與科學的統一。這類法治紀錄片的拍攝初衷是借助已有案件進行正能量教育,幫助犯罪者不再犯錯,而不是使他們家破人亡。若采用過于激烈的言辭或亂扣帽子,不僅無法發揮電視紀錄片的積極作用,反而會埋下更嚴重的社會隱患。所以,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目的要有一定的主觀性,強調從解決矛盾的角度出發,目的是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正向的電視紀錄片節目,能讓人民群眾、黨和政府的形象不受到損傷,切實提高社會法治能力。此外,針對一些公眾人物,電視紀錄片拍攝時要做到一視同仁,對一些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明星,更要加強對言論的控制,向社會宣傳積極風氣。電視法治紀錄片將新聞報道作為主要工作內容,作為社會法治監督手段,但這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若部分案件可能影響國家機密、司法機關審判結果、侵犯當事人隱私,要避免引發社會公眾的恐慌情緒,在法律允許的報道范圍內進行電視報道。例如,報道酒駕行車記錄時,若紀錄片只是對被報道人員進行酒駕約束,而采訪人員在行車體驗報道環節沒有系安全帶,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削弱電視紀錄片的教育功能[3]。
五、結語
電視紀錄片創作中的主觀性選擇,應融合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節目類型,進一步規范媒體節目要素的真實性,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應不斷提高媒體從業者自身的業務能力水平,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優化生活真實事件的反映效果,實現電視紀錄片的創新,創作出更加優秀的紀錄片,從而承擔起媒體行業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何蘇六,韓飛.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終評入圍電視紀錄片作品述評[J].當代電視,2020(12):18-22,38.
[2] 李冠駿,龔莉玲.從“景觀”到“呈述”:看中國故事在紀實影像中的演進與流變[J].電影文學,2020(22):29-32.
[3] 孟春雪.當紀錄片遇見新媒體——傳統電視紀錄片借力新媒體網絡推廣探索[J].中國地市報人,2020(11):83-85.
作者簡介:孟祥意(1985—),女,北京人,本科,三級導演,研究方向:紀錄片拍攝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