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步入新世紀的大門后,我國正在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不斷努力奮斗。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而抓住城鎮化推進的機遇,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規劃建設工作,打好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地基,便能為我國的偉大復興事業添磚加瓦。
關鍵詞:城鄉規劃建設;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
1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定義
在城鄉規劃建設的概念上,很多人誤認為諸如“政府重點扶持農村經濟發展,開放農民工進城,鼓勵汽車家電等日用品下鄉”此類的政策或規定便是城鄉一體化了,忽視了城鄉一體化整體和局部的協調、發展層次的區別,帶有主觀色彩的盲目性。為了防止把“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跟“城鄉關系融洽”混為一談的現象發生,弄懂城鄉一體化的概念就顯得尤為重要。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是指將我國的城市市民和農村鄉民、城市和鄉村及其主要發展產業整合起來,強化整體化理念,統籌綜合發展其組成部分,使整個城鄉結構和功能趨于穩定協調。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不僅要在經濟方面統一布局,更要打破先進的城市和相對落后的農村之間隔離的那道屏障,統籌區域發展,逐步減少城市跟農村間的差別,使城鄉關系走上一條有序健康發展的道路。
2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發展歷程
嚴格意義來講,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差別開始躍入人們的視線中,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城市和鄉村之間逐漸隔離,形成了一道看不見的屏障。居住在城市和農村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物質需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此引發了各種經濟社會矛盾,為我國建國幾十年來的發展和建設增添了不少麻煩,因此城鄉一體化思想開始逐漸受到重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應協調城鄉關系,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把城鄉一體化當作目標體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并將之看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因素。自此,我國鄉村建設發展道路煥然一新,正式邁入了戰略發展階段。
3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古往今來,社會的發展歷程總是驚人相似:城鄉關系大致都歷經了由鄉到市,城鄉隔離,城鄉融合即城鄉一體化這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鄉村發展加快為城市的孕育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可以說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離不開鄉村的資源哺育;第二階段中城市和鄉村獨自發展,關系由緊密到疏松,開始呈現分離的趨勢,社會矛盾已經初現端倪并逐步擴大;而第三階段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推動,那道橫隔在城市和鄉村之間的無形屏障逐漸瓦解,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緊密起來,城市和鄉村進入一體化時代。
4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特征
4.1總領性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不能說是城鄉融合的過渡,也不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而是相對于重視經濟發展、區域發展等各個部分的同時,也統籌安排城鄉關系的整體局勢。
4.2統籌性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統籌性體現在城鎮和農村的統籌、居民和環境的統籌、一定范圍內的分工統籌、當今現狀和未來發展的統籌。
4.3相關性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實現了包括“城鄉融合”、“城鄉總體規劃借鑒”、“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等多種政策和研究成果的有機結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融合了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十九大等多次黨的關鍵會議講話精華。
4.4引導性
規劃建設的最終努力方向是實現美好愿景,而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最終努力方向也是為了更好地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努力消除城市和鄉村之間因為經濟、文化等因素產生的差別和差距,為最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一條有效的發展方向。
5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結構
5.1經濟結構的一體化
經濟發展速度決定了整個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進程和速度,任何脫離了經濟發展大談特談如何建設的都是紙上談兵。要實現城鄉規劃建設的一體化,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城市和農村的主要產業關系,逐步將以工業為代表的城市產業向鄉村滲透,同時也要發展公共服務和第三產業,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長效性,逐步完善產業結構。其次是要酌情安排生產力、儲備資源等生產要素,搭構規范化的商品、資本、人才流通渠道,從而使城鄉關系被進一步拉近,距離感被逐漸消除。最后則需聯系先進科學技術,讓這些高效率、高回報的科技產品走進鄉村,走進每一戶人家的生活中去;抓住難得的政策機遇,合理投資,使得人人有錢賺不再是一個空頭口號。
5.2社會結構的一體化
我國在城鄉管理上采用分離式管理的辦法,鄉村中的一些事和決定,不用上報市級政府,而是自己商議討論解決,這樣就給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工作帶來了許多麻煩和弊端,城市不了解農村的需求,解決不了農村的問題,隔閡就依然存在。因此最好采用城市政府制定策略,農村政府作為附屬部門積極參與,努力配合,協調出真正適合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發展的策略和謀劃。
再者需要合理調控城鄉人口關系,提供更多鄉村人民適應崗位,提高相關薪酬,避免因為大多數鄉村人員爭相進城而導致的“鬼村”現象;而教育和文化水平也在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而統籌規劃城鄉教育資源,合理安排相關服務,為推動城鄉一體化打下扎實的群眾基礎。
5.3物質結構的一體化
想要從鄉村人民內心消除這種不平衡感,還要從構建基礎建筑和交通服務開始做起,首先要建立鄉村人民的娛樂場所,讓鄉村人們在家就能體驗到大城市里的公共建筑服務;其次就是構建一條寬闊便利,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要做到方便鄉村人民的日常出行和一些重要貨物的運輸。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物質結構相輔相成,共同作用,只有統籌規劃好這三種立體結構,才能進一步消除城鄉之間那道看不見的屏障,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才能由城鄉隔離的第二段逐步邁向城鄉一體化的第三段。
6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作用
只有將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理論可實踐性跟外部相關環境相結合,并加以優化和修正,才能逐步體現一體化建設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把城鄉之間的生產力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綜合起來,進行合理的調配和專業的分工,以謀得更好更快的發展為目標,提高整體生產力,從而體現出城鄉結構的交換和強化功能;正如當前我國正在不斷努力的一樣,鼓勵更多的新鮮血液投入要城鄉建設的洪流之中,加大對城鄉建設的資金和技術投入,體現出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強大吸引力。
利用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可解決我國當今發展所面臨的四個問題:一是城鄉結構的整體軟實力、城鄉發展遇到的方向性問題;二是城鄉發展趨勢、轉化和區域融合、城鄉發展的架構;三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四是與自然資源的共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7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腳步從未停止,這也使得城鄉關系得到了和諧發展,十幾年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表明:只有穩固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地位,在實踐的過程中完善理論,構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理論,統籌調控城鄉關系和資源分配,發揮城鄉規劃一體化的帶頭作用,才能真正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在小康社會建設的決勝階段做好沖刺工作。
參考文獻
[1]張東強,李海燕.邊疆民族地區貧困縣城鄉一體化發展研究——以昌寧縣田園鎮為例[J].綠色科技,2014
[2]朱凱,朱秋詩,張一凡.縣域城鄉一體化規劃:空間與功能組織優化路徑探討[J].規劃師,2014:89-94.
作者簡介:耿榮強(1987-),男,漢族,安徽宿州泗縣人,本科學歷,助理工程師,從事土地規劃、城鄉規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