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蓮靜 周金鐘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又具有現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是連接課內外學習的一座橋梁。
一、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使小課堂變為大世界。
綜合性學習需要著眼課文,更需要放眼課外,現實生活就是學生學習實踐的大課堂。如:旅游景點導覽圖、商業街廣告牌、交談時用到的諺語、成語等等,都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實踐材料,讓學生感到語文與生活同在。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計,要根據單元主題,與單元教學內容緊密結合。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主題是春天,安排了古詩《村居》、《詠柳》兩首,有關春天的課文《找春天》、《開滿鮮花的小路》、《鄧小平爺爺植樹》三篇。我設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包括以下幾部分:
前期準備:布置學生搜集關于春天的文學作品。
1.搜集描寫春天的優美詞語如: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春意盎然、桃紅柳綠……
2.搜集描寫春天的諺語如:春天人們起得早,秋后人馬吃得飽;春風不刮,草芽不發……
3.積累描寫春天的古詩《春夜喜雨》、《春曉》、《詠柳》、《春日》……
4.收集現代詩歌和散文,如:《笑迎春天》、《春姑娘》《推開春的大門》、……
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好詞佳句,搜集資料、處理資料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開展活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享受快樂。
1.讀一讀:體會描寫春天詞句的美妙,使學生樂在其中。
2.畫一畫:孩子們為自己喜歡的描寫春天的古詩配畫;制作了以春天為主題的手抄報。這樣與美術學科結合,讓學生在語言與圖畫之間建起橋梁,培養學生繪畫能力、想象能力及創新能力。
3.走一走:我們還把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點當成學生繼續學習的契機,巧妙地將課堂閱讀教學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把千變萬化的大自然當成學生的課堂。學完《找春天》一課,教師帶著學生走出教室,走進自然,在春天的田野里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學生行走在家鄉廣闊的天地之間領略生活,感受美好。
綜合性學習為學生學習創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大世界。整個實踐活動過程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人本主義思想。秉承了我校堅持以課程為載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支持與幫助的辦學理念。
二、綜合性學習,使課內外結合,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培養。
(一)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落實語文素養培養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體驗、觀察等實踐活動,將語文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例如:二年級下冊,孩子們學習了《中國美食》一課后,在飯店吃飯時,發現每種菜肴均和課文一樣,配有色彩鮮明的圖片,圖文并茂,孩子在認識菜名的同時又能了解制作方法,理解字義,一舉多得,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形聲字歸類識字的機會,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的語文素養逐漸形成。
(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重陽、春節等傳統節日的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在學習《端午粽》這一課時,正值我校舉辦教育學院協同創新項目傳統課題組——端午粽情活動。我們和孩子們一起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的習俗。課上老師和孩子們一起討論端午節的文化,一起品嘗好吃的粽子。正因為,有了對端午節深刻的理解,那天我們班的展示,才能把端午節的韻味展示的淋漓盡致,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進行了傳承。
(三)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良好心理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溝通、合作意識的培養、形成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質。我們舉辦主題為《和諧友善、聚力向前》慶祝元旦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想邀請師長、親朋好友、以及自己認為重要的人物,那就需要同學們寫請柬和邀請信,還需要制作窗花、拉花、小紅花…..布置教室,排練節目。有許多事情,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孩子們能夠自覺地合作、克服困難,一次次去嘗試,培養了孩子們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質。
比如:制作請柬對于孩子來說是第一次,怎樣制作?孩子們開始想辦法,有的去詢問老師,有的找來家里的請柬進行模仿。有的孩子上網尋找請柬的格式,但是網上關于結婚請柬的格式比較多,我們還是用不上,最后結合現有的請柬,孩子們制定出這樣的格式:
這樣的請柬既能把事情說清楚,又簡單易行,這是在制作請柬的過程中,孩子們最大的收獲。為了能夠設計地更加精美,他們請教了美術老師,看著自己親手制作的一張張精美的請柬,孩子們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總之,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設計好相應的綜合實踐活動,讓綜合性學習成為連接課內外學習的橋梁,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