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萍
音樂是一種最基本的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理性內容轉化為情感形式,使教學變成一種滲透著理性的情感教育。而一節有情感的音樂課,更具錦上添花的作用。那么,如何讓一節音樂課具有情感呢?
一、注重情感的導入
在音樂教學中,情感的導入非常關鍵。教師可以利用談話導入、開門見山等方式,自然而然的將情感浸潤其中;可以通過歌曲情感內涵、曲作者創作意圖、歌曲音樂特點等的充分挖掘,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
例如:《北京的橋》這節欣賞課,教學時,我先通過談話的形式詢問學生對北京的橋都有哪些了解,然后結合學生的已知,講述北京的橋文化。這樣,可對體驗歌曲的情緒、情感起到推進作用。
對于歌曲中滲透的“愛北京”的音樂情感,我抓住歌詞中的“北京”這一地理概念,結合自身出生于北京的人文因素,從“了解北京、熟悉北京、熱愛北京”這三個層次展開講解,再到自然而然的欣賞歌曲的演唱,從中激發學生“愛北京”的情感。這樣,既拉近了歌曲與學生的距離,又激發了“北京娃娃愛北京”的情感體驗。
二、注重情感的激發與升華
學習一首歌曲,可以通過朗讀歌詞、理解歌詞、挖掘作品內涵等方式激發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正確表達歌曲的情感,使其情感得到升華。
而歌曲又是通過旋律與文學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學生通過歌詞來理解內容,再通過優美的旋律來記憶要表達的音樂形象。如《牧場我的家》這首廣泛流傳的美國田園牧童歌曲,其旋律優美而又有蕩漾之感,描繪了綠草茵茵的寬闊牧場,水牛、小鹿、羚羊的歡跳及夜幕下星星閃爍,牧場在寧靜的夜晚中的美麗景象。對學生來說,歌詞易于接受,但離他們的生活經驗較遠,缺少對牧場生活的感知。教學時,我通過讓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歌詞方式,引導學生理解牧場的家園意境,使他們完全沉浸在這美麗的家園情景之中,既感受到可愛的家在牧場,表達了對可愛的家甜美生活的熱愛與向往,又從中激發了其學唱歌曲的興趣和欲望。
在引導學生理解歌詞時,教師還應注重情感的升華。如歌曲《感恩的心》,這是一首充滿真摯情感的歌曲。歌曲的歌詞內容簡單、樸實,節奏平穩,好像在向我們講述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如果只看歌詞,不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學生就不容易感受到歌曲的內涵,也不能受到觸動。于是,我向學生講述了這個凄婉動人的故事。在聚精會神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臉上都表露出了非常凝重的表情。故事講完后,學習這首歌曲時,學生的眼里自始至終含著淚水,就連最淘氣的一名學生都在下課時找到我,哽咽地說:“老師,我學完這首歌,我都要哭了。”
由此可見,教師恰當的運用故事、手語等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歌詞,可使其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同時,教師還可結合歌曲的旋律、意境點撥學生,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去理解作品,領悟歌曲的內涵,進而恰到好處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注重教師的真情投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自身的神態、語言、動作、指揮、范唱等來傳達情感信息,可在給學生以美感啟發的同時,用自己的真情去牽動和激發學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
以《思鄉曲》這首欣賞曲目的教學為例。《思鄉曲》是我國第一代小提琴作曲家及演奏家馬思聰于1937年創作的小提琴組曲《內蒙組曲》中的第二首。樂曲表達了游子遠離家鄉、無法回歸的凄楚之情。樂曲的主題為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的旋律,具有懷念和憂傷的情調。可以說,《思鄉曲》是馬思聰的里程碑式作品,是我國第一首真正走向國際舞臺的小提琴曲。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動聽的旋律、多變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蘊含的愛國、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由于樂曲的創作背景離自身認知時間較遠,因而學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聲情并茂的給學生講了樂曲的創作背景。此時,同學們的眼神始終追隨著我,時而凝重,時而激動。在講到樂曲取材于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時,我演唱了這首民歌。學生聽完后,不約而同地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背井離鄉的思鄉情緒,深層次理解了思鄉、愛國的內涵,又使學生從曲作者的創作源頭——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所表達的思鄉情懷入手,結合樂曲主題的演唱、創作背景和作曲家“用音樂抗戰”的介紹,于潤物細無聲中受到了真情的感染。
可見,教師對某一作品以豐富的語言、真實的情感進行描述和啟迪,并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揮或彈奏時,這種情緒就會傳遞給學生,感染到學生,進而很好的激發起學生的情感。
音樂教育是實踐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與音樂融為一體,通過熏陶、感染、凈化、震驚、頓悟等情感層面,真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一節有情感的音樂課,需要教師的情感投入、真情參與、巧妙構思,更需要心靈的碰撞、自然的互動,這樣才能使音樂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第一中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