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芳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是對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體現,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要求。《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中國歷來是一個重視家國情懷的國度,當代中國人必須傳承這一傳統美德,而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老師,深知家國情懷理應成為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所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這些“靜待開放的花朵”需要理解其中的含義,踐行其中的理念,在大愛的澆灌下茁壯成長。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我在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中的做法:
一、依據教材內容,了解中國知識,培養家國情懷。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改革,堅持"德育為先",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家國情懷,思想和品德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二年級上冊有這樣一課《歡歡喜喜慶國慶》,大部分同學一提起國慶,學生的腦海中可能會閃現“放假”“游玩”等字眼,他們不清楚國慶節本身的含義以及國慶節對中國人意味著什么。因而借助這一話題讓學生了解新中國的成立來之不易,了解國旗、國徽、國歌等這些象征國家的元素。本課中還安排了昔日的開國大典和時值烈士紀念日緬懷先烈的兩個場景,讓學生了解新中國的來之不易。目的是要兒童知道自己與國家緊密相連,從小養成熱愛祖國、忠誠于自己的國家、關心國家命運的公民意識。有了這樣的國家意識、愛國情感,體會到“國榮我榮,我榮國榮”的關系,一定會為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
二、利用優質資源,實現價值引領,培養家國情懷。
在當今社會,教育的快速發展與高質量教育的匱乏兩者間的沖突越來越嚴
重,人們追求高質量教育,而這種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資源。對于小學家國情懷的培養,我們更是千分小心、萬分注意教學資源的選取,這就使我們在選取優質的教學資源時心生畏難情緒。在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有幸獲得了市級資源,空中課堂的成立,讓我們很多沒有抓手,不知如何是好的老師,能夠得到有效且優質的資源,對于教學我們更有信心,對于家國情懷的教學我們有了高質量的價值引領,這對于教師或者對于學生都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雖然不愿這疫情爆發,但優質資源的共享,確實是我們迫切需要的。
三、結合時政新聞,身在其中,感知天下事。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不僅體現在靜置的教材中,更多的體現在動態的成長情境中。因此,以時政引導學生,成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時代小主人,就是一件常抓不懈的樹人重點。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以課程標準為基準,結合教學內容,引入時政知識,引導學生共振在國家發展的脈搏中,與祖國同呼吸,切身感悟到祖國的偉大。
比如: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解讀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直到現在依然使我們每一個人牽掛著。疫情爆發期間,國家果斷封城,人民團結一心;面對有可能感染的情況下,依然挺身而出的勇敢的“逆行者”們;每個人都嚴格遵守國家的規定,你沖鋒在一線,我堅守住二線和地方;舉國上下一盤棋,就像約定好的一樣,一起對抗疫情的蔓延……其中,有很多人為國為家為人民,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截止到現在,中國之外,世界各國,依然有的國家疫情在肆虐!然而,中國,已漸漸成為一方凈土!在強有力的大數據面前引領學生,使他們深深地感悟到,“我所見真實見,我所不見國之震撼”!這就是“有國才有家”的印證。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疫情之下大家各自承擔的責任是什么?在學生們分享家人和周圍人的行為后,從而啟發學生找到自己當下的責任和使命,并勇敢的承擔起來!學生們在我的引領下,從上到下,由遠及近;由國家到小家,由大家到自己,真實地將自己融入到了祖國的命運中,深深地為祖國能夠這么快的控制住疫情而感到無比的驕傲、自豪,更加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
這就是我引導學生們身臨時政中,感悟天下事,入強國之懷,盡己之責任!
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師能夠有意識的去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學生們也能夠了解到中國的強大和內心被激起的愛國思想。但不能僅僅停留在一時表面的思想狀態上,還應該不斷引導學生們反復去踐行,內化在日常生活中自覺的言行中。少代會上盧勤老師說:“只有感動才能行動”,如何讓學生們真正的“感動”,培養家國情懷如何做到更深入,讓學生們真正發自內心的行動起來。從小事著眼,筑好立德根本,讓樹人大計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順義一中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