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欣 毛本霞
摘要:高校思政課教學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傳播思想、引領價值取向、鑄塑靈魂的任務。高校思政課教學有序且有質量的開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學原則,這包括:在教學內容上堅持思想性、在教學形式上賦予創新性、在教學對象上采取針對性、在教學目標上具有實效性的原則。只有在思政課教學上遵循好這幾個原則,才能保證思政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從而達到立德樹人根本要求。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原則
Abstract: As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takes the task of spreading ideas. Leading value orientation and molding the soul. The orderly and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largely depends on the teaching principles,which included: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teaching,giving innovation in teaching form,taking pertinence in teaching objects,and having practical effect in teaching objectives.Only by following these principl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can we ensure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and thus achiev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eaching;principles
原則是指人們說話或行事所依據的法則或標準。 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原則是以課程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以教育教學實踐為依托,凝練教育教學經驗,用以指導和保證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有效進行的基本原則。在思政課教學中要針對高校大學生這個受體,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具有思想性的內容,最后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一、在教學內容上要堅持思想性原則。
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思想性是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要承擔著引領價值取向和鑄塑靈魂的任務,要幫助學生們修煉思想品德,改造主觀世界,形成正確思想。要保證思政課內容的思想性,就要從兩個方面狠下功夫。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思想
思政課教學內容堅持思想性原則,最根本就在于思政課教學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不動搖。一方面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原理性知識進行系統教學,形成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另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切實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各環節和全過程,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了解和認同感,讓同學們領會其中的真理,感知真理的力量,依靠具有思想性的理論說服學生、引領學生、幫助學生。
(二)依靠思政課教師整合轉化教學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1.思政課教師具有政治性、先進性、思想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一般的知識課、專業課,而是包含明確政治導向的思想理論課、知識課。 思政課教師作為思政課教學主導,其思想上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堅定信仰者,行動上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忠實踐行者。為保證思政課教師具有思想性、先進性、政治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思政課老師要旗幟鮮明講政治。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加強政治歷練,提高政治能力,積累政治經驗,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絕對清醒的政治頭腦。其次,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同時與時俱進,堅持終身學習,帶著責任學、帶著使命學、帶著情懷學。最后,思政課教師要有崇高的道德修養,以德教人、以德化人,要在課堂外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思政課教師具有思想性,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思想性才能通過“中間人”得到有效傳遞。
2思政課教師要有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能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思政課教師除了思想上的與時俱進,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理應去蕪存菁。首先要先走出思政課堂,廣泛學習,拓寬知識視野,增加對思政課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實現不同學科領域、不同專業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拓展國際視野,對當前世界發展大勢有一定知曉,增加見聞;拓寬歷史視野,從歷史中挖掘智慧,從現實中積累教學素材。其次,教師應具備敏銳的判斷力和信息化時代下整合、凝練以及分化教學內容的能力,將思政課理論知識與所積累的實踐經歷相結合,擺事實、講道理,對思政課內容進行細加工,使枯燥的內容幽默化、理論性的內容生活化。由此,在思政理論課上,賦予思政課教學內容實踐深度和理論高度,彰顯教學內容的思想性。
二、在教學形式上要堅持創新性原則
創新引領著思政課教學的發展,然而傳統的思政課堂總是給學生一種語言上乏味、形式上單一、內容上枯燥的印象,導致“坐不住、學不進”“嚼不動、咽不下”的情況。要解決以上這些問題,就要創新思政課堂模式,改變學生們對思政課堂固有的看法和偏見。
(一)喜聞樂見式教學,讓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坐得住、學得進”
思政課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的機會,尊重和保障學生的課堂話語權,實現老師與學生之間有效的雙向互動和角色互融,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感,讓學生自覺主動學習,從而“坐得住、學得進”。具體來說:首先,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找尋豐富的教學素材和資源支撐,集圖、文、聲、畫等多種元素為一體,使思政課教學智能化。其次,思政課要有活潑生動、開放包容、輕松愉悅的氛圍,滿足青年學生的課程期待,這有助于學生活躍思維、激發靈感,積極參與思政課堂,提高課堂“抬頭率”。再次,建立與完善思政課程獎勵機制,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給予直接的口頭表揚與獎勵,比如對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及時表揚,對回答正確的同學予以加分獎勵。最后,增強思政課堂的時代感,以通俗化的語言消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陌生感、距離感,以張弛有度的教學節奏突破傳統思政課教學邊界,轉變學生對思政課堂的固有印象,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
(二)問題引領式教學,讓學生“嚼得動、咽得下”思政課內容
思政課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聯系社會重大事件和熱點話題的基礎上,為課程設置具有思想性、引領性、創新性的問題。教師帶著問題教,學生帶著問題學,讓學生們在啟迪、指引下輕松地“嚼”思政課內容,順利地“咽”思政課內容,同時又培養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在思政課上的獲得感與成就感。只有創新性的問題式教學、啟發式教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學習欲望被點燃,才能真正使學生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銘記歷史,以史為鑒,警惕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提高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分析歷史問題、辨別歷史是非和社會發展方向的能力,在歷史中知興廢,在未來中創美好;才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感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高度、影響的深度、魅力的廣度,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看待和解決問題,站在科學和時代的制高點上觀察事物,從撲朔迷離的復雜現象中把握住問題的實質;才能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厘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邏輯和發展脈絡,從而堅定學生的“四個自信”;才能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提升同學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才能在《形勢與政策》課中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認清局勢,在縱向比較中感受國家取得的全方位開創性的歷史性成就,在橫向比較中感受國家為世界提供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創新思政課教學形式,不斷改進手段、拓展渠道,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便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三、在教學對象上要堅持針對性原則
“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
(一)圍繞學生,明確學生發展目標
我們首先要明白思政課教學的受體是高校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不是中、小學生。因此,要圍繞高校大學生這個特定群體的實際情況、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政課教學。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個性特征明顯,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逐漸增強。但同時高校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蝕,因而更加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導,明確學生發展目標,遵循學生思想發展規律。不能采取一味的理論知識灌輸,而是要將灌輸與疏導相結合,充分尊重和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把自己的思想觀點、意見看法都充分表達出來,然后進行探討,同時將各種不同思想和言論引入正確的軌道,實現雙向互動交流。
(二)關照學生,給予學生溫暖
在思政課教學中還要關照大學生。首先,思政課教師要了解學生所需,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選取恰當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工作。其次,根據埃里克森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大學生大多處于成年早期,面對著“親密-孤獨”的沖突。思政課教師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融入個人關懷,避免學生產生孤獨感,同時要給予學生親切感,教育者主動深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主動接觸學生、了解學生和關愛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再次,深入學生,了解學生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具體問題,為學生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真誠地關心、關愛和照顧學生。
(三)服務學生,滿足成長成才需要
高校思政課教學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大學生。所謂“服務學生”即思政課要以服務學生成長發展為價值引領,為“拔節孕穗”期的大學生提供世界觀輔導、價值觀引領及人生觀匡正。既要服務學生成長發展的理論需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知識、掌握理論,將理論內化于心;又要服務學生成長發展的實踐需要,從課內走向課外,讓他們將所學得的知識和理論外化于行;更要服務學生成長的價值需要,堅守其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四、在教學目標上要堅持實效性原則
目標引領方向,教育的目標是立德樹人,而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關鍵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堅持價值導向,培養時代新人
青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期,迫切需要進行積極的價值引導。思政課教學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引導和灌輸的主要渠道,要有效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頭腦。思政課一方面擔負起傳播正確的的價值觀念、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的重要作用,要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要善于運用辯證法看待和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積極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關系,教育引導學生關心關注人類命運和時代發展,培養學生關注意識形態領域動向的良好習慣,敢于和善于開展思想領域的斗爭。從而,達到正確認識和處理時代職責和歷史使命之間的關系,把個人理想融入為國為民的偉大事業中的目的,成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偉大復興中國夢而拼搏奮斗的時代新人。
(二)堅持“四為”方向,助力民族復興夢
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思政課教學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而且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因此,思政課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當復興中華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任務。“立志而圣則圣,立志而賢則賢矣”,要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追求,引導學生們自覺將個人夢想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要有“吾將無我”的精神,要有“不負人民”的追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舔磚加瓦。
理論的意義在于運用,思政課教學要增強其實效性,就要全面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育人要求,使思政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總得來說,思政課只有在教學內容上堅持思想性,在教學形式上賦予創新性,在教學對象上采取針對性,才能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保證實效性,使思政課有理、有用。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03-01.
[3]劉建軍. 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視角[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01-09.
[4]毛澤東.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5]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6]習近平.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7]張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三大追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7-02.
[8]陳金龍. 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路向之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7-17.
[9]魏勃. 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8-03.
[10]劉同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亟須解決的五個問題[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7-06.
[11]徐奉臻.視野要廣:思政課教師的基本功[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