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銳
摘要:隨著企業面臨內、外環境的變化,原有的體制機制已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筆者根據國有企業改革的總體要求,結合所在單位的實際,總結了近年來體制機制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及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油田 科研單位 體制機制 改革
油田地質科研單位是指在油田企業承擔科學編制規劃、尋找油氣資源、實現原油穩產、推進技術進步的生產科研單位,是油田企業的“戰略部、參謀部、服務部”。多年來,為油田的油氣增儲上產、持續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但隨著國有企業大環境和油田企業形勢的變化,機構設置不合理、工作執行不力、經營理念不強、服務意識不夠等諸多矛盾和問題日益突顯,嚴重制約了自身的發展。為提升其創新內涵式發展水平,大力提高科研生產成果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中石化上游企業一流科研單位進程,根據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總體思路,結合油田要求,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對體制機制改革進行探索與實踐。
一、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因素
根據國有企業發展目標和改革方向,結合單位的職能定位和作用發揮,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單位機關部門機構設置及定員偏多,與企業規模的機關改革的要求不相適應,導致機關部門職能重復、定位不清,機關人員臃腫,人浮于事,甚至出現推諉敷衍現象。
二是基層科研生產單位負責人作用發揮不到位,油田地質科研單位的基層單位的負責人一般都是各自專業技術的骨干,受傳統管理模式及機構設置的影響,基層單位負責人在管理事務方面牽扯了較多的精力,很難真正地撲下身子帶領科研人員抓生產,搞科研,技術引領作用未有效發揮。
三是薪酬分配機制激勵作用發揮方面未能實現“責、權、利”相統一、“價值、貢獻、效益”相匹配的薪酬考核分配機制,特別是尚未建立以油氣儲量、產量、科技創新為導向的績效考核獎懲機制,致使科研人員積極性未能得到有效激發。
二、體制機制改革應堅持的原則
油田地質科研單位在體制、機制改革中,必須遵循國有企業總的改造發展思路,按照“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原則,結合油田勘探、開發發展規劃綱要,以“激發企業活力,促進創新發展”為目標,以支撐油田發展為根本,以提高科研質量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落實“三貼近”要求,堅持目標引領,突出問題導向,強化頂層設計,改革體制機制,強化約束管理,增強發展活力,促進健康有效發展。
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把破解制約研究院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找準改革突破口,精心設計和推進改革,改革體制機制,理順管理關系,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強化戰略引領。圍繞油田發展戰略,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把握科技創新內在規律,建立創新平臺,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支撐力。結合油田中、長遠發展規劃,著重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加快技術儲備,引領油田可持續發展。
三是重視經營管理。順應油田“精益管理”發展模式的轉變,回歸企業本質,樹立企業經營理念,提高效益意識,完善監管制度,加強風險防控。
四是加強基層黨的建設。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突出發揮企業黨組織的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三、體制機制改革的主要內容與舉措
根據企業面臨的內、外環境,結合單位所存在的制約有效發展的因素,需要把準正確的改革方向,分階段形成改革要點,分步驟、分層次、分輕重緩急推進實施,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把改革推進的力度與干部員工的承受度統一起來, 保持穩定中推進改革,以改革發展促進大局穩定。
一是深化管理體制改革。消除管理空白與職能重疊,提高管理效能,依照“合并相近職能、貼近科研生產、提升經營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原則,推進機關部門改革,構建 精干高效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實現“強機關、大服務”目標;按照“創新發展、提升發展、轉型發展、保障發展”的原則,通過資源配置、績效評價,實現“基層單位”科學定位,突出核心業務,分類建設、分類管理、分類服務。在單位范圍內統籌科學研究、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專業資源配置等,形成發展合力。
二是構建制度化管理體系。完善制度體系,建立規范性文件審查與清理機制,推進院規章的廢、改、立。重點抓好崗位責任問責機制、目標責任考核機制、科研生產激勵約束機制、績效考核管理機制、專家工作考評機制等方面管理機制建設,進一步增強干部職工的發展意識、創新意識、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效益意識、服務意識。
三是深化科研生產管理機制改革。以油田效益發展需求為導向,按照“緊貼生產、注重創新、引領發展”的原則,以解決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難題為目標,以集團公司重大科技項目為依托,以建設省重點實驗室為平臺,強化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究,為油田增儲上產及提質增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四是推進科研生產一體項目化管理模式。創新科研管理與組織模式,以油田重大科技項目為依托,以專家創新團隊為平臺,以“貼近決策、貼近基層、貼近生產”為導向,按照“項目管理,整體運行,成果共享”的原則,探索建立廠院聯合攻關機制,針對現場生產技術難題,組建聯合攻關團隊,發揮各自優勢,科研生產緊密結合,提高研究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為油田增儲穩產提供技術保障。
五是建立目標管理與綜合考評機制。建立統一的考核評價制度,完善考核與獎懲機制。細化機關部門、基層單位職責,完善崗位責任制,做到有崗必有責,上崗必擔責,違章必問責。針對不同部門、單位的工作、業務性質,分別制定考核評價體系,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質量意識、效益意識,使各項目標分解到位,落地生根,實施目標管理和整體績效考核。
六是完善黨建工作機制。加強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完善思想和組織保障,健全黨委決策規則、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黨政“一崗雙責”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黨委會、黨政聯席辦公會和會議紀要制度,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國有企業黨的理論建設、機制建設、陣地建設和載體建設。著力拓展新時期研究院企業文化建設的內涵,通過文化的傳承創新,凝練企業核心價值觀,支撐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四、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體制、機制改革啟動以來,通過幾輪持續性地推進,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的改革目標,收到了明顯成效。
一是機關管理體系更加精干高效。通過合并重組,精簡壓縮,機關部門由7個壓縮到6個,壓縮15%,機關管理人員壓縮20%。打造了一支職責清晰、精干高效、運行順暢的機關隊伍。
二是創新了基層管理模式。構建了基層研究所(中心)-項目組管理體系,強化了一線科研力量,實現了對多數基層負責人的“去行政化、去事務化”管理。有三分之一以上基層單位負責人通過競聘走上項目組組長(副組長)崗位。
三是拓展了科研骨干人員的發展空間。有30余名技術骨干人員通過競聘走上項目組掛職副組長崗位,進一步調動了科研骨干人員的潛心科研積極性。
四是完善了考核激勵機制。核心機制建設更加突出業績導向,更加聚焦儲量、產量、科技創新,更加注重“科研技術骨干”的激勵,根據貢獻大小,從院層面、基層室層面進行兩級差異化分配,嚴格考核,精準獎勵,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薪酬分配真正實現了向“科研生產一線和科研骨干”雙傾斜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深化國有企業改革(R)北京.肖亞慶,國資委網站
(2)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 (R) 北京 國資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