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在新時期的農業發展中,需要重視農業機械化的重要作用。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以農機技術為農業生產作業提供驅動力,讓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都大幅度提升。農戶在農機的幫助下大大減輕了生產勞作的壓力,并實現了提質增收的目標,改善了農戶的生活。
關鍵詞:新常態;農業機械化;農機產品;農業生產
農業機械化發展在現階段呈現出機械結構優化、機械規模擴大以及機械性能升級的態勢,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重視全程機械化的推進、全面機械化的實現以及機械裝備的強化等,提高全國綜合農機使用水平,以農業機械化為依托,使農業生產實現轉型,優化產業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科學技術水平,為國家農業領域的進步提供支撐。
一、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情況
(一)機械結構優化
中國是農業大國,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農業的發展,機械化水平也逐步提升。農業機械化對于中國農業領域具有積極的價值,能夠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農戶的勞動壓力。農業機械化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取得較好的成績,目前在農業機械化方面,呈現出機械裝備結構優化的態勢。農業機械裝備結構的優化,要從多個層面進行分析和了解。農業生產中需要面對不同的情況,因此農業機械類型不同。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僅要兼顧到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要考慮到農業生態、資源節約等多方面的需求。農機結構的優化,將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以及其他資源進行了整合研究,從農機的角度去實現友好型的農業生產目標[1]。友好型農業生產,包括了土地深耕、農田保值、生態改善等。傳統的農機耕作使用中,僅僅是針對于農業耕種等目的來完成既定的任務的,但新常態下的農機化發展,讓農機結構不僅能夠適應高效農業生產,同時可以實現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如聯合收割機就是基于機械裝備的結構優化,在一臺農機裝備上增加不同的收割功能,在農機使用中只需要一臺機械就可以一次完成谷類作物的收割、脫粒、分離莖桿、清除雜余物等工序。
(二)機械規模擴大
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速度較快,目前農業產業領域的機械使用規模已經較之最初有了明顯的擴大。機械化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從農機數量以及農戶、農業服務等不同層面,都要進行不斷的推進。農業機械規模擴大,代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在農機發展中,需要堅持按照國家農業部出臺的相關文件執行,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政府相關機構,都要積極參與到農機推廣工作當中。從目前的農機擴大形勢上來看,主要依托了基層農機站等組織,讓廣大農戶全面和深入了解到農機應用方面的優勢,進而增強了農戶使用農機的積極性[2]。過去農業機械一般只有合作社或者農業生產大戶才能夠使用,現代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主要歸功于農機采購補貼政策以及農機制造成本下降等多個原因。尤其是一些使用靈活的小型農機,更加受到小農戶的青睞。
(三)機械性能升級
農業機械化發展中,農機性能的升級,讓農機功能得以更好地發揮。農機性能與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有著直接關系,在過去較為粗放的農機使用階段,農機成本較高、能耗較大并且功能單一有局限,在農業生產作業中需要多臺農機長時間工作才能夠完成生產目標[3]。隨著農機技術的不斷成熟,農機研究機構將機械性能顯著提高,如農機馬力更足,能夠在單位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農機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降低,很多節能型農機被越來越多地使用于生產當中。農機性能的升級,讓農機能夠更好地適應新常態下的農業作業,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
二、新常態下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優化路徑
(一)全程機械化的推進
目前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距離全程機械化目標仍然存在一定距離。全程機械化是能夠完全不依賴人工方式,完成從翻地、播種到收割等的一系列過程。全程機械化目標實現中,應當從現有的農機使用情況入手,根據農業生產環節中仍然需要人工參與的作業,對機械裝備予以改良。機械設備目前參與的農業作業階段主要集中在翻地到脫粒之間,全程機械化思想則是要在農業生產前和農業生產后都實施機械化。將機械化的壁壘打破,在耕、種和收這三個主要環節之外進行延伸[4]。如農業生產中的種子處理工序中,就可以積極推進機械化方法。種子處理是農業生產非常關鍵的環節,種子處理速度和效果都關系到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在種子處理中應用農機設備,通過設置參數可以實現精準的選種等。
(二)全面機械化的實現
全面機械化農業生產,是在農業領域的各個方面都能夠實現機械化目標。目前的農業機械化發展主要集中在農田種植中,漁業、牧業等產業的機械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全面機械化目標中,需要針對于非種植類型的產業進行機械技術開發和研究,從而補足農機應用方面的短板[5]。在全面機械化發展中,還要注重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目前部分區域機械化集中度較高,如北方產糧區的機械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但是一些丘陵山區由于機械化使用存在一定困境,導致機械化水平低于全國平均,這些區域是全面機械化的重點。在機械裝備的研發中,需要針對這些地區的特點,研究出能夠靈活改變農業作業狀態,可以適應丘陵山區地區的機械設備。
(三)機械裝備的強化
目前農業機械裝備方面,存在著生產企業實力不足的情況。很多生產企業研發能力不強,在農機市場中難以適應競爭環境,生產的機械很大一部分屬于低端產品,對于提質增效的農業發展目標貢獻不大。國家要注重機械裝備研發與生產的強化,積極改良換代農機產品,大力促進國產農機品牌的樹立。國內很多大型農機裝備都是進口的,這不僅會嚴重增加農業生產成本,也會阻礙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6]。國家可以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有實力的農機單位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對于農機裝備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基于農業發展方向和目標,擴大農機的使用范圍,讓農機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價值,為農業發展提供積極的驅動力。
結束語:
新常態下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要關注農機產品的使用范圍和適應性等方面。農機對于農業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農業機械化進程中,要考慮到長遠目標的確定,并將農機產業作為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去研究和探索,加強先進技術對農機生產研發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優勢,將農機作為新時期的農業生產力。
參考文獻:
[1] 方師樂, 黃祖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階段性演變與發展趨勢[J]. 農業經濟問題, 2019, 478(10):38-51.
[2] 王海娟, 胡守庚. 合作瓦解: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種解釋路徑——兼論中國農業發展的道路選擇[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19(02):43-50+161.
[3] 李艷萍, 余先泊. 回眸農機化進程 推進農機化發展——2019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側記[J]. 果農之友, 2019,210(11):53-54.
[4] 張桃林. 推動農業機械化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在2019年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摘要)[J]. 農機科技推廣, 2019, 98(04):6-9.
[5] 李廣彬, 趙學雷, 孟倫,等. 試論現代農業產業化種植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發展建議[J].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理論版), 2019, 000(009):1-1.
[6] 吳萍, 劉小偉, 吳迪,等. 農機生產性服務模式創新研究——來自山東與江蘇的實踐[J]. 中國農機化學報, 2019, 301(03):227-232.
張啟明:1980年08月,男,漢族,福建,大學,本科,助理講師。職務:汽車實習指導老師,研究方向:農業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郵編:365050,現就職單位:福建省三明市農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