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
摘要: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建設在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人們的意識正在從物質需求轉向精神需求。當經濟發展的同時,城市建設中融入了生態設計的理念,各方應保持一種積極的關注態度,以求人類社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創造出經濟生態共生的城市景觀。
關鍵詞:生態設計理念;風景園林;設計
1生態設計理念下城市建設風景園林的重要意義
1.1生態設計理念下城市建設風景園林的概念與設計原則
風景園林景觀工程以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為根本動力,以保護空間景觀生態健康為基本任務,是解決目前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臨問題的重要手段。其設計應遵循三個原則,即多樣性、經濟性、自然性,這是風景園林的生態設計理念。景觀生態設計中,第一要避免植物配置單一化,確保景觀生態系統多樣性,使景觀生態系統具有自然可循環的小生態群落,并具有一定的抗病蟲害能力,形成與自然環境相似的生態群落。第二,風景園林主要還是以服務人的需要為主,要在城市有限的客觀條件下,通過科學設計,努力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平衡。第三,風景園林不同于其他城市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在設計過程中,應該從尊重自然開始,在滿足人的實際需要的同時,盡量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額外負擔,創造最符合人的實際需要的自然環境。
1.2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生態學理論的價值
生態起源于希臘“住所”和“學科”兩個詞的結合。對此,德國的生物學家給出了明確的生物學定義,認為生態學是研究動物與其有機、無機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在以后的發展中,生態學的定義也得到了擴展,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物質流動和能量交換上,風景園林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生態對人的影響是研究的重點,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于推進生態學的全面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景觀設計中應用的生態位理論、互惠共生理論、多樣性理論等理論內容較多。以上理論的運用既能增強景觀設計本身的生命力,又能對環境進行美化。
2生態設計理念下城市建設風景園林的發展現狀
2.1設計水平有限與行政管理不當
目前,我國在城市建設景觀園林的生態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探索的是一種全新的景觀園林設計人才培養機制,尚待成熟,許多設計者的專業素養與水平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不能根據城市建設的實際情況,為風景園林規劃工作作出高質量的貢獻。由于管理體制的不完善,導致設計水平不達標,后續行政管理人員多為非相關專業人員,對景觀建筑無法提供專業化的管理干預。而且目前尚未有完善的相應的法律法規,無法保證作品的連續性。這一切使得目前的城市建設景觀工程不能有序、有效地進行。
2.2自主性設計認識薄弱
當前,由于缺乏相關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的約束,設計過程中存在著大量抄襲他人設計理念的現象,特別是一些跨國知識產權盜竊案,由于各國法律的差異,使設計人員在實際行政管理中不能有效地約束管理和懲戒,導致設計人員的自主設計意識淡薄,不能尊重原創設計,自我設計能力低下。其最直觀的結果就是,城市風景園林建設毫無創新,成品建筑一成不變,缺乏自主性。
2.3設計和實際脫軌
一是景觀設計規劃人員缺乏創新意識,作品設計中有大量模仿復制的痕跡,加之高層管理人員約束力不足,導致實際設計作品缺乏競爭力和創新性,作品缺乏內涵。而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只把追求設計的完美作為目標,沒有考慮各個城市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經濟狀況,設計出的作品“假大空”。因此,在實際的城市建設中,照葫蘆畫瓢的移植和烏托邦式的“完美”設計理念在不同城市建設中根本無法匹配,工程推進受到制約,設計與現實脫軌,景觀建設嚴重滯后。
3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生態學理論的應用
3.1尊重保護原生態
在進行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時,設計者應充分考慮工程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等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增強植物多樣性,達到保護植物的總目標。另外,也應高度重視區域監測工作,為進行周密和全面的自然環境設計提供依據。并在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基礎上進行鄉土植物設計。由于植物需要生長在自然環境中,增強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所以,在工程設計中,人們需要合理地保留當地的植物,對植物進行修飾和美化,使之符合景觀設計的總體要求。當地的植物養護方便,不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而且還可以加大對這類植物的栽植和栽培。
此外,還應高度重視生態系統原有布局。在工程設計中,要求人員具有高保持性工程的原始自然特征,山、水、地貌等因素都是設計中需要高度尊重和保留的重要元素,在此基礎上,工程設計人員必須采用科學的修飾方法來突出其原有的自然特征,降低工程設計成本,并且這種設計方法也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大自然的原始之美,防止在修剪植物時破壞生態環境。基于原有的自然特色,采用行之有效的裝飾手法,一方面可以降低工程造價,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景觀景觀效果。
3.2注重景觀土壤的生態設計
在風景園林建設中,土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土壤生態化設計可以凈化空氣,更能體現園林的觀賞性。各種植物生長所需的土壤也各不相同。因此,設計者在進行景觀設計之前一定要重視土壤分析工作。在設計中,首先要對選定地區的土壤進行全面的檢測,選擇土壤類型。如果采用特殊的植物,則應采取有效措施,適當增加土壤腐殖質,優化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能,提高自身的生態效益。在工程設計中還應充分考慮周圍環境,完善環境綠化,控制土壤沉降量,以體現土壤的生態優勢。
3.3生態植物的合理配置
在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充分保證植物的共生性,根據植物的生長規律進行植物配置,一方面促進其健康生長,另一方面增強其觀賞價值。項目設計過程中,為了完善遮陰設施,設計師通常采用喬木栽植、大面積草坪鋪設,進而為游客提供舒適的休閑娛樂場所。通過對低矮灌木進行園林空間的劃分,力求充分展示植物的整體功能,為園林生態化建設創造有利條件。
在植物配置中,不同種類的植物形態是不同的,因此對設計人員的要求是要保證各元素的科學合理。相對于灌木叢來說,喬木的層次感更豐富、更清晰,更能充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此外,喬木造型高大,在設計過程中,效果較為理想。一方面植物配置要注重景觀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適應植物的生態類型。
各種植物對碳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灌木叢比喬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更強,但同時也會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在配置植物時,要始終堅持科學的植物配置理念,選擇吸收能力強的常青灌木和落葉樹種。為全面展現園林式的美學價值,為人們營造更具情趣的園林,通常選擇讓平臺通道通過堤壩,使其與平臺相互連接,與周圍的廣場相融合。它不僅能提高人們的觀賞性,而且還能保持人們休閑娛樂的安全性。設計中應合理選用土生土長的植物,如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以使園區四季皆有觀賞價值,與當地氣候高度適應。冬日雖氣溫較低,草花枯萎、枯死,但地被植物、灌木等都能提高景觀的美感。這就是說,在景觀植物的配置過程中,設計者需要對植物進行生態化配置。
結語:
由于高度工業化的發展,現代社會正面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一個共同的嚴峻問題,即城市快速發展、人口爆炸、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要使人類社會長期健康發展,就必須在當前進行城市建設的同時,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城市建設景觀工程,能以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保護現有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在創造美好生活環境的同時,實現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古智多.現代風景園林設計中生態學理念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8(22)
[2]歐方亮.探討生態學視野下的風景園林設計[J].現代園藝.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