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萍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蘇霍姆林斯基
(一) 肖老師的糖
初中時,教我地理的肖老師年輕、熱情,我們都很喜歡她。
每學習完一個章節的內容,她就會讓我們自己梳理重點知識,然后輪流到講臺上講給同學們聽。雖然小時候也曾和伙伴們玩過“老師教學生”的游戲,但真正走到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和老師,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不僅僅是對膽量的挑戰,更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檢驗。我心里很惶恐,又很期待。課前不斷地和同學一起整理思路,反復地討論重難點,甚至連在黑板的那個位置上寫字都提前做了設想。
肖老師滿臉笑容,站在同學們面前,一如窗外的紫丁香。一個又一個同學走向講臺,有的一站到講臺上就忘詞了,有的翻眼睛重復題目,有的拿起粉筆就不知道寫哪個字了……但是,每一個同學講完,肖老師都會在黑板的一側用紅粉筆記錄一個大大的得分,上場的同學都在9分以上。我不知道我是怎樣走上講臺,怎樣丟三落四的說完整個內容。回到座位后,心里還像藏著一只小兔子一樣“砰砰”直跳,好一陣子才敢抬頭看自己的得分:9.4分。課堂總結時,肖老師逐一點評了我們的表現,有的是“聲音洪亮”有的是“站姿端正”有的是“重點突出”。肖老師說我的講解“結合生活實際”,我想可能是我忘詞時,講了一個身邊的故事吧。最后,肖老師微笑著送給我們每人一塊糖,我們可高興了,我們也覺得自己是理所應當得該到的,心里滿盈盈的。糖攥在手心里,很長一段時間都沒舍得吃,還和同學比誰的糖紙更漂亮。
只要是在地理課堂上,聽講認真的、回答問題準確的、默寫得滿分、考試優秀者都有一顆糖。自己的努力換來的糖,當然很香甜。即使不是甜的,在學校里吃,也是甜的。
十幾年了,回憶起來,地理課堂總是甜甜的,是糖的芳香,是肖老師的微笑。
(二)花開有聲
工作后,第一年當班主任就遇上了小濤。剛開學沒幾天,他的名字就不斷的出現在我的辦公桌上:沒穿校服啦,沒完成作業啦,課間瘋鬧啦……總之,是一個沒有良好學習習慣和自控能力的學生。
接觸一段時間后,我發現小濤的作業不一定能做全、做對,但書寫一直非常認真工整,我斷定小濤做事很有耐心。于是我讓他專門負責窗臺上幾盆花的澆水工作。小濤做事很用心,他在一個寬口飲料瓶的蓋子上鉆了十來個小孔,用這個自制的花壺澆花,水量均勻又適中。每天下午放學關窗時,他總是一盆盆地把花盆從窗臺上端下來 ,待關上窗子時,再一盆盆擺上去,他生怕關窗時不小心傷著哪片葉子。
在他的精心呵護下,窗臺上一片繁茂……
看到窗臺上綻放的一朵朵鮮花,我分明看到一個孩子的心靈在綻放。靜悄悄的 ,充溢著耐心和責任……
在享受花香的日子里,不斷和小濤溝通、交流,當看到他被表揚后臉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時,心地流淌的豈止是欣慰?小濤的書寫越來越工整,作業越來越認真,盡管仍有完成不了的題目。但他每一次作業都認真去對待,認真對待每一件有價值的事,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首先給他肯定,信任他,鼓勵他,幫他挖掘自己,慢慢的,他定會綻放最美的花朵。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
評價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今天的教學評價,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正是由于這種內驅力,推動學生不斷地自我發展。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善用評價,就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勵學生進一步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