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其澤
摘要:勞動者忠實義務內涵和外延模糊,其適用范圍和標準不清晰,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對勞動者忠實義務的解讀不同,司法實踐中法官也會受立場、價值觀等的影響而對勞動者忠實義務有不同的判斷。現實中,不僅廣泛存在用人單位濫用勞動者忠實義務的現象,而且最近也浮現出勞動者濫用勞動法賦予的權利但卻違反勞動者忠實義務的情形,因此明確勞動者忠實義務的內涵對構建和諧的勞資關系、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勞動者忠實義務;道德原則;社會經濟秩序
一、問題的提出
《第一財經日報》于2016年刊登了一篇名為“《勞動合同法》失衡?博炒和勞動碰瓷輕易拿到兩倍工資”的報道,引起了大眾的關注。該篇報道指出部分勞動者故意在工作期間“大錯沒有,小錯不斷”、消極怠工,誘導企業主動,甚至違法解雇自己,以謀取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行為。還有部分勞動者短時間內頻繁更換用人單位,并在法律規定時間內故意利用“生病”、“家里有事”、“身份證沒帶”等借口,甚至一些勞動者通過將勞動合同從企業的人事檔案中抽出,或藏匿、或損毀等方式,不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伺機向用人單位謀求二倍工資的行為。
從另一方面來說,用人單位一方分別在締約、履約、解約階段也存在濫用勞動者忠實義務的行為。締約階段,用人單位為了保障自己的用工利益,通常要求勞動者提供最全面的信息,部分信息涉及勞動者的隱私,且有用工歧視之嫌。如果勞動者遵守告知義務提供真實信息,用人單位有因以上信息拒絕錄用勞動者的可能,因此現實中有一部分勞動者會選擇隱瞞或者提供虛假信息來謀取職位,但是當被用人單位發現后,仍然會因勞動者違反忠實義務而解雇勞動者。履約階段,用人單位無限放大勞動者的忠實義務,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制定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規章制度,比如限制女性結婚生育、過于嚴苛的勞動時間計算規則、強迫勞動者放棄權利以及帶有侮辱性的懲罰措施等。解約階段,用人單位濫用勞動者忠實義務解雇勞動者。用人單位會利用調崗降薪等手段歧視或者報復性解雇那些舉報、揭露自身違法行為的勞動者。
二、學界的主流觀點
忠實義務在目前勞動法的語境中并不是一種具體的義務類型,其作為一種抽象的義務類型,具有抽象性、延展性以及隨社會環境而不斷變化的特征。因此,如何確定勞動者忠實義務的內容,直到現在仍是勞動法學界極為棘手的學術難題。對此國際上目前較為通行的做法,是通過將勞動者忠實義務類型化的方法來應對其內容抽象性的特點。所謂類型化,就是指在綜合當前理論界于實務界對勞動者忠實義務內容共同見解的基礎上,對勞動者忠實義務進行全面深入的歸納分析,最終形成客觀且可審查的特征。
而我國學者王全興教授認為,“勞動者的忠實義務,即作為用人單位的勞動組織成員而必須在勞動過程中忠實于用人單位,維護和增進而不損害用人單位利益。”臺灣地區黃越欽教授認為勞動者忠誠義務是,“勞動者應盡注意義務提供勞務,并忠實維護雇方合法之利益。勞動者對于雇方的機器、工作器具、技術裝置、設施、交通工具以及供其工作所交付之材料等應正確使用注意保護”。上述觀點均為對勞動者忠實義務內涵的簡單描述而非嚴謹的學術界定,學界不能達成共識,且對司法實務中法官處理具體案件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作用;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勞動者忠實義務乃由誠信原則推導而來,其內涵是不言自明之概念無需特別說明,僅從其下位子義務類型便可得知。例如臺灣地區學者史尚寬先生認為,“忠實義務可以分為三種,即服從義務、秘密義務及增進之義務是也”。郭玲惠認為,“勞工之忠誠義務可再區分為作為義務及不作為義務。作為義務系指勞工應盡可能避免造成雇主之利益傷害。不作為義務則指不可從事有害于雇主利益的行為,如保密義務及競業禁止義務。”顯然這并非勞動者忠實義務內涵界定,而屬內容之描述。
三、對忠實義務內涵的初步界定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忠實義務的內涵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討論,但我國現行法律尚未明確規定勞動者負有忠實義務,法院在判定勞動者違反忠實義務時所援引的現行法律依據, 宏觀層面的法律依據有《勞動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微觀層面,若勞動者直接違反保密義務,法律依據有《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和《勞動法》第二十二條、第一百零二條等。如此法官便擁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雖然勞動法的價值更傾斜于保護勞動者,大多數法官在做出裁判時會偏向勞動者一方,但長此以往,會造成同案不同判,最終損害司法公信力。
忠實義務好比民法中的帝王條款“誠信原則”,其本身就具有廣泛的內涵,對于其他條款具有引導和解釋的作用。任何法律關系都是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義務的對應面就是權利。勞動者的忠實義務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保障用人單位用工管理權的行使,如何很好地為用人單位的用工管理權劃定一個范圍,以達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平衡,就是勞動者忠實義務的內涵所在。
然而,當今社會科技與經濟不斷發展,隨之不斷出現新的形式,不同的用工形式其勞動者的忠實義務的內涵便會不一致,比如公司法中的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與普通的公司員工,二者之間的忠實義務的內涵顯然不一致。因此,勞動者的忠實義務具有原則性的指導作用,任何法律的最終目標便是同時使公民內心信用以及約束公民的外在行為。勞動者的忠實義務也不外如是,因此,我們可以采取“一般理性人”的視角來界定勞動者忠實義務的內涵:勞動者忠實義務指為了維護用人單位和實現用人單位的利益,基于法理上誠實信用原則和勞動關系人身屬性和一般理性人思維,勞動者應對用人單位履行的不作為義務與作為義務以及各自項下內在義務和外在義務類型的總稱。
四、結語
總之,勞動者的“忠實義務”是一種道德原則不斷法律化的過程,因實事求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崗位,不同類型的勞動者所應負有的忠實義務是不同的,因此勞動者忠實義務的內涵也與道德原則一樣是抽象性的,無法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只能抽象性概括總結。
參考文獻
[1]曾曾.論勞動者忠實義務的法律性質.新余學院學報.2020年2月第25卷第1期
[2]李亙.勞動者忠實義務法定化的學理思考.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