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悅








摘 要:子長方言隸屬晉語五臺片,其文白異讀現象系統性不強,較為分散。文白差異主要體現在聲母和韻母,聲調方面極少涉及。從時間層面講,白讀層早于文讀層,但少數現象文讀層早于白讀層。且文白讀的歷史層次一般有兩層,少數有三層或四層。它們或是保留唐宋五代西北方音,或是保留唐以前的讀音,或是源于聲旁類化或舒聲促化,或是受官話及其他方言的影響。
關鍵詞:子長方言;文白異讀;音系;歷史層次關系
文白異讀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文”與“白”代表兩種不同的語音系統,白讀指本地方言的土語,文讀指本方言音系所許可的范圍吸收某一標準語的成分。
子長市原名安定縣,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腹地,清澗河上游。它北依橫山,東接子洲、清澗,南連延川、延安,西鄰安塞、靖邊。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年),子長方言屬于晉語五臺片。子長方言的文白異讀現象系統性不強,且較為分散。目前,關于子長方言文白異讀的研究成果較少,僅有李延梅(2011)和南小兵(2017)2篇。前者主要從歷史角度描寫子長方言的文白異讀,后者在描寫子長方言的異讀字時涉及文白異讀。本文主要描述子長城關鎮的文白異讀現象,分析其文白讀的歷史層次。調查時間為2021年2月,發音合作人:徐金林(1958-),男,陜西省延安市子長市欒家坪鄉徐家坪村人,高中文化程度,農民。
一、子長方言音系
(三)聲調(5個,不包括輕聲)
陰平上[] 213詩梯,陽平[]35時題,去聲[]53淡坐,陰入[]32識急,陽入[]4局毒。
二、子長方言文白異讀情況舉例
下面按照聲、韻順序說明舉例,韻母按照《方言調查字表》的十六攝排序。例字右下角小字為解釋或舉例,“[]”內為國際音標,“丨”前為白讀音,后為文讀音。文白讀能在同一詞語中替換的不舉例,不能替換的則舉例。
(一) 聲母
(1)部分古全濁聲母仄聲字白讀送氣,文讀不送氣。見表1。
(2)個別古全清塞音、塞擦音聲母白讀送氣音,文讀不送氣音。如堡[phu213]丨[pau213]、扁~豆[phie213]/欺~了[p?213]丨[pie213]、背~轉說[phei53]丨[pei53]、規[khuei]丨[kuei]。
(3)個別古合口一等泥來母字白讀[l],文讀[n]。如農[lu??35]丨[nu??35]、弄[lu??53]丨[nu??53]。
(4)少數古精組通攝入聲字白讀[? ?h ?],文讀[? ?h s]。見表2。
(5)部分古曉匣母開口二等字白讀[x],文讀[?]。見表3。
(6)少數中古邪禪母字白讀擦音,文讀塞擦音。見表4。
(7)個別中古疑影母字白讀[n]或[?],文讀[?]。見表5。
(8)部分古云以母字白讀[?],文讀[?],如榮容蓉熔[y??35]丨[?u??35]。
(二)韻母
(1)果攝。見表6。
(2)假攝。見表7。
(3)遇攝。個別遇攝合口一等來母字白讀[i?u],文讀[u],如露[li?u53]丨[lu53]、路[li?u53]丨[lu53]。個別合口三等字白讀[??],文讀[?],如去[kh??]丨[tsh?]。
(4)蟹攝,見表8。
(5)止攝,見表9。
(6)效攝。中古豪韻字白讀[u]或[?],文讀[au]。如堡瓦~,指子長縣城[phu213]丨~壘[pau213]、菢[phu53]丨~壘[pau53]。個別宵韻字白讀[i?u],文讀[iau],如小[xi?u35]丨[?iau213]。
(7)個別山攝開口四等字白讀[?],文讀[ie]。如扁~豆[phie213]/瞧不起人,欺~了[p?213]丨[pie213]。
(8)宕梗通攝(舒聲),見表10。
(9)咸宕梗通攝(入聲),見表11。
三、子長方言文白讀的歷史層次關系
文白異讀反映字音產生的歷史層次不同。王洪君說:“文白異讀的實質是來源不同,進入當地時間不同的兩個(或幾個)音韻層次在共時音系中的疊置。”子長方言的文白讀也是如此。
(一)聲母的層次
(1)古全濁聲母疊置兩個層次,一是不論平仄全讀送氣音,一是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羅常培說:“照我看來,全濁聲母在現代西北方音的讀法還是逐漸由《千字文》和《大乘中宗見解》所代表的那一系列方音演變來的?!?。喬全生(2004)指出:“汾河片方言全濁聲母清化,無論平仄今讀送氣音,保留的是《大乘中宗見解》譯音所代表的一系方音。”子長方言的中古全濁聲母字同汾河片一樣,繼承了唐宋西北方音,文讀音則受官話的影響。
(2)個別古全清塞音、塞擦音聲母疊置兩個層次,白讀送氣音,文讀不送氣音。李建校(2009)認為:“這類現象首先是部分全清混入全濁,然后是全濁變為次清即送氣清音的浪潮,于是混入全濁的那部分全清字也跟著讀為送氣清音了??梢?,在時間層次上,部分全清混入全濁在前,全濁變為送氣在后?!彼?,全清聲母字白讀為送氣音出現年代不晚于唐,文讀音受官話的影響。
(3)個別古通攝合口一等泥來母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l],文讀[n]。泥母字的白讀音是受[n]和[l]不分的方言的影響,來母字則保留了中古來母的讀音。文讀[n]受到官話的影響。個別泥母字白讀[?],文讀[n],如黏~手了[??35]丨[nie35]。邢向東認為:“神木話‘黏釀’讀?并非孤立現象,而是中古漢語娘母字不規則變化的痕跡?!?/p>
(4)少數古精組通攝入聲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 ?h ?],文讀[? ?h s]。中古精組擬音為?組,文讀音繼承其讀音,白讀音是精組腭化保留下的讀音。此外,個別從母字還保留腭化前的讀音,如秦[?h??35]丨[?hi??35],白讀層早于文讀層出現。
(5)部分古曉匣開口二等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x],文讀[?]。喬全生(2008)認為:“古見組字腭化,發端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在高化于元明。”黑維強(2010)認為:“曉匣文讀音?-,是見組音在中古以后腭化的讀音,時代較晚;白讀音x-,是中古以前的音,形成疊置層次。”子長方言也是如此。個別匣母字白讀[kh],文讀[x],如“核”。喬全生(2008)說:“匣母字讀舌根塞音,在11世紀回鶻文漢字譯音反映的西北方音有記載?!庇终f:“晉方言中的古匣母一二等韻(沒發現四等韻)讀[k]/[kh]也應是古群母讀音的遺留。”子長方言保留這一讀音。
(6)少數古邪禪母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擦音,文讀塞擦音。喬全生(2008)認為:“從10世紀的唐五代西北方音、11世紀回鶻文譯音所反映的宋西北方音可知,晉方言古邪、禪二母讀清擦音保留了千年以上的歷史,是晉方言的主流音,書面語中讀塞擦音是跟著官話走的?!弊娱L方言亦如此。
(7)部分古疑影母字疊置三個層次,白讀一[n],白讀二[?],文讀[?]。黑維強(2010)認為:“疑母文讀層讀零聲母的時代比較晚,應該是來自共同語;白讀層?-,僅‘嚴’一字,但它的時代最早,是中古時期讀音的遺存;白讀層n-,它出現的年代在?-后?前?!毙舷驏|和王兆富在研究吳堡方言時提出相同看法,子長方言與綏德、吳堡方言一致。
(8)部分古云以母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文讀[?]。王力認為:“在現代北京話里,有幾個u?韻喻母字轉入日母,如‘榮、容、镕’等都念?u??!庇终f:“云余合流的時期很早,至少在第10世紀就已經完成了?!币虼耍鬃x音[?]保留了宋代讀音,文讀[?]受官話的影響。
此外,聲母的文白異讀還源于聲旁類化,如酵~母片[?iau53]丨[?iau53]、械[?ie53]丨[?ie]。張文軒(2011)說:“‘酵’《廣韻》讀‘古孝切’,是見母二等字,白讀音由此而來……‘械’的白讀也是受聲符‘戒’的影響?!?/p>
(二)韻母的層次
(1)果攝一等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u],文讀[u?]或[?]。王力說:“歌韻的喉音字和戈韻喉音的一部分字到現代變成了?,這也是元音高化了?!眴倘J為:“汾河片方音多數讀[o],少數讀[ɑ]、[a],反映的是11、12世紀宋西北方音;并州片(筆者注:并州片屬于繼續高化的[?]系與復化的[?i]這一類)高化、復化現象在今方言中演變最快,這在北方官話中是很少見的?!彼?,白讀音[u]保留唐五代西北方音,文讀音[u?]和[?]受官話的影響。三等合口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y],文讀[ye]。喬全生認為:“晉方言所保留的蕭豪與魚模、歌戈與魚模同韻的殘留現象,當是唐五代宋代某方言的遺衍?!比群峡谧峙c遇攝讀音同屬于撮口呼,[?]是[y]的高化。因此,白讀音[y]是唐五代宋代某方言的遺衍,文讀音[ye]受官話的影響。
(2)假攝開口三等字有四個層次:白讀一[ei]或[??],文讀一[?];白讀二[a]、[ia]或[y],文讀二[i]。喬全生說:“從歷史上看,晉方言麻三讀[a]、[ia]韻保留的正是唐五代西北方音。”又說:“晉方言北部五臺片、大包片,東南部上黨片家麻韻分化出[e]、[ie],當為北方官話分化后不久影響的結果;至于文水、汾陽讀[i]更是后來的事?!焙诰S強(2010)說:“假攝開口三等字有三個層次:文讀-ie;白讀一-a或ia;白讀二為-ei……白讀二與蟹四、梗開三四字的白讀合流,讀洪音的特征說明三等字已并入四等,而四等讀洪音的現象是中古時期的語音特點?!币虼耍鬃x二[a]、[ia]最早,保留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白讀一[ei]出現的時期與綏德河底方言相同,[??]發生舒聲促化;文讀二[i]與文水、汾陽一樣,文讀一[?]是受官話的影響。至于白讀二[y],來源尚待考證。
(3)遇攝合口一等來母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i?u],文讀[u]。喬全生認為:“這兩攝相押可上推至金代,遇攝的字轉入流攝是受晉方言內部語言規律,即元音高化的制約而形成的……其結果會有兩種,一種是讀摩擦音很重的[β],如汾西話,另一種是復韻母化,讀[ou]/[?u]。”因此白讀[i?u]是遇流兩攝相押的殘余現象,文讀[u]保留了中古音。
(4)蟹攝開口二等字有四個層次:白讀一[ai],文讀一[i];白讀二[?],文讀二[ie]。王力說:“佳(ai)皆(?i)兩韻很早就合流為ai了……都保留著中古音的痕跡?!庇终f:“佳皆開口喉音字變為e,比較麻韻三等字變e晚得多……《圓音正考》里,‘皆’和‘結’還不同音,可見直到18世紀初期,‘皆’還念?iai。但是,自從佳皆喉音字插入韻頭之后,很快就起異化作用,排斥了韻尾i,同時也使主要元音的發音部位提前,變為e?!币虼耍鬃x一[ai]是中古音的保留,文讀一[i]是[e]高化的結果;文讀二[ie]受官話的影響。至于白讀二[?],推測與子長方言“不分尖團”有關。蟹攝合口一等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uei],文讀[uai]。王力說:“泰韻合口字一部分跑到了止攝,另一部分停留在蟹攝(“檜、儈、劊、外”)……上面所述音變早在14世紀就已經完成了。”所以文讀[uai]保留了中古音,白讀[uei]是否在演變過程中受到止攝影響,尚待考證。
(5)止攝開口三等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文讀[?]。王力說:“止攝精系字讀?的時代很早,《切韻指掌圖》把‘茲、雌、慈、思、詞’一類的字排在一等(本來在韻圖四等),就表示它們的韻母已經是個?。由此可見,韻母的產生不能晚于12世紀。”子長方言亦如此。至于白讀音[??],有學者展開相關論述,曹志耘(2002)認為:南方吳語“8個陰聲韻字韻母的促化,可能是由于它們屬于極常用字,因而容易引起韻母的央化、弱化而變成入聲。”合口三等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文讀[uei]。王軍虎(2004)說:“今山西、陜西和甘肅方言中止攝合口三等字讀如遇攝合口三等字,與唐五代西北方音有直接關系?!眴倘f:“支微韻與魚模韻互葉,在今晉方言中表現為兩種語音:一是支微韻的合口字讀[i]、[y]細音,與魚模同韻……”由此,白讀[?]是[y]高化的結果,是“支微入魚”的殘留現象,文讀[uei]受官話的影響。
(6)效攝開口一等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u]或[?],文讀[au]。喬全生認為:“晉方言蕭豪與魚模同韻的殘余現象似可上推至遼宋。聯系浙江、福建詞人用詞,說明是更早時期西北某支方音的孑遺?!币虼耍淖x[au]保留中古音,白讀音[u]或[?]是蕭豪與魚模同韻的殘余現象。臨汾、平遙、長治、吳堡等地也有這種現象。
個別宵韻字白讀[i?u],文讀[iau],如“小”。聶鴻音(1998)說:“效流兩攝的三等字都用-iu對音,說明它們在當時與當地讀音相同。這類現象也出現在12世紀末期的漢語西北方言里——《番漢合時掌中珠》里效攝三等的‘要’‘腰’、流攝三等的‘酉’‘佑’‘有’都與同一個西夏字對音。”喬全生說:“從山西方言的殘留現象并參照其他與宋代平行的語音現象推知,宋代的陜西方言曾是尤侯與蕭豪同韻的?!币虼?,白讀[i?u]源于宋代的讀音,文讀音[iau]受官話的影響。
(7)咸攝入聲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a]或[ei],文讀[?]。喬全生認為:“從語音發展史來看,晉方言逐步由塞音韻尾變到喉塞韻尾的時代可以追溯到唐五代的西北方音,至今無大變化?!币虼耍鬃x[??]保留唐五代西北方音,[a]和[ei]保留咸攝舒入合并后的讀音,文讀[?]受官話的影響。
(8)山攝疊置兩個層次,白讀[?],文讀[ie]。徐通鏘認為:“四等韻沒有i介音已經成為一種可靠的結論。至于它的元音應該擬測為什么,根據對音提供的線索,它是*e,這里可以維持這種擬測?!庇终f:“由于前后元音對稱性的要求,后元音的高化自然會引起前元音的相應高化,使四等的e高化為i,或在e前增生一個i,與三等韻合流?!毙舷驏|認為:“吳堡話梗攝白讀保留了中古時期梗攝四等韻主要元音*e的特點,并且不帶介音,而且與唐五代西北方音關系密切?!彼园鬃x[?]是[e]的高化,文讀[ie]是三四等韻合流的結果。
(9)宕攝舒聲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ia]、[yo]或[u],文讀[ia?]或[uang]。喬全生認為:“晉方言中另一系統是宕江攝字失去韻尾讀[a]、[ua]韻的系統……”白讀[yo]僅存于“娘娘祖母”,讀撮口呼,神木、延安、安塞等也有此種現象。邢向東認為:“神木等的讀音當是從宕果合流的方言滲入的,山西方言只有臨汾、運城、永濟讀撮口呼指祖母?!眴倘J為:“今晉方言自南至北都有宕江字讀[o]韻的方言來印證,可以說今晉方言中宕江攝字讀[o]韻的方言現象是唐五代以來順著汾河流域由南到北逐漸擴展的結果?!币虼?,白讀[yo]和[u]保留唐五代西北方音,文讀[ia?]或[uang]受官話的影響。
宕攝入聲字疊置四個層次:白讀一[?],文讀一[u?];白讀二[ie],文讀二[iau]。白讀[?]見上文,文讀[u?]受官話影響。劉勛寧(2005)認為:“中原官話的老說法與北方官話長期較量,留下了諸多痕跡。例如宕江攝入聲韻母中原官話為uo/e型,北方官話為ao型。經過長期競爭,互有斬獲。中原的‘學’xue戰勝了北方的xiao,可是中原的‘藥’yue卻敗給了北方的yao……”所以白讀[ie]屬于早期的中原官話層,[iau]屬于后起的北方官話層。
(10)梗攝舒聲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i]或[?],文讀[??]或[i??]。喬全生說:“晉方言并州片梗攝丟失鼻韻尾后,庚清兩韻同祭韻,青韻通齊韻,多讀[i]、[?]。這種現象保留的正是唐五代西北的某支方音?!币虼?,白讀[i]是唐五代西北某支方音的殘留現象,[?]見山攝,文讀[??]或[i??]受官話的影響。
梗攝入聲字疊置兩個層次,白讀[??]或[i??],文讀[ei]、[ai]或[?]。白讀保留唐五代西北方音的讀音,文讀受官話影響。個別通攝入聲字白讀[u??],文讀[?u],歷史層次也是如此。
綜上,子長方言的文白異讀字數量不多,系統性不強。從聲韻調系統看,文白異讀在聲母方面主要集中在古全濁聲母和見系字,個別古全清聲母塞音和塞擦音、泥來母字以及精組字略有涉及;在韻母方面主要集中在果假遇蟹止效咸山宕梗通十一個韻攝,舒聲韻多,入聲韻少,聲調上的文白異讀極少,文白異讀整體表現出晉語一致性特點。從歷史層次看,它們或是保留唐以前的讀音,或是保留唐宋五代西北方音,或是受官話及其他方言的影響,或是源于聲旁類化或舒聲促化。一般來講,白讀層早于文讀層,但少數例外。從競爭形式看,白讀音逐漸處于弱勢,多數白讀音保留在特定的詞語當中,文讀層越來越占主導地位。
(天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