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旭 李偉
【摘要】 洋務思潮,產生于內外交困之中,發展于自強求富之上,集中體現了洋務派對于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思考與實踐探索,凸顯了洋務派的實用傾向,包含著救國救民的思想,對于當時中國早期近代化以及現今中國社會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洋務思潮;經世致用;早期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D69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045-03
“洋務”又稱為“夷務”,是指處理一切涉及西方的事務。洋務思潮是指洋務派在洋務運動中以“自強、求富”為實踐,摒棄對西方偏見,學習西方器物技術的思想匯集。經世致用思想在其產生發展中起到了異常重要的作用。緣此,它也強調了注重功效實用,排斥空談,從而展示了先進中國人對國家道路的探索與選擇,在思想與實踐上閃爍著熠熠光輝,其在洋務派救國救民的舵向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試對洋務思潮的產生、內容與評價作簡單闡述。
一、“洋務思潮”產生之動因
洋務思潮在這一時期的催生原因是復雜的,主要是客觀環境的刺激與對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外部客觀環境對洋務思潮的產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一方面國內政治經濟形勢不穩。經濟方面,小農業生產者無力抵御天災人禍,小農經濟的脆弱性暴露無遺。另一方面國際環境危機四伏。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了經濟侵略,掠奪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并開設被稱為“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中心機關” ①的銀行以達到控制中國金融之目的。英法美俄等列強“亡我之心不死”,在邊疆又不斷挑釁,以圖將中國完全納入其勢力范圍,將中國變為其發展的“輸血機器”。
鴉片戰爭前后,經世致用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洋務思潮產生的內在動力。鴉片戰爭前后,以魏源、林則徐為代表的經世派文人將目光從閉關鎖國下的清朝轉向世界,以審視學習的目光看待西方,積極了解西方的科學技術,探討富國強兵之法。
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西方的養兵練兵與制器之法。林則徐則積極聘用西方人才,試圖購進仿制西方的船炮。這些思想旗幟都被洋務派承接過來并積極加以發展,演變成了以“中體西用”為核心的洋務思潮。
洋務思潮是在“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下產生的。它預示著洋務派文人們不再完全去固守“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形而上學觀。也正是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想的引領下,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究心經世之務,以天下為己任”,秉持經世致用思想,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二、洋務思潮之具體內容與表現
(一)自強思想——興辦官辦軍事工業
正如李鴻章所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 ②在這樣的認識之下,洋務派在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先后興辦了一批軍事工業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機構。
具體來說,曾國藩于1861年創辦了仿制洋槍洋炮的安慶內軍械所,籠絡了包括徐壽、華蘅芳在內的一大批現代科學技術家,并于1862年先后制出了中國第一臺蒸汽機與小火輪,開辦廠引技之先河;隨后李鴻章于1865年創辦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江南制造總局,截止到1894年總局共生產各種槍支51285支、炮585尊,炮彈1201894個,供應了全國七八個單位。③更令人稱道的是在局內附設的翻譯館,其出版了如《代數術》在內的一批書籍,對于介紹西方先進知識具有巨大價值;左宗棠還于1866年創設了福州船政局,制造軍艦、商船共計14艘,為福建水師提供了船只等支持。除此之外,洋務派還設置了包括京師同文館在內的一批人才培養機構,不僅為洋務派“自造人才”提供搖籃,也為新式教育萌發提供了一定契機。
這些官辦軍事工業盡管在資金、技術等方面依賴西方,且內部官僚、貪污習氣盛行。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官辦軍事工業一方面使用新式機器生產,雇用了大量產業工人,且基本上按照西方機器工廠的組織形式進行產品生產,已經帶有某些資本主義生產的性質。這些因素在客觀上都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生和發展起過促進作用。另一方面,這其中又蘊含了洋務派試圖求強以制夷御辱的愛國主義思想,對于抵御外侵,保衛邊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求富思想——興辦官督商辦民用企業
隨著所需軍火增多,再加之某些企業經營不善需要政府撥款予以支持,清王朝逐漸感受到財政壓力。為了給軍事工業運轉提供資金、原料,進一步推動國力增強,同時為了“與洋爭利”,還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以“顏色”,洋務派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 ④的主張,故而他們開始以“求富”為口號,將目光轉向了創辦民用工業。
在思想的實踐方面,1872—1882年,李鴻章先后創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將資本延伸到了船務、礦務、紡織等行業。1890年,張之洞興建了當時中國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鋼鐵廠——漢陽鐵廠,標志著中國鋼鐵事業的起步。這種類型的民用企業還有很多,它們大都屬于洋務派官僚直接控制下的帶有封建性、買辦性、壟斷性的資本主義近代企業,雖然仍受制于封建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但它們卻為中國資本主義工業奠立了微弱的基礎,擴大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影響,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著刺激作用,正如張之洞所說,“我多出一分之貨,即少漏一分之財,積之日久,強弱之勢必有轉移于無形者” ⑤,故而實際上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加強國防,抵御外辱思想——創辦海軍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給了自覺高人一等的清政府“一巴掌”,讓其從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有所清醒。作為戰敗附屬品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更是讓整個國家的領土主權、關稅主權等被侵犯,使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隨著列強胃口的擴大,第二次鴉片戰爭又讓清政府認識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力量。而這次的《北京條約》《天津條約》讓清政府的“僥幸”也蕩然無存。他們不得不思考“自強何術,御辱何能?”武器固然可以通過仿制購買而得,“阿思本”艦隊的教訓卻讓他們明白:軍隊只能自己訓練,主動權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中提出的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六法為指導,清政府逐步地加強了自身國防。其中最為顯著的當屬海軍建設。1874-1888年,清政府先后建立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水師,共有裝甲艦、巡洋艦、炮艦、魚雷艇等100余艘,約9萬噸,還擁有威海衛、旅順等港口。
北洋海軍之實力排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在黃海海戰中它對日本的海軍也造成了極大創傷:松島、比睿、赤城、西京丸等日方船艦受損嚴重,且全艦隊死傷了600余人,與北洋水師同樣遭受了重創。以上是實時效果。
長遠來看,清政府的海軍建設更開啟了中國海防事業的近代化,中國的近代國防之路蹣跚起步。此外,海防建設的背后更充分展現出了洋務思潮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反映了洋務派試圖從軍事方面改變中國落后的局面,讓中國走向自強的嘗試。
(四)核心——中體西用觀
所謂中體西用觀,最早是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提出的“以中國之綱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張之洞在《勸學篇》中全面論述了這一思想。它實質上是學習西方的富強之術。洋務派的這一思想是對鴉片戰爭前后魏源等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繼承發展。也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們才有一系列的事功探索。
這一觀念,首先承認了中國的不足,即要向西方學習。李鴻章在奏折中寫道:“庶幾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不至于絀于相形,斯可有備而無患。” ⑥也就是說,我們要取西方的長技來發展彌補自己的弱項。其次,學習的對象和目的更加明確,正如李鴻章所說:“機器制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本,自強之資。” ⑦即要通過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來實現御侮自強。相較于之前魏源、林則徐等人的思想實踐,洋務派的這一主張更成體系,向西方學習的內容更加深入,涵蓋面也更加廣泛,包含了教育、器物技術等多個層次。
最后,它的提出客觀上為學習西方減弱了阻力。西學盡管仍是“輔助之學”,但是西學已經可以進入中國的話語體系之中,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卻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更明顯地反映了洋務派想要改變中國貧弱地位的嘗試,凸顯了其在中國近代化道路上的艱難嘗試。
三、洋務思潮之評價
(一)思想方面
在這一時期,洋務派從經世致用的傳統思想出發,在遵守儒學根本信條的前提下,致力于解決當時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空談只會誤國,實干才能興邦”,他們創辦的軍事及民用企業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借鑒,他們的嘗試更為中國人民后來的探索開辟了道路。
洋務思潮雖說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畢竟對于傳統頑固思想束縛的打破,總體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洋務派的探索順應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一言以蔽之,他們的探索實踐以及所體現的洋務思潮從現實背景出發,以社會矛盾、社會問題為踏板,以救亡圖存為初衷,將歷史使命與現實社會相結合、傳統的經世理論與西方之藝相匹配,充分體現了關注社會現實、治國興邦的經世致用思想,對當時乃至如今的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踐方面
在洋務思潮指導下的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作用,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首先,軍事工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防國力,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以江南制造總局為例,中國第一門鋼炮、第一支后裝線膛步槍均從此誕生而運往軍隊,對于世界先進武器的仿制,江南制造總局也做出了極大成績:德國的新毛瑟槍、后裝線膛阿姆斯特朗炮等皆出于此。
其次,民用工業一方面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正如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所說:“開平煤礦生產的開平煤投入市場后,由于質優價低,中外爭相使用,達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僅如此,它還給附近地區提供了廉價燃料,促進了其他工業的發展。”
再次,開辦的新式學堂與派遣的留學生也為中國提供了一大批新式人才。船政學堂畢業的中國技術人員在留歐學生魏瀚、鄭清濂等人的組織領導下于福州船政局的運轉與技術突破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新式海軍的高級軍官大多是留學歸來的專門人才。
最后,海軍等國防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軍戰斗力,加強了國防。以北洋海軍為例,據《1888年美國海軍年鑒》考量統計,北洋海軍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艦隊實力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
(三)局限性
盡管洋務思潮起到了推動社會變革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第一,洋務思潮是以維護清政府統治為初衷。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所心心念念的仍然是中國往昔的榮耀,想的是如何趕走傲慢的外國人,再次實現“萬邦來朝”的盛況,并不是真正為了民族前途而考慮。
第二,他們只是對于封建制度的修修補補,并未動及根本。他們的做法只是局限在革除官場積弊與學習西方技術,目的也正如張之洞在《勸學篇》中所提及,是為了不使“中學偏廢”而已。
四、結語
洋務思潮中所蘊含的學習西方長處,從社會實際出發、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內涵應當被我們現今所重視。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新時代,我們要在堅持本民族根本的同時積極學習其他國家民族的閃光點,并且不能空喊口號,廣拉橫幅,“形式把式”十分到位,“實地功夫”落不下去。我們要擔當歷史使命,要將責任扛在肩頭,將國家放在心上,將各項措施深落到實處,助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注釋:
①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版,第160頁。
②李鴻章:《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二十四。
③姜鐸:《論江南制造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④李鴻章:《試辦織布局折》,見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36頁。
⑤張之洞:《籌設煉鐵廠折》,《張文襄公全集》卷二十七,中國書店1990年版。
⑥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見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18頁。
⑦李鴻章:《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見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17頁。
參考文獻:
[1]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
[2]姜鐸.論江南制造局[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04):103-117+102.
[3]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5.
[4]馮桂芬.校邠廬抗議[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01.
[5]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作者簡介:
安旭,男,漢族,山東新泰人。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在讀本科生。
李偉,指導教師,男,漢族,山東東平人。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