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旨在運用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對比分析《金銀島》(第十三章)的三個不同個譯本,在“信賴”“侵入”“吸收”“補償”四個步驟下一一進行解讀。這三個譯本都體現了譯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并努力為譯入語讀者展現一個精彩紛呈的新世界。
【關鍵詞】 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金銀島》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116-03
經過翻譯實踐,譯者發現翻譯四步驟可以為《金銀島》中的長難句、人物對話以及涉及文化差異的詞匯翻譯提供有效的方法論指導。本文將從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出發,以《金銀島》第十三章為例,從“信賴”“侵入”“吸收”“補償”這四個步驟分析《金銀島》的翻譯策略,以期能夠為同類型小說的翻譯服務。
一、作者及創作背景的介紹
在十九世紀,英國文壇形成了以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為主的兩大文學流派。這其中不乏一大批才華橫溢的文學作家,如拜倫、濟慈、雪萊等浪漫派詩人,也包括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等現實主義小說家。而英國小說家羅伯特·路易斯·史蒂芬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正是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脫穎而出,成為新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新天方夜譚》(1882)、《金銀島》(1883)、《化身博士》(1886)、《黑箱》(1888)、《海島夜談》(1894)等。其中,《金銀島》是史蒂文森所有作品中最廣為流傳的代表作,曾被多個國家所譯介,并多次搬上銀幕,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好看的海盜小說”。本文以書中的第十三章為例,從翻譯四步驟對奚識之(1939) 、欣若 (1980) 和榮如德 (1980) 三個中譯本進行對比分析, 闡述不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運用的翻譯策略和手法,并旨在學會在譯文欣賞中,去解讀和理解譯者的主體性的體現。
二、對譯本的對比分析
(一)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
闡釋學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并流行于上世紀的60年代。它是一個解釋和了解文本的哲學技術。1813年,施萊爾馬赫(Schleimermacher)在德國柏林皇家科學院的學術研討會上演講了《論翻譯的方法》這篇論文,他首次從闡釋學角度探討了翻譯的原則及方法問題,這為后世的翻譯家及學者開辟了新的翻譯研究思路,即從哲學層面來看待翻譯。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作為闡釋學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僅反對一字一譯、對號入座的翻譯方法,還認為所有的翻譯皆為解釋,并將“解釋”和“翻譯”對等起來。喬治·斯坦納作為西方翻譯界的一位轟動人物,他于1975年出版了一本關于翻譯理論的專著,書名為《通天塔之后:語言與翻譯面面觀》,這本書是極具參考價值與理論深度的文獻。在書中的第五章節,他運用闡釋學描述了翻譯過程的四步驟。
即1.信賴(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補償(restitution)。“信賴”即譯者要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并對原文進行透徹理解。“侵入”是指譯者要在理解原文意思的基礎之上,俘獲原文的精髓,重新建構原文的結構。“吸收”則是將原文本的形式和意義移植在譯文中去。作為翻譯的第四步驟,“補償”的即譯者為了達到最佳翻譯,必須通過補償的方法來實現平衡。劉志軍認為補償有兩層含義,一是從語言的角度,使原文語言、風格、句法、習語等不可譯因素得到某種形式的補償;二是通過翻譯增強原文文本的力量和影響。(葉芳芳,2006:107)因此,我們可以認為“補償”實質上是指譯者在對原文進行“侵入”和“吸收”后,翻譯也就不可避免的傾向于譯入語,這時譯者對原文的重構和釋義并不是大多數原作作者所意識到的,所以譯作需要以一種“回響”的方式對原作價值進行彰顯或放大,這就是對原文進行了補償。
(二)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視域下賞析《金銀島》
1.信賴
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以小說聞名于世,如《誘拐》《孩子詩的樂園》和《新天方夜譚》等。在這些小說中,《金銀島》是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徐小雁在《蘇格蘭民族文學研究——以史蒂文森為<金銀島>》一文中認為《金銀島》開創了尋寶題材小說的先河。該書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最早的譯者為奚識之。新中國成立后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欣若翻譯的《金銀島》為中國大陸最早的譯本,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后,該書的譯本直到今天已多達20多個版本。由此可見,《金銀島》具有極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尤其在中國,是十分可觀的。而這一點也吻合了斯坦納所認為的“對原文的信賴”,即譯者要相信原文言之有物,并同時對原文做出深刻解讀。因此,對該著作的譯本研究也顯得尤為重要。
2.侵入
從翻譯四步驟來看,既然相信《金銀島》是可譯的,那么就自然而然過渡到了第二步“侵入”階段。國內學者對“侵入”的隱喻內涵進行了分析,認為“侵入”是指“在理解原文時發生的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沖突。”(葉芳芳,2006:106)斯坦納則指出,“侵入”實則是“譯者直覺中兩種語言、兩種思想形式之間的沖突。”(譚載喜,2004:218)由于社會環境、歷史文化背景、個人學識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譯者對文本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偏差。換言之,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因而不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由此譯者的主體性也隨之而來。
例1: We had made a great deal of way during the night and were now lying becalmed about half a mile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low eastern coast.
奚譯:我們卻在夜間走了好些路程,這個時候我們的船正很太平的橫躺在離島的平坦的東海岸的東南,大約半哩路的地方。
欣譯:我們在夜里還是航行了一大段路程,現在正停在距離平坦的東海岸東南方約半哩的地方。
榮譯:我們的船夜里還是前進了一大段路,此時正停在地勢較低的東岸東南約半英里外。
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ile”有兩個含義,一為a unit for measuring distance equal to 1609 meters or 1760 yards(=1609米或1760碼);一為a large area or a long distance(大面積;長距離).對比著三個譯者的譯本,不難發現,奚譯和欣譯都將“half a mile”譯為半哩,而“哩”在舊時表示英制長度單位用字。1977年7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國家標準計量局通知,淘汰“哩”,改用英里。但在榮譯本中,他將其譯為半英里。根據這三位譯者譯本發行的時間來看,奚譯作為民國時期的譯者,其譯本發行時間最早,而榮譯和欣譯次之,都于1980年出版。因此,除奚識之外,造成后兩位譯者對譯文用詞選擇的差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他們所儲備文化知識背景的不同。
3.吸收
道格拉斯·羅賓遜認為斯坦納的“吸收”是指“譯者向譯語讀者的接近,如同老酒換新瓶。”(Robinson,Douglas,1991:278)因此,“吸收”可以被理解為譯者在“侵入”的基礎上,需要向目標語讀者完整準確地傳達出原文之意。而一些國內學者認為“吸收”具有兩層含義,一為意義吸收,二為形式吸收。這是因為吸收的程度以及對新事物的接納必然會影響譯語的邏輯表達和形式結構。隨之而來的就是翻譯策略的選擇問題。雖然斯坦納認為從歸化到異化,所“吸收”的程度會有所不同,但他深諳外來文化的輸入都會不同程度的改變本土結構。因此,筆者認為“吸收”就是運用不同翻譯策略來明示原文之意和將譯文不同程度融入本土語言文化場的一個并存過程。
例2:The slightest order was received with a black look and grudgingly and carelessly obeyed.
奚譯:雖是極細微的命令,現在他們也是眼黑突出了來接受,勉勉強強,疏疏忽忽的遵守著。
欣譯:任何一個小小的命令都會招來一個冷眼,即使執行,也是勉強地、漫不經心地。
榮譯:命令他們做任何一點點小事情,都會遭到白眼,租來也是老大不情愿地敷衍塞責。
該例子體現出對意義的吸收。A black eye在西方國家的意思是“怒目而視;惡狠狠地瞪一眼;憤怒的表情。”很明顯,奚譯雖將with a black look直譯出來,但是并未正確傳達出其意,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而欣譯和榮譯并未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翻譯,而是運用歸化策略分別意譯為“一個冷眼”“遭到白眼”,將船員們的滿不在乎的神態活靈活現地體現出來,不僅暗含出他們憤懣不滿的情緒,還增強了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
4.補償
斯坦納認為只有進行“補償”,翻譯闡釋的運作才得以完整。他指出兩種譯作與原作不平衡的情況:一是譯者對原作攫取過深,譯作超過原作;二是譯者對原作的理解膚淺,譯作不及原作。(Steiner, 2001:315)補償就是彌補翻譯過程中的損失從而達到平衡,這時譯者可以使用增譯法等方法來進行補償。
例3:"Well," he said with an oath, "it's not forever."
奚譯:“好吧”他像立誓一般的說道,“這也不是永久的事情。”
欣譯:“哼,”他發出一聲咒罵說,“長不了吧!”
榮譯:“走著瞧吧,”他夾著一聲詛咒說,“反正這活兒快干到頭了。”
奚譯和欣譯都將這個語氣詞直譯出來;而譯者榮如德根據前文上一句“Anderson was in command of my boat, and instead of keeping the crew in order, he grumbled as loud as the worst.”對“well”做出了增譯,即“走著瞧吧”,承接了Anderson憤懣而又不作為的抱怨情緒,巧妙的映射出他壓根就不看好水手們的工作,以及為后文這些水手預謀的一場嘩變做出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結語
作為一部了不起的文學作品,《金銀島》借少年尋寶的故事,宣揚出“愛和正義”的一種精神。通過對比,筆者發現奚識之的版本由于年代久遠,其譯本的文筆過于陳舊;欣譯的版本則通俗、易懂;而榮譯的譯文不僅準確地傳達出原文之意,還傾向于讀者的閱讀體驗,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具有一定的文學美感。此外,筆者最大的感悟就是要讓譯文達到“信達雅”的標準,這是何等易事。作為譯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雙語及雙語轉換能力,還需具備生活中的很多常識,除此之外,還需培養出審美意識和翻譯批評觀,這樣才能取長補短,逐漸形成譯者獨特的風格和特色。
參考文獻:
[1]Robinson, Douglas. The translator’s turn[M]. Balti-more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278.
[2]Steiner,Georage.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72.
[3]陳菁.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下的譯者主體性——以《黑貓》兩個中譯本為例[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7-30.
[4]何輝斌,蔡海燕.20世紀外國文學研究史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57.
[5]榮如德.金銀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
[6]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增訂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25.
[7]欣若.寶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8]奚識之.金銀島[M].上海:上海經緯書局,1938.
[9]徐小雁.蘇格蘭民族文學研究——以史蒂文森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4,35(11):153-156.
[10]葉芳芳.喬治·斯坦納四步驟闡釋運作理論辨析[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05-111.
[11]李舉先.采用等效翻譯理論對比分析《金銀島》的三個中譯本[J].校園英語,2020:229.
作者簡介:
王玥穎,女,河南焦作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