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翎 祝嘉蔭
【摘要】 文化意象的產生、傳承、累積等與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歷史等存在密切的關聯,并且文化意象在發展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沖擊逐漸變淡,甚至出現變形、扭曲情況,發生各種變化。本文從譯介學角度分析,探索文學翻譯中的文化意向,明確其存在的各種變化,以供參考。
【關鍵詞】 譯介學;文學翻譯;文化意象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121-02
意象實際上是指客體經過主題的審美旨趣觀照后產生的一種主體意識形象,其包含的內容較多,范圍廣泛,如觸覺、視覺、聽覺等,并結合個人的情趣進行表現,展現出獨特的意象。我國文學作品中含有大量的意象,如月、亭、花、江、梅等,在國外的文學作品中,玫瑰、云雀、紫羅蘭等也是常見的意象作品,可以寄托人們的情感。文化意象的功能較為獨特,呈現出明顯的特殊性,在文學翻譯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譯介學在我國屬于新概念,誕生于近二十年的文化交融背景,利用文化的形態來進行跨語言的交流實踐,注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轉化。
一、“ROSE”
傳統上,“rose”一直翻譯為玫瑰的意思,并且在最初階段的漢語文化中并沒有形成某些意象,常見于文學作品中的比喻物體,如比喻較為潑辣的女性,在我國經典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某段描寫尤三姐與探春在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通過“又紅又香,只是刺扎手”的玫瑰花進行表達,以促使人物形象更為豐富。實際上,在我國古代文學中并沒有描寫玫瑰的內容,多數為其他植物,如梅蘭竹菊等,隨著國外的玫瑰文學內容逐漸進入我國,促使我國也開始對玫瑰進行描寫,現階段多為描述女性,如“帶刺的玫瑰”,常用來表達愛情。
隨著全球化發展步伐加快,西方文化逐漸進入到我國,大量的歐美作品進入到我國,由此玫瑰一詞逐漸高頻率的出現,逐漸被中國讀者所熟悉,并呈現出全新的象征意義,如熱烈的愛情、忠貞、幸福等,并且中國廣大的讀者逐漸產生良好的形象意識,與讀者產生良好的情感。同時rose也可以呈現出其他含義,如部分語意上還可以表述為薔薇、月季等,但其與玫瑰的含義相差較為明顯,此時就需要結合文化背景來分析[1]。
例如,克里斯蒂娜·羅塞提(Christinao Rsette)在創作過程中書寫了一首《歌:我最親愛的》,部分原文為:“Song: My Dearest?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 at my head/Nor shady cypress tree/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With showers and dew Drop’s, wet/And if thou wilt, forget……”徐志摩曾經對其進行翻譯,轉換為中文詩:“歌:我最親愛的,我死了時候,最親愛的/別為我唱悲傷的歌/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也無須濃蔭的柏樹/讓蓋著我的青青的草/淋著雨,也沾著露珠/假如你愿意,請記著我/要是你甘心,忘了我。”其在翻譯過程中,根據詩人原有的意境進行創新,將文章的rose翻譯為薔薇,與傳統的翻譯玫瑰存在明顯的不同,主要的原因在于受意象因素的影響,其文化的內涵逐漸滲透給詩人,促使其產生文化內涵,看到玫瑰產生熱情、濃烈、甜美等,與本文的內容不相符,難以表達出一種凄涼婉轉的情感,如詩人由于外界的因素不能與戀人在一起,又難以忘記,進而在翻譯過程中選擇可以表達情感的薔薇,展現出更為和諧的因素,優化其整體色彩性。
但也存在恰恰相反的情況,如著名的作者彭斯(Burns)那首著名的My Love Is a Red Rose,我國大多數文學家進行翻譯,均翻譯為《我的愛人是一朵紅紅的玫瑰》,從未有人將其翻譯成薔薇,主要的原因在于薔薇自身的含義較為淺淡,難以表達出自身的濃厚色彩,進而選擇玫瑰[2]。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James Stephens的The Rose in the Wind ,在翻譯過程中翻譯為薔薇,如郭沫若在翻譯時將其翻譯為《風中薔薇花》,部分原文內容為“Dip and swing/lift and sway/dream a life /in a dream,away/Like a dream/in a sleep/is the rose/in the wind”,將其翻譯為“顫顫巍巍,頡之頏之,睡夢生涯,抑之揚之,夢中之夢,風中之花,薔薇顛倒,睡夢生涯”。在翻譯中以傳統的《詩經》方式進行翻譯,展現出獨特的風格,并利用其形式來表達出一種意境,整首詩呈現出空靈飄逸,其中的rose在進行翻譯時翻譯為風中的薔薇,促使意境更加狂野。
二、杜鵑
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尤其是在古詩詞中,杜鵑常常用來比喻凄慘,用來描寫傷感內容。例如,利用杜鵑的聲音比喻凄慘的“不歸”,但其多數為濃郁的民族色彩,國外則沒有該類意向。在文化譯介中,由于該因素產生的影響,造成其因素的內容較為明顯,如國內的杜鵑多為負面的形象,象征著婉轉、哀怨,將其翻譯為cuckoo則表達在原有的意義上失去色彩,古典中最為常見,如“杜鵑啼血”“化作杜鵑帶血歸”“花落子規啼”等,但相對于英語cuckoo來說,則是表達一種歡快的氛圍,通常象征著春天的到來,如華茲華斯(Wordsworth)的《孤獨的割麥女》中就曾寫道:“A voice so thrilling ne’er was heard/In spring time from the cuckoo, bird”,意思是杜鵑有婉轉的歌喉,可以在春日盡情地啼叫,表達的意思較為正面。
大多數學者在創作過程中多以正面的觀點為主,如將杜鵑比作“快樂的新客blithe the new-comer”,也稱為幸福的鳥,與漢語中存在明顯的不同,但通常情況下我國多數翻譯者將杜鵑翻譯為cuckoo,難以體現其特點[3]。
在進行翻譯過程中,應保證符合實際的情景,展現出一定的象征色彩。例如李商隱的“望帝春心托杜鵑”的翻譯,“Wang ti,in spring, returns as a nightjar”,在進行翻譯時,將杜鵑翻譯為nightjar,實際上該類學者在翻譯過程中主要是將其翻譯為當地不同的鳥類,代表當地一種獨有的夜鷹,叫聲與眾不同,與我國的杜鵑鳥存在差別,因而從文化意向的角度分析語義差別較為明顯,造成意象扭曲情況,內涵不明顯,造成明顯的差異性,由于文化差異代表的意義不同,進而為了保證寓意只能選擇不同的鳥類。
三、樓
樓,在我國的漢語文化中蘊含的意思較多,并且應用也最為頻繁,意象較為獨特,如在唐詩宋詞中存在大量的內容,上至王侯將相、文人墨客,下至風塵女子、閨中少婦均運用樓創作,感嘆國家興亡、抒發自身的情感,展現出獨特的意象。
例如“落日樓臺一笛風”“紅樓別夜勘惆悵”等,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實際上,樓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較為獨特的內容,在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構建出獨特的場景,可以聯想到更深層次的意境,表現的內容也多種多樣,如表達情感、表達國家、表達家鄉等,但西方國家中,樓“Tower”這個詞匯較為少見,甚至難以形成文化意象,只是單純地進行詞語表達。
在翻譯過程中,樓的翻譯較為獨特,并且不同的概念運用英語翻譯也存在明顯的不同,如可以翻譯為“tower、chamber、lodge、pavilion、building、mansion、stairs等,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如翻譯者通常將建設在水邊的樓翻譯為tower,如鸛雀樓、岳陽樓等,針對現階段叫法較為獨特的樓則多數喜歡翻譯為pavilion,其含義為華美的建筑,因此在翻譯中應特別注意內容,注重翻譯與意象相結合,以保證內容合理。
例如龔景浩翻譯“少年聽雨歌樓上”,譯為“I listened to the rain in sing -song girl’s boudoir”,其中boudoir翻譯為“閨房”更貼合當時聽雨的主題。
而“明月樓高休獨倚”在翻譯過程中則翻譯為“A bright moon shining on a many storied building Do not stay up there alone”,在英文文字層面上翻譯出登樓而生惆悵的情感,在翻譯過程中將其與原詩句描繪的情景與情感內涵相契合,進而發揮出具體的文學內涵,表現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意義。[4]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文化意象的發展過程中,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最終引起變化,因此從客觀的角度來說,應保證翻譯與實際的風格、基調、審美等呈現出一致情況,展現出獨特的文化意蘊,符合創作者的實際情感與思想,并且在對比過程中還應分析文化與翻譯之間的關系,提升整體的可譯性,以促使翻譯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文培紅.跨越太平洋的詩緣——馬克·本德爾中國民族民間文學譯介述評[J].中外文化與文論,2017,15(02):245-257.
[2]宋俐娟.西方電影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的翻譯策略探討[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25(01):391-392.
[3]張帆.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虧損的原因探析——以《道德經》的英譯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8,15(08):43-44+65.
[4]楊平.從符號學角度看兒童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以趙元任譯《阿麗思漫游奇境記》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8,26(12):141-143.
作者簡介:
楊燕翎,女,漢族,吉林長春人,教授,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