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蕾 張俊梅
【摘要】 新四軍從建立到整編,戰斗了整整十年。十年間,地處極其艱苦、殘酷、復雜的戰爭環境和作戰條件,新四軍以巨大的犧牲、頑強的奮斗,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不僅繼承了鐵軍傳統,更用忠誠和熱血豐富和升華了鐵軍精神,家國情懷是鐵軍精神的基礎要義。
【關鍵詞】 新四軍;鐵軍精神;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D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114-0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鐵軍精神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編號:2018SJSZ135)。
一、鐵軍精神溯源
鐵軍,源自北伐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戰爭中,以李濟深為軍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是國民革命軍的創始部隊之一,更是北伐的主力。半年多的時間里,第四軍馳騁數千里,所向披靡,轉戰湘鄂贛三省,戰績輝煌,在湖南及江西打敗吳佩孚及孫傳芳,奠定北伐的成功,贏得“鐵軍”的稱號。
榮譽屬于第四軍,但創造鐵軍榮譽的是中國共產黨獨立組建和領導的葉挺獨立團。獨立團是我黨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是一只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它是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隊伍,由中國共產黨實際控制和領導,團長葉挺直接向周恩來匯報工作。葉挺獨立團成立以后,這支軍隊在團內設立黨支部委員會,下設6個黨小組,在國民革命軍中擁有了自己的共產黨組織,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舉措。由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廣大獨立團官兵也表現出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強的革命精神和更卓越的戰斗能力。同時,在軍隊管理上,團長葉挺嚴格治軍,與舊的革命軍閥管理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是一只新型的共產黨的革命軍隊,在1926年的北伐戰爭中,葉挺率領著這支部隊作為第四軍的先遣隊,在著名的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武昌戰役中所向披靡,功勛卓著。
1937年7月7日,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經過多次談判和復雜斗爭,國共兩黨雙方達成協議,將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整編為一個軍開赴抗日前線,葉挺擔任軍長。為發揚北伐戰爭中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的“鐵軍”稱譽及其“鐵軍精神”,葉挺提議將這支隊伍命名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新四軍剛組建時,僅有1萬余人,人數少,武器裝備差,并且敵我力量懸殊,可是面對強大的敵人,它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憑借鋼鐵般的信念和意志,新四軍開始了在華中的戰斗。歷史證明,它不負期待,不辱使命,不僅繼承了鐵軍傳統,更用忠誠和熱血豐富和升華了鐵軍精神。從建立到整編,新四軍戰斗了整整十年。十年間,地處極其艱苦、殘酷、復雜的戰爭環境和作戰條件,新四軍常如魚臨網,然終向長流,從最初的1萬人發展為30萬人,戰場從最初的“三南”丘陵地帶(皖南、蘇南、淮南)發展成地跨7省的華中抗日根據地,牽制和消耗了數十萬日偽軍的有生力量。毛澤東贊譽它是“華中人民的長城”,陳毅稱頌其為 “鐵的新四軍”。回顧新四軍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敢打硬仗,勇于犧牲,經過不斷累積和沉淀, 形成了一支軍隊的“精神品牌”——鐵軍精神。
新四軍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和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它也為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軍隊的建立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而它衍生出的“鐵軍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和傳統。
二、家國情懷造就新四軍鐵軍精神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展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它是對自己國家一種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它是一種特有的信仰。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的感情,更是超越種族和民族,階級和階層,以及政黨和意識形態,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歷經磨難,不屈服于艱難困苦,仍然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家國情懷包含著民族復興的社會理想,有著“為民犧牲”的革命情操。鐵軍精神,是新四軍留給后人最為寶貴的財富。它包含著堅決聽從黨的指揮,服從黨中央的決定,堅定不渝的理想信念;頑強拼搏,迎難而上,不怕犧牲,堅忍不拔的鋼鐵般的意志;顧全大局,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以民族大義為重的革命情懷;上下齊心,官兵平等,軍民友愛的團結精神和令行禁止的鐵的紀律。鐵軍精神,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是民族和時代精神的寫照。
榮光背后是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新四軍的誕生,作為領導者的共產黨,始終將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作為最終目標,堅持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從誕生起,這支部隊開始了保衛國土的浴血奮戰,在攻打武昌城時,新四軍官兵留下了“為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犧牲”的遺書,帶著犧牲的決心奔赴戰場。在華中抗戰,新四軍身處多重險境,一邊是強大的日本入侵者,一邊是國民黨頑固派,還要同叛國的偽軍進行對壘。他們打倒軍閥,抵御外敵,無論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始終堅守信念,將信念深刻于心,堅持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堅守著共產黨人的使命。
這份初心就是新四軍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新四軍戰士進行艱苦卓絕的戰斗,不畏犧牲英勇殺敵,就是將救亡圖存,實現民族復興作為最高目標,將人民和民族利益始終放在首位。在這種家國情懷的指引下,即使面臨著國民黨的消極反抗,新四軍一方面積極尋求國共合作,另一方面打擊反共的頑固勢力,分清敵我。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支持和贊譽,并不斷發展和壯大,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新四軍作為一只抗日武裝力量,它的成立是國共兩黨經過協商建立起來的,在建立之初,一部分紅軍戰士在心理上難以接受,可是為了民族大義,人民和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廣大新四軍以民族大義為重,堅決服從中央的指揮,接收改編,共同抗敵。同時,新四軍也在很多重大問題上做出了妥協和退讓,促進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堅定地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合作過程中,針對國民黨反共勢力的阻撓,新四軍開展了多達3200多次的自衛反擊戰,努力維持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局面,迫使他們不敢公開的分裂投降使國共兩黨團結抗日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徹底取得勝利。
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的檔案中有一份國民政府的嘉獎電報:“葉軍長,所屬粟部,襲擊韋崗,斬獲頗多,殊榮嘉尚,仍希督飭,繼續努力,達成任務。”韋岡戰斗是新四軍抗日的一次經典的戰役,也是新四軍進入蘇南敵后抗戰贏得的第一場勝利。1938年6月17日,粟裕率領一支新四軍先遣部隊,在鎮江西南15公里處的韋崗附近開展對敵人的伏擊,擊斃敵軍10余人,擊毀日軍汽車4輛,并繳獲了長槍等一批軍需物資。韋崗這一仗關系到新四軍的威望,關系到鼓舞人民的抗戰信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陳毅寫下賀詩“故國旌旗到江南,終日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然而,皖南新四軍活動面臨著艱苦卓絕的條件,在韋崗戰斗中,粟裕率領的先遣支隊挺進蘇南,新四軍隊伍小,武器差,攜帶的武器只有2挺輕機槍,在這樣的條件下展開了與敵人的殊死搏斗。周恩來在視察皖南新四軍活動地區說:“談到抗戰,我們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三年來沒有外來槍彈和補充,沒有外來糧服的供給,沒有外來醫藥器材的接濟,全憑人民支持和自力更生,終年打仗,堅守著這敵后抗日根據地,吸引著半數以上的在華敵人。”在八年全面抗戰中,新四軍深入華中敵后,大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打擊和牽制了大量敵人,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國民黨軍隊正面戰場的作戰。《密勒氏評論報》里說:“從軍械的觀點來說,新四軍是中國軍隊最弱的一軍。”在這樣的斗爭環境下,新四軍戰士懷揣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懷揣著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發揮出了中華兒女不畏強暴的英雄本色,堅持著必勝的信念,慨然赴國難。鑄就了鐵軍精神的基本內核,不斷詮釋著鐵軍精神的愛國主義的內涵。
新四軍鐵軍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它的奮斗目標是共產主義,將維護中華民族的大眾利益作為天職,它攻堅克難,頑強拼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更是當代中國“家國情懷”精神的重要組成。救亡圖存、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是新四軍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新四軍的鐵的擔當,是鐵軍精神的核心要義。
參考文獻:
[1]徐文秀.多一些“家國情懷”[N].人民日報,2012-1-20.
[2]王源,蔡云晨.鐵軍精神融入當代高校理想信念研究[J].現代交際,2020,(8).
[3]方忠,曾云凡.新四軍鐵軍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J].鹽城師范學報,2019,(6).
[4]沈培新.鐵軍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J].學術界,2003,(5).
[5]范長龍,劉冬冬.讓鐵軍精神代代相傳[J].求是,2007.
[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解放軍報,2017-8-1(1).
[7]陳杰.家國情懷、人類情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N].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20-11.
[8]劉以順.論新四軍的鐵軍精神[J].理論建設,2006,(6).
作者簡介:
馬忠蕾,女,漢族,江蘇句容人,碩士,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張俊梅,女,漢族,江蘇如東人,碩士,江蘇省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四級調研員,研究方向:中共黨史、江蘇地方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