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4年北京政變之后,馮玉祥與奉系張作霖實際上操控了中央政權,雙方圍繞華北地區的利益進行了激烈的斗爭。1925年國民軍取得天津之戰的勝利之后,勢力達到頂峰,不僅有著直隸地區的實際控制權,而且獲得夢寐以求的出海口。但是這種強盛在各方勢力的聯合進攻下迅速衰敗。
【關鍵詞】 馮玉祥;國民軍;天津之戰
【中圖分類號】D2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3-0066-02
1924年10月23日,正當第二次直奉戰爭進入白熱化時期,直系主要人物之一的馮玉祥突然回師北京,發動北京政變。重新上臺的段祺瑞政府夾在國奉兩個實力派之間:一方面實力強大的奉系為了獨自霸占中央政權,不斷向段政府施加壓力;另一方面,馮玉祥的國民軍占據北京,掌握著中央政府的更多話語權。馮玉祥知道自己沒有獨自掌握中央政府的實力,極力利用段祺瑞政府給予自己的合法名義,攫取更多的實際利益。1925年郭松齡反奉戰爭之后,國民軍的勢力得到很大的發展,獲得北方最大的商埠天津,并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出???。但是國民軍的這種強盛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在各方勢力的聯合打擊下衰落下去,本文試從多個角度分析國民軍1925—1926年在華北地區失敗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失誤”
首先是政治上與蘇俄及南方革命政府的聯系導致陷入“赤化”的風口浪尖。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西方列強干涉蘇俄紅色政權失敗,面對中國革命運動的興盛與共產國際的輸出革命,西方列強害怕在亞洲再次崛起一個紅色政權,于是將矛頭指向中國共產黨,掀起反中國革命的浪潮。雖然南方的革命政府才是中外反革命勢力主要的目標,但是當時南方政府實力尚弱,且遠在廣東,對全國政權的支配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而馮玉祥部的國民軍占據直隸地區,擁有數十萬的部隊,戰斗力較強。早在1923年蘇俄就通過徐謙、馬伯援與馮玉祥建立了聯系,由鮑威爾充當聯絡員。
蘇俄在此之后對馮玉祥的國民一軍、胡景翼的國民二軍都提供了一定的軍事援助。1918年“武穴主和”之后,馮玉祥就通過基督教友徐謙與孫中山取得了聯系,并在逐步的接觸中開始了解三民主義。在中外的反革命勢力眼中,馮玉祥已經成為蘇俄在中國北方的代言人,國民軍也成為一支被“赤化”的軍隊。“仿佛南方革命政府與北方國民軍可以會合起來,支配全國政權,成功一比較赤色政府之形勢?!?/p>
其次是妥協舊直系,聯合吳佩孚的失敗。國民一軍主要由北洋政府的第16混成旅發展而來,該旅雖然不是曹、吳的嫡系,但也是直系軍閥的重要組成之一。郭松齡反奉戰爭開始以后,國奉雙方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國民軍方面為了能夠在巨大的壓力下脫身而出,先是發動二次“首都革命”,驅逐了段祺瑞,并向吳佩孚示好。但吳佩孚對馮玉祥的“背叛”,導致直系勢力被驅逐出中央政權的核心而一直耿耿于懷。雖然在國奉沖突的前期為了獲得部分勢力的支持而放出了“聯馮攻奉”的口號,但是在英日列強的支持與吳佩孚個人對馮玉祥仇視的雙重作用下,很快就形成直奉聯合進攻國民軍的局面。
第三是對于李景林聯合的失誤。國民軍在反奉戰爭尚未勝利之時,違約搶占地盤,將原本的盟友李景林變成了敵人。郭松齡反奉戰爭開始之前,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三方私下協定,保證李景林在直隸地區的利益,并且將熱河地區讓給李景林。但是國民軍并未有履行將直隸、熱河地區交給李景林的打算。一來國民軍在隸地區的戰略部署對手本身就是李景林,但是李景林突然加入反奉密約勢將導致國民軍空手而歸。二來,馮玉祥對于北京政變后,李景林奪取直隸地區,使國民軍失去唯一出??诙⒐⒂趹眩]有真正要制止國民二軍、三軍的意思。“我雖然以為河北仍然歸二、三軍,李景林可往熱河,打到張作霖之后,再商量別的問題?!?925年11月19日國民二軍占領保定,立即進兵天津。郭松齡、馮玉祥11月22日簽訂密約。此時以馮玉祥的個人威望完全有能力阻止鄧寶珊、徐永昌繼續進攻天津,但是二軍、三軍放棄陜西進攻直隸,本身就是勢在必得,加之馮玉祥的有意縱容,加速了李景林重新倒向奉系軍閥。李景林與魯系軍閥張宗昌組成了直魯聯軍,發電指責馮玉祥“利用宗教,愚弄部下”“利用赤化邪說以破壞綱常名教之大防”“惟馮賊一人是討”。
二、軍事上的缺陷與失敗
國民軍組成復雜,本身就不是一個嚴密的整體。聯系相對緊密的一、二、三軍也是建立在各軍領導人個人情感聯系上的。國民一軍戰斗力較強,補給來源也比較穩定,有一定的地盤保證其發展。二軍三軍的則缺乏戰斗力。國民軍的合作基礎在于他們同為直系軍閥的一部分卻都不是曹、吳佩孚的嫡系,受到吳佩孚的排擠打壓,都參加過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愛國思想。但是這種靠個人感情建立起來的軍事合作是非常不牢靠的,特別是在各部領導人發生變動、面對實際利益的情況下,很難做到進退一致。
國民軍在軍事上的劣勢以及現代化戰爭經驗的缺乏。雖然馮玉祥的在兵源與部隊訓練方面要求很高,但是國民軍畢竟沒有參加過大型的現代化戰爭,僅護法戰爭時期與南方的護法軍進行過小規模的戰斗;馮玉祥督陜時期,與陜西地方軍閥進行過一系列的戰斗。在進攻天津的戰斗中,作為國民一軍高級將領、主要領導人之一的張之江缺少現代化戰爭的經驗:雖然擁有優勢兵力,但卻沒有集中一點突破,反而分散開來,全面進攻;國民軍投入大量炮兵,卻缺乏步炮兵之間的協作,在大炮轟擊過后步兵才開始進攻,致使錯失良機,導致天津久攻不下。
國民軍在天津之戰中損失慘重,缺乏物資彈藥補給。1925年12月29日,美國海軍醫療隊長查爾斯向上級寫了一個關于國民一軍的傷亡報告,僅開戰三天就送來一千余傷員,后三天又送來一千五百名,報告據此推測,戰場上的傷亡人數一定很多。除了人員的傷亡,國民一軍還面臨彈藥緊缺的情況。許多師的步槍只剩下30發子彈,炮只有50發炮彈。國民軍占據的地區經濟較為落后,加之沒有列強的背景,很難對消耗的物資進行有效補充。
三、國民軍的內部矛盾與領導人的決策失誤
首先是天津之戰后直督的人選問題。早在天津尚未攻克之際,天津一些商會團體就與一軍的張之江進行會晤,表示對其的擁戴。張之江本人也認為自己部下在天津一戰中出力及犧牲最大,自己又是直隸人,直督一職非己莫屬,但是馮玉祥卻堅持將直督一職交于三軍的領導人孫岳,同時還舉薦鄧寶珊為直隸幫辦,由二軍、三軍接防天津,一軍部分回防。馮玉祥此舉意在維護國民軍內部的團結,同時給予國民三軍一個穩定的地盤。但是馮的舉動卻引來了一軍部分將領的不滿。
張之江在得知馮玉祥的決定后,聯合李鳴鐘、鹿鐘麟等向馮玉祥建議“需注意輿論、民意、民生三事”,表達了自己對于直督一職的想法。在孫岳直督的任命發布以后,張之江又聯合李鳴鐘、鹿鐘麟、宋哲元等五人密電馮玉祥“對于直省之善后,暨中樞政事等均有意見尤于將來之事,有具體主張”。此外,馮玉祥的苦心經營并沒有讓國民二軍、三軍滿意。二軍對于鄧寶珊沒有取得直隸省長一職對于馮玉祥頗有怨言。
三軍獲得直隸后,不僅沒有領馮玉祥的情,反而認為是理所當然,認為馮玉祥是占據甘肅,自身理虧,不得已才將直隸讓與自己。這固然與三軍放棄陜西,進攻直隸的既定方針有關,但更多的是國民軍各軍之間聯系松散、利益各有不同所致。
其次是馮玉祥個人戰略決策上的失誤。一為將國民軍付出慘痛代價才取得的華北最大商埠天津讓防給國民軍三軍。國民軍取得天津后,本來應該利用其出??诘挠欣麠l件,調整戰略部署,全力固守直隸,馮玉祥為了維護國民軍內部團結,不僅將直督一職給予三軍孫岳,更是將天津讓防予國民三軍,使其成為一座幾乎不設防的城市。孫岳本人在就任直督的通電中表示,要在直隸“亟宜民權聽民行使,首先完成正式國民會議,立根本之大法,樹民治之先聲……”但實際上國民三軍進駐天津后無所作為,孫岳整日吸食鴉片,其部下則忙于爭奪各個軍政要職,對于直魯聯軍的反撲毫不重視。李景林沿津浦線反攻時,三軍只有一個團作戰半天,其余各部皆不聽號令甚至“不見蹤影”,最終導致天津失守。二為馮玉祥在國民軍面對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宣布下野。前文提到的國民一軍五位將領聯名密電馮玉祥,這在國民軍特別是施行絕對家長制的國民一軍中幾乎是不可能的,此事對馮玉祥有相當的刺激。再加上國民三軍對馮玉祥維護內部團結的付出沒有買賬,導致馮玉祥頓生消極情緒。馮玉祥下野一來為了改變郭松齡失敗之后國民軍成為北方軍閥眾矢之的的惡劣局勢,二來也是表達對張之江等部下行為的不滿。1926年1月1日,馮玉祥發布“沁”電:“近年國家紛擾,由于人人爭權奪利,茲此興彼仆,徒苦吾民”“我宜至誠無私之心,若大權獨攬,何以服人”宣布下野。
但是馮玉祥從臺前轉到幕后的下野行為不僅沒有緩解國民軍的壓力,反而使國民軍內部的矛盾激化,逐漸向代表不同政治傾向的派系斗爭發展。國民軍失去馮玉祥的指揮,而代行指揮權的張之江有沒有足夠的能力、資歷與威望領導國民軍,這也是導致國民軍在北方聯合“反赤”局勢形成后一敗再敗的重要原因。
1925—1926年間國民軍由于沒有改變其軍閥的性質,與直奉雙方的戰爭也屬于軍閥之間的利益混戰,再加之政治、軍事上的弱勢導致其在華北地區的最終失敗,使得北方的反革命勢力再次聯合壯大。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卻有力地支持了南方革命政府的發展,極大地消耗了奉直特別是直系軍閥的實力,將其主要精力牢牢地吸引在了北方,為南方革命政府發動北伐并最終取得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敬忠.國民軍史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郭緒印,陳興唐.愛國將軍馮玉祥[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3]馮玉祥.我的生活[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
[4]維·馬·普列馬科夫.馮玉祥與國民軍[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5]詹姆斯·薛立敦.馮玉祥的一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6]徐永昌.求己齋回憶錄[M].北京:中華書局,2016.
作者簡介:
張皓,男,漢族,碩士在讀,河南信陽人,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