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娜
如果要在中益鄉選出一處最具現代感、科技感的地方,那去年8月投用的鄉衛生院新樓當之無愧:原有的普通DR設備升級成了一體化放射成像系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也進行了升級,黑白超聲換成了彩超……
同時,鄉衛生院還有了一間標準化門診手術室,中益鄉的患者再也不用為骨折、皮下脂肪瘤等小手術往縣醫院跑。而遠程診療更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到城里大醫院的醫療服務。“新版”的中益鄉衛生院,正在進一步縮小城鄉醫療差距,為山鄉群眾的健康構筑有力保障。

遠程醫療救命Telemedicine Saves Lives
鄉政府旁,有一幢灰磚外墻的時尚建筑,若不是門上的大字,單憑外觀會讓人以為是一座藝術館。這就是去年8月投用的鄉衛生院新樓。
與舊的衛生院相比,新院區不光顏值提升,更增加了內涵。病床增加到50張,內科、外科、婦科等臨床科室配備齊全,還專門建設了中醫館,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DR等診療設備更是得到更新換代。“隨著就醫條件改善,許多村民更愿意就近就醫,省去了去縣城的路途奔波。”中益鄉衛生院副院長劉新江說,尤其是通過與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石柱縣人民醫院實現遠程診療,使得鄉衛生院的醫療水平和應急能力得到加強。
劉新江告訴我們,去年9月,患有慢性肺病的村民代成偉出現高熱、呼吸困難等癥狀,“我們通過遠程會診平臺聯系到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的醫生,雙方會診后得出初步診斷,他可能是食用野生筍子中毒。”劉新江說,鄉衛生院做了細菌培養卻沒能找出毒素。緊急情況下,鄉衛生院新增的救護車派上用場,很快將代成偉送到石柱縣人民醫院急救。
后來,代成偉在縣醫院重癥監護室住院兩周才康復出院。“如果沒有遠程會診作出的迅速判斷,沒有應急搶救系統的迅速響應,后果不堪設想。”劉新江說,尤其是救護車上裝有遠程指導系統和搶救系統,無疑給患者和醫護人員吃下“定心丸”。

蹲點的“導師”“Tutors” Are Waiting in Readiness
如果說科技力量給了患者“定心丸”,那么新建的標準化外科手術室則帶給山鄉極大的便利。與手術室相“配套”的,是由南岸區人民醫院與中益鄉衛生院聯合培養的外科醫生向光華。
我們來到中益鄉衛生院時,正好遇見向光華與他的“導師”唐宏聯合復診——
73歲的村民周安珍因瘢痕痛困擾多年,在鄉衛生院注射治療后,皮膚呈現較好的軟化跡象,向光華和唐宏對此欣慰不已。
唐宏是南岸區人民醫院去年6月派駐到中益鄉的外科醫生,他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對一指導向光華。
其實,有著25年執醫經驗的向光華,曾先后在重慶衛校、長沙醫學院就讀,“在基層醫院,經常處理一些簡單的清創、包扎,但過去的設施設備條件不允許,沒法做更進一步的手術。”缺少實踐機會也導致向光華不夠自信,雖然掌握了系統的解剖學知識,卻一直沒有用武之地。
“到了中益鄉后,最開始是由我主刀,向醫生觀摩、配合,再慢慢地交由他主刀,我在旁邊指導。”唐宏很滿意地告訴我們,向光華已經獨立主刀完成了多次門診手術,每次都很成功。

趁著春節扎堆手術Surgeries Are Clustering in the Spring Festival
能就近在鄉衛生院手術,對于中益鄉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很便利的事。
我們了解到,這里的手術多是一些簡單、常見的手術,比如關節復位、皮下脂肪瘤、闌尾炎、痔瘡等。需要更高無菌條件的手術,還是要轉到縣醫院。
中益鄉有了門診手術室和外科醫生后,春節前夕迎來了手術的高峰期。“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趁著回家過年扎堆做手術。”向光華翻開電子病例說,僅2月1日一天,就做了兩例皮下脂肪瘤手術。
“都是些小毛病,以往不少村民嫌進城太麻煩,能拖則拖。如今能在家門口做手術,他們當然很樂意。”在中益鄉衛生院見到的這些病例,讓唐宏更加確信基層衛生院開展門診手術的必要。
今年6月,唐宏將結束為期一年的蹲點指導離開中益鄉。不過,向光華的學習并不會終止,他會經常到南岸區人民醫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