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佟
摘要:在建筑領域,如何使建筑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人們當前關注的重點。尊重生活,維持生命,讓生活同生命和諧,實現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當前建筑環境工程保護的目標。本文首先概述了建筑環境工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分析了當前我國建筑環境保護的現狀,重點分析了如何實現建筑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環境工程;環境保護;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
引言:
環境工程是經濟發展運營產生的,經濟發展不起來,環境是沒辦法得到保護的,環境工程只能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盡量減少污染而已,但是還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利用環境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讓人類多活幾年,水、大氣、固廢等方面不會變得更慘不忍睹。
1.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概述
據悉,我國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比世界上其他經濟體所遭遇的環境問題更為復雜。長期以來,我國生態環境質量一直處于“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態勢。我國在綠色發展方面亮點紛呈:被譽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可再生能源投資持續增加;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綠色發展新理念引領我國環保事業進一步發展。促進水資源及相關領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推動落實各國共同目標,建立良好的人類與環境之間建立的發展關系。
目前關于環境可持續發展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這主要是因為環境保護并不只是單方面的,包含的領域較多,比如建筑、政治、科技等都可以作為環境保護內容。由于領域各不相同,因此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所以關于定義自然也就有所出入,但毋庸置疑的是都離不開“可持續發展”。我國已經召開多次環境可持續發展相關會議,會議指出,這一理念既要使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又要為子孫后代謀福祉,避免由于人類能力的提升導致環境破壞問題越發嚴重。
2.影響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分析
2.1人口因素
其實,2011年還有兩個人口方面的拐點,即按國際標準,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峰值在2010年已經達到74.5%的高點,2011年開始凈減少。而按我國的勞動年齡標準,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2012年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345萬人。此外,中國新增農民工的數量也在2011年出現了凈減少,即從2010年新增農民工1200萬,降至2011年的1000萬,又降至2015年的350萬,其中新增外出農民工數量降至60多萬。此外,一個更驚人的數據變化是2015年流動人口首次凈減少500多萬,流動人口的減少也會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消費需求的下降。
2.2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人類聚居環境工程建設
人類不僅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共同努力讓地球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聚居地;另一方面也要互相幫助,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范圍內取得廣泛共識的現代發展理念。人類在加快工業化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所謂的“現代化困惑和危機”:經濟發展目的性迷失、文化價值規范缺失、資源“透支”、能源短缺、生態惡化、環境污染、氣候變暖、人口膨脹、糧食安全、公共衛生、貧富差距等全球性問題。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僅是針對其中某個領域的問題,而是從發展倫理的高度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核心命題,即當代人的發展不應損害下一代人的發展能力。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顧當前利益的最大化而貽害后世,要為子孫后代留下可耕之田、可興之業、可居之所,留下一片綠水青山。
2.3環境和資源因素
社會環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環境污染的影響。以大氣污染為例,對我國六百余座城市開展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城市大氣達到國家一級標準,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我國民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汽車數量猛增造成的。此外,水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體現在我國內陸地區較多,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且空間分配極不均勻,北少南多。
3.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揮在那的生產力。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但是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唯利是圖的人使得環境被破壞,環境進一步變差。因此,應當逐漸提高這三個要素的比例,實現累積增長,使其成為推動我國環境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力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勞動力問題也始終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
從整體上來說,與改革開放前相比,環境已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科技方面不但沒有取得進步,反而下降。科技創新率也在持續下降,這樣一來,環境和科技就出現了矛盾,科技創新速度已經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環境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應該通過加強宣傳培訓、實施示范工程,開展以科普為主題的各項活動等多種形式,逐步強化全區廣大群眾的可持續發展意識,逐漸形成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發展生態循環、提供一個綠色、輕松、健康、生態的生態環境。環保督察工作的開展,不僅僅是在維護著我們的環境,同時也能讓一些貪官無處藏身。以往有部分官員為了好看的政績,為了自身的職位晉升,把環境交給了那些污染企業,不僅僅不查不辦,甚至遇到上級檢查時,還向這些企業通風報信,犧牲了環境,換來的僅僅是自身的官帽。因此,對于下面官員的環保不作為、亂作為,要加強檢查問責力度,要切實落實好相關環保要求和規定保護環境,讓環境能夠可持續的發展,要看到長遠利益,而不是追求眼前利益,環境的保護能給后人帶來無窮的財富。
4.建筑環境生活垃圾處理新措施
建筑環境生活垃圾是指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市政工程、規劃區土地整理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對排放建筑垃圾的施工工地,《辦法》規定:工地周邊設置符合相關技術規范的圍蔽設施;出口實行硬底化、設置洗車槽、車輛沖洗設備和沉淀池并有效使用;施工期間采取措施避免揚塵,拆除建筑物應當采取噴淋除塵措施并設置立體式遮擋塵土的防護設施;設置建筑垃圾專用堆放場地,并及時清運建筑垃圾;在處置過程中應當遵循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誰產生、誰承擔處置責任的原則,實行統一管理,集中處置。對建筑垃圾運輸及消納過程要進行監管,并做好處理垃圾揚塵拋灑等應急措施。建設、施工單位要履行項目負責制,對建筑垃圾運輸消納過程進行隨線動態管理,配備環衛監督員。針對施工現場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應分類存放,并應及時運輸出場。建筑物內建筑垃圾的清理,必須采用密閉容器或管道運輸,不得凌空拋擲。自后針對管理渣土的有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結語:
綜上所述,自從我國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以來,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相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人口數量過于龐大,無論是在人均資源占有率還是在人均資源利用率方面都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正在進行工業轉型,轉型過程中必然需要對環境體系進行調整,而這一過程將會遇到重重阻礙。
大連三木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