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佳
【摘要】 魯迅先生在創作散文詩劇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探究和嘗試,也在這一領域收獲了杰出的成果。散文詩劇是一種非常新穎獨特的文體,結構上自由靈活,借助跨文體創作的方式,把散文詩和戲劇進行有效整合,無疑賦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內涵與更高的魅力。魯迅先生創作的散文詩劇為后世確定了基本范式,為優秀作家的成長發展提供了動力。我們在對魯迅先生散文詩劇進行實際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從不同角度出發,有效繼承和發揚魯迅散文詩劇的優良傳統,讓新生散文詩劇能夠在繼承傳統和開拓創新中注入活力,促進我國文學事業的創新與進步。
【關鍵詞】 魯迅;散文詩劇;特征
【中圖分類號】I2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0-0025-02
魯迅先生的作品給五四運動之后的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也在中華文明與文化發展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魯迅先生創作的眾多作品中,他的散文詩劇存在著極高的探索研究價值,吸引著后世的諸多文學作者對其散文詩劇的創作方法進行傳承和發揚,推動了文學藝術的長足進步,也讓散文詩劇的文化地位得到提升。研究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劇,可以從中吸收思想精華和文學營養,充分了解散文詩劇這種獨特文體,進而給中國現代散文詩劇的發展積累優秀的經驗和寶貴的技巧。
一、魯迅散文詩劇的文體特征
(一)文學體裁
散文詩劇是在學界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種體裁,過去在分析過程中往往局限在小說、詩歌、散文與戲劇這四個方面,極少涉及散文詩劇的分析。事實上,這種創新性的文體形式大大推動了我國文學藝術的創作與發展。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散文詩劇文體的一個重要創始人,他用這種文體反思社會、民族、人性以及人生,也通過對這種藝術工具的開發和利用傳達自己的吶喊。從文體特質角度分析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劇,首先需要對文學體裁進行把握和總結,在中國文學史中,文體主要有散文和韻文。在五四運動之后,伴隨西方文藝思想的滲透,戲劇和小說受到關注,并開始在文學領域中占主流地位。魯迅的散文詩劇在文學體裁表現方面體現出詩的戲劇化,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把散文詩和戲劇融為一體,比如《野草》中就收錄了大量的散文詩劇。魯迅先生在散文詩中加入了大量的戲劇性因子,比方說戲劇角色、情節、沖突等,然后把散文詩升華成了散文詩劇。比方說在《死火》中創作了“我”和死火這兩個角色。通過戲劇因子的融入,兩種體裁進行有效的碰撞,然后融會貫通,形成一種新的體裁。
(二)語義修辭
魯迅散文詩劇中,運用比較普遍的修辭方法就是象征。象征是任何一種抽象觀念、情感和看不見的事物,不能夠直接指出來,但是因為和理性的聯系以及社會約定的存在,進而透過某個媒介間接進行陳述和表達。魯迅散文詩劇中,象征的使用可以把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生存狀態和內心的困境進行充分的表達。比方說,散文詩劇《過客》在開篇部分所描寫的黃昏、雜樹、瓦礫、枯樹根等,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自然景物,是作者運用象征手法,利用這些事物象征自己現實人生的灰暗和悲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品味這些文字,感受到昏暗深沉的荒野山村的風景,如同進入到死寂的氛圍中,感受其中的凄涼與寂寞。這樣的象征描寫能夠把作者魯迅的悲涼情感和沉悶的心境體現得淋漓盡致,有效傳達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領悟,更能夠體現出文本的主題。另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善于利用象征手法,在散文詩劇中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究和反思人性、人生以及命運等。正是因為象征手法的表達,才能夠讓作者的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給人留下思考的空間。
(三)藝術風格
魯迅先生在文學創作中體現出來的鮮明藝術風格是反諷。魯迅先生所創作的散文詩劇,當然也主要運用的是反諷方式。反諷實際上來自西方文學,是從演說或談話的詭辯術以及修辭術中發展而來的。到了現代創作中,反諷深受重視,廣泛應用到現代詩句以及詩歌中,并稱為體現藝術思維以及語言藝術風格的重要方法。實際上,反諷就是在語境中明顯歪曲陳述語。通過對語境進行精巧的設置能夠生成反諷語調,這里的反諷和反語是不同的,是語言藝術風格的表現,而反語實際上是一種修辭。在魯迅先生的散文詩劇中,反諷的語言可以分成兩個大的類別,分別是悲劇反諷和克制反諷??酥品粗S是一種常見的方式,主要是作者利用反諷語言塑造人物、體現主題,通過反諷能夠讓作品在藝術視角上形成二元對立結構。魯迅先生在散文詩劇中慣用克制反諷,借助克制反諷的方法,體現自己的情思和文章的主題,比如,《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就運用了克制反諷方法。悲劇反諷在實際的語境方面必須是悲劇的。《野草》中的《過客》《頹敗線的顫動》就是典型的悲劇,反諷使得整部作品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也展現了魯迅先生布滿傷痕的內心,體現出魯迅先生內心的痛苦和深層矛盾,能夠直擊讀者的內心,引起共鳴。
二、魯迅散文詩劇傳承探索的要點
(一)散文詩的戲劇化呈現
在古代文學的漫長發展歷程中,各類差異化的文體擁有了確切的外部形式和對應的形式特征,比方說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在發展過程中是有明確界限的,要求不能夠將這些外部形式特征混淆開來。在五四運動之后,這樣的形式與認知發生了變化,各類文體的界限逐步消失并顯現出文體融合趨勢,各類文體在融合發展中實現了創新進步。魯迅就是新文體創造者,他除了積極創新小說文體之外,還在散文詩劇方面積極開展探索與研究,并在整個文壇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既是小說家,又是一位詩人,內心情感炙熱,擁有詩人特質。魯迅先生嘗試把散文和詩歌結合起來,創作了優秀的散文詩以及散文詩劇,讓散文詩劇作為全新體裁呈現在大眾面前,并表現出散文詩的戲劇化這一典型特點。散文詩劇的文體形式是散文形式,分段排列呈現,主要是通過設置戲劇提示語的方式,獲得散文詩戲劇化的表現效果。有的散文詩劇在創作過程中并沒有設置戲劇提示語,而是用自然注入的方法設置人物,借助人物對話推動故事發展,也就是在敘述中穿插戲劇角色,角色間隨劇情發展產生交流,形成戲劇對話,進而獲得散文詩戲劇化的表現目的。比如魯迅先生的《立論》這首散文詩劇就運用的是后者,利用對話展開劇情和創作。
(二)詩歌意象融合戲劇角色
散文詩劇屬于復合型和創新型文體,同時具備詩和戲劇的共同特性。詩主要是利用意象傳遞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戲劇是借助人物角色體現作者情感,而散文詩劇則是把意象和角色融合成一個整體,散文詩劇中的人物既是戲劇角色又是詩歌意象,擁有了象征暗示功能。意象是由兩個部分構成的,意是抽象意蘊內涵,象是形象直觀的物象,利用象隱喻意是意象最為基礎的作用,所以意象本身就有著暗示、象征和隱喻的作用。因為意象的存在,讓散文詩劇擁有了朦朧含蓄的特點,并且能夠和散文、戲劇區分開來。魯迅先生在散文詩劇的創作中,往往利用隱喻的方法,并不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主要是借助意象來表現,暗示作者的情感。受魯迅先生創作手法的影響,莫洛、聶紺弩等在創作散文詩劇的過程中,都利用象征、隱喻的方法體現主題,利用戲劇角色和意象相結合的方式傳達內在情感,推動故事向前發展,這正是對魯迅先生散文戲劇創作的一種傳承。如莫洛的《披花的少女》《取火者》等。
(三)人生哲理中的生命悖論
魯迅散文詩劇包含著它獨特而又深刻的人生哲學,也體現出魯迅先生對社會現實情況以及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這里所提到的理性思考并非是借助抽象邏輯推理的方式形成哲學體系,是利用自我人生經歷和體驗來思考諸多哲理性問題,比如,人存在的價值問題、生命問題、死亡問題等,把人生的體驗升華到哲學層次,進而在眾多的哲理中發現生命悖論。具備悖論的意象或者是角色所具備的功能,通常是傳達作者悖論思想,以及用悖論推動故事發展。執著追求生命悖論就是魯迅先生散文詩劇人生哲理化的一種表現,也成了獨特的文體風格。這種風格給后來者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莫洛、聶紺弩等后來者就獲得了傳承。這些后來者積極推崇魯迅先生的精神世界與藝術技巧,努力繼承這種風格,并對其進行發揚,所以讓魯迅的散文詩劇在后世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魯迅先生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它的創新和創造不僅體現在小說上,在散文詩方面也開展了探索。魯迅先生擁有勇敢嘗試的精神和實踐能力,當然也在探索嘗試中獲得了不少成果。散文詩劇就是擁有獨特新穎形式的文體,是在出現散文詩之后才出現的一種文體,簡單來說就是把散文詩和戲劇融合起來的一個成果,在散文詩中加入了戲劇銀子,通過升華,形成了如今影響力極強的散文詩劇。魯迅先生創作的諸多散文詩劇,擁有獨特的風格,給后來者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跟隨著魯迅先生的腳步,很多的散文詩劇創作者積極傳承魯迅散文詩劇特質,扛起創作大旗,推動散文詩的戲劇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洪衛,楊躍.再讀魯迅——魯迅早期科技文本及科學小說翻譯考量[J].中國翻譯,2018,(02):39-43.
[2]郝靜怡.精神是文字的領袖——論魯迅散文的立意[J].牡丹江大學學報,2020,21(09):36-38.
[3]顏水生.內容與形式的辯證法——論魯迅的散文理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4):36-40.
[4]潘晗苑.魯迅散文觀之我見[J].文山學院學報,2018,28(05):72-76.
[5]錢理群.魯迅散文漫談[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9,(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