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旭 阮文翩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1-009-02
摘? 要? 中國傳統保健養生諺語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語言的凝練,其內容與形式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衣行住食到深奧晦澀的哲學思想等方方面面都有所體現。本文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資料收集法等分析傳統養生保健中的諺語類型,并指出其傳統保健養生體系中的諺語所蘊含的傳播價值。
關鍵詞? 傳統保健? 養生? ?諺語
諺語是我國民間口頭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經過千年的口傳心授,其逐步形成了以口傳型、活態型、埋俗型、精煉型為四大表征的一種文化傳播載體[1]。其中,涉及養生類的諺語多不勝數,而諺語又根據不同類型分成了運動養生諺語、四季養生諺語、飲食養生諺語等等。接下來就主要從運動養生、飲食養生和四時養生的所屬類別,保健功效和養生理念等方面淺析中國傳統保健養生體系中的諺語。
一、運動養生諺語
現代運動養生中,大部分以傳統的運動養生為主。其“傳統”一詞在辭海中的解釋是從歷史上繼承與延續下來的思想,包括文化、道德、風尚、藝術、制度和行為方式等[2]。筆者認為運動養生諺語是通過簡練順口且便于記憶的突出運動對于人體養生的重要性的一種傳播文化載體。
(一)以導引為主的運動養生諺語
“寧練筋長三分,不叫肉厚一寸”,“冬練三九筋骨展,夏練三伏筋骨活”。導引功法中,以易筋經為首,每天習練易筋經,對人體全身十二條經脈有很好的拉伸作用,可以起到促進各部位軟組織的血液循環,不僅如此,還可以對人體的十二經筋起到刺激作用。
(二)以吐納為主的運動養生諺語
一類是以練習吐納內外兼修的運動養生諺語,“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筋骨皮”是指肌肉,肌腱,韌帶,骨骼,皮膚等人體體表結構。“氣”即是指呼吸之氣,也是指受人體意識支配的可在人體內進行運轉的“內氣”。諺語“外練手眼身法步,內修精神氣力功”中要求我們在武術訓練時要注重外練手法、眼法與步法等基本身法,又要注重內修心、肺、腎等內部器官與心神意念。
(三)以運動健身為主的運動養生諺語
一類是以活動健身為主的健身類諺語。例如,“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防病”,“懶惰催人老,勤奮得高壽”。生命的意義在于運動,實踐證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其身體機能和呼吸系統明顯增強,另外從事健身活動時由于肌肉的不斷牽拉收縮,因此促進血液循環系統變得活躍,進而增強了人體的免疫力,更好地預防疾病發生。
二、飲食保健養生諺語
“饑不可暴食,渴不可爆飲”[3],《素問平人氣象論篇》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故飲食為人體攝取生命能量的必須途徑。膳食為人體之根。諺語中“清晨一杯水,生津潤脾胃”人體中多由碳水化合物組成。當人在清晨初醒時總是處于口渴缺水狀態,此時喝一杯水,不僅可以滋養剛剛蘇醒的各種身體組織器官,并且還可以刺激口腔分泌唾液,促進腸胃蠕動,加速血液循環,為新一天的到來提供充沛的精神。“若要身體壯,先將飯菜嚼成漿”,古人認為吃飯時應該細嚼慢咽,狼吐虎咽易噎塞食管且加重腸胃消化負擔,“食易細緩,不易粗速”,應該細嚼以津液送之。人體脾胃乃后天之本,過于急躁則會損傷脾胃,最終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壽親養老新書》中有:“尊年之人,不可頓飽”。若是想要健康長壽,必須要學會保養五臟。一次性吃得太多則易增加各器官的負擔,長期如此便會使得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減弱。繼而導致營養不足,更甚者引發腸胃疾病等。
《黃帝內經素問》曰:“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早在2400年前,古人就提出日常養生要注重飲食均衡的觀點,即以五谷雜糧為主,蔬菜、肉類為輔。眾所周知,我國自古便有素食主義者,每天大多以青菜素食為主。而飲食養生諺語中又有“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的諺語,孫思邈提倡“飲食清淡”,強調“五味不可偏食”。《養生隨筆》中有:“蔬菜之屬,每食所需”,即蔬菜對于人體的重要性。諺語“冬瓜消腫又利尿,清熱減肥抗衰老”,冬瓜具有清熱化痰,利尿消腫的作用,具有清熱減肥抗衰老的功效。《本草綱目》載:“兔肉涼血,解熱毒,利大腸”,兔肉屬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適合年老之人食用,其不僅減少脂肪含量的攝入,還具有健腦益智的作用。以清淡素食蔬菜,水谷為主,輔以補益肉類,將對延年益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四時保健養生諺語
《內經》曰:“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暑寒”,體現出傳統保健也需根據四季變化規律進行調整。“春回大地萬物生,春捂防病添精神”[4],春季萬物復蘇,此季節為一年當中陰氣最為衰竭之時,此時陽氣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在人體內呼之欲出。正如諺語“百草出芽,百病易發”,隨著陽氣的回升,天氣的變暖,如何在多病初發階段的春季進行保健養生就顯得尤為重要。諺語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即此時我們應該借助陰消陽長的趨勢養陽,增益補氣。“夏伏天熱心靜長,飲食消暑保健康”,夏季為一年中最為炎熱的一個季節,以陰陽相對而言是陽氣最盛之時。“三伏培本扶正氣,冬病夏治好時機”,此時保健養生講究平心靜氣,配合祛暑祛濕的飲食,而三伏天是最適合培陽扶正的好時間,冬季潛藏遺留下來的病根在此季節可以有效的進行治療。
“秋高氣爽慶豐收,秋凍傲霜人長壽”,立秋以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由炎熱逐漸轉為陰涼。秋季是人體陰陽代謝中中陰長陽消的過渡時期,因此應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保養人體內的陰氣,此時運動時也應該選擇以靜為主的運動。平時應注意調暢情志,靜以養神,摒棄雜念,使心胸寬廣,使視野開闊,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以使氣血調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四時養生大論》曰:“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主藏,冬季時,陽氣藏于內而陰氣浮于外。故在冬季時應該“冬睡不蒙頭,夏睡不露肚”。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因此在冬季飲食時也要注意少食煎炸炙烤之物,多食稀粥以滋陰煦陽為主[5]。不光飲食方面需要注意,運動方面也需要進行調整,正有“冬季萬物皆閉藏,養生斂陰又護陽”,冬季斂陰護陽正需要通過體育運動來實現。“冬練三九精氣藏,開春打虎有力量”,老人大多恐懼冬季的寒冷,這一方面是體內疾病在寒冷時易發,另一方面是老人體內正氣不足的結果導致的。“冬練三九”可以很好地鍛煉人的精氣神。四時保健養生需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界規律才能最終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四、結語
通過分析總結,中國傳統保健養生從飲食、運動、四時四季等方面都有養生諺語的出現。本文將傳統運動養生細分為三個屬性進行歸納,即以動靜結合的導引類,以靜為主的吐納類和以動為主的健身類。傳統飲食保健養生又體現出了有合理膳食和飲食均衡兩個方面。最后便根據四季特性按照自然規律,春夏秋冬的典型性諺語分析各季節所有助于人們延年益壽的日常活動。這三大類傳統保健諺語類別流傳至今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歷程,最終形成了其簡潔、凝練、易于傳播的特點,而通過本文對其特性的歸類和養生價值的淺析解讀,對凝聚了前人智慧的傳統保健養生經驗以國粹的諺語形式在未來健康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奠基基礎,從而更好地促進傳統保健養生體系內的諺語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招揚.諺語:傳統文化傳承的民間載體[J].懷化學院學報,2017,36(08):15-17.
[2]陳海東.淺議少林禪弓的運動養生理念及其實踐[J].武術研究,2020,5(12):55-58.
[3]土榮華,陳尚岳.一生受用的養生諺語:老中醫推薦的養生口訣[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7.
[4]許沈華.四季養生諺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5]劉紅,宋魯成,鐘華.《壽親養老新書》四時養生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7):185-186.
廣州中醫藥大學體育健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