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宏
摘要:在樟子松的栽種過程中,管理人員運用栽培技術能夠為其營造優良的成長條件、確保種子的發芽率、推動幼苗的順暢發育、提高種子活力、提高苗木適應水平、減小病蟲害對樟子松發育所造成的不良影響,進而提高栽培成效。另外,造林過程中還需要使用正確的方式,及時防治病蟲害,提高樟子松的成活率。
關鍵詞:沙地;樟子松;造林技術
1樟子松特征特性
樟子松喜歡陽光,能夠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屬于常綠喬木、深根性樹種,又名海拉爾松,側根分布較深且向四周伸展,樹干挺直高大、樹形美觀、針葉稀少短小、樹冠稀疏、枝干茁壯、角質層比較發達,能夠有效地束縛水分,水分不容易蒸發,抗風耐寒性強,密度小且氣孔深陷;積累干物質較多,含有較高的葉綠素,樹皮呈現黑褐色、粗厚,可以生存在土壤貧瘠、土質沙化、土層較薄地區,生長能力較強,是抗旱性較好的樹種之一,對土壤要求不高,但其在潮濕和積水的地方極難生存。
2樟子松沙地抗旱造林綜合技術
2.1栽種土地選擇及整理
樟子松種植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樟子松的后續生長過程。在栽種之前必須根據樟子松的生長習性選擇栽種土地,精心挑選出栽種的幼苗,提升樟子松的成活率。
首先,需要合理規劃和安排種植區域,全面了解栽種地勢及地質結構。同時,必須結合營林造林的要求及相關標準等,科學開展栽種工作。
其次,樟子松更加適合在酸性土壤和微堿性土壤中生存,因此種植土壤要肥沃、排水性好。需要對土壤的可溶性鹽進行測試,如果可溶性鹽達到0.12%以上則不能造林。
再次,在土壤比較貧瘠或有機質含量比較低的地區栽種樟子松,還需要提前改善土壤結構,施加有機肥,以增強土壤肥力,確保在栽種之后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供給。為了提升土壤保墑性,在造林前1年內做好土壤整理工作,確保栽種有序進行,提升樟子松的成活率。如果沙地面積比較大或處理難度較大,可以進行帶狀整理,循序漸進地改善土壤結構[3]。
2.2選擇合適的幼苗
在樟子松幼苗選擇方面,造林人員需要盡量栽種營養缽大苗,因為營養缽大苗適應能力更強、抗旱性高,在風沙比較大且干旱的地區存活率更高,還能夠有效防止流動性沙丘對幼苗造成掩埋或風蝕。幼苗栽種之后,可以使用搭建障蔽的方式防止風沙對幼苗的危害。選擇栽種營養缽大苗能夠提升成活率,防止在造林時對樹苗帶來的損傷,避免因暴曬或沙丘掩埋導致樹苗死亡的情況。
2.3成林技術
首先,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進行樟子松造林時,要選擇2—3年的健壯苗木,同時,還要盡量縮短運輸距離,避免長距離調運可能對苗木造成的傷害,進行短距離移植時宜隨挖隨栽;如必須進行長距離運輸時,要做好苗木的保濕,以免苗木因失水過多而導致死亡。其次,挖掘苗木時應保證根系帶有30cm大小的土球,完成苗木挖掘后如不能及時栽種,可用保鮮膜進行包裹,避免水分大量流失。此外,還要對移植土地做好平整、清理、灌溉和底肥施加,保證苗木可以獲得足夠的養分。再次,栽種苗木時,坑深50—55cm為宜,移植后要進行微調,使苗木根系舒展,必要時可施加生根粉促進根系的生長。株行距控制在1m×2m或1m×3m,應根據林地的自然條件準確確定種植距離。最后,還要加強田間管理,定期進行灌溉、施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并在苗木越冬期加強防凍。
2.4育林管理
2.4.1澆水管理
對于樟子松種苗發育與成長而言,水分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對種苗的成長質量有很大程度的影響,為此在種苗發育的初始階段,應當注重樟子松種苗澆水管理,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保持土壤濕潤;在樟子松種苗步入快速發展階段以后,工作人員應恰當縮減澆水數量,且依據所在地區的氣候狀況科學調整澆水頻次;9月初,管理人員便可依據種苗狀況暫停澆水,進而增加種苗的木質化發育速度,另外,在該階段為防止由于下雨等不良天氣而產生積水問題,管理人員應當高度重視排水工作。
2.4.2施肥管理
土壤富含營養物質與否同樣是樟子松種苗發育質量非常重要的一個影響要素,而施肥活動應當依據種苗的真實狀況進行。一方面在播種的時候施加底肥,另一方面在種苗快速生長階段恰當施加氮肥,而種苗發育的后期應當恰當施加鉀肥、磷肥,施加肥料的時間最好是在傍晚,并且施加肥料之后應當將雜物全部清除。
2.4.3除草管理
樟子松種苗培養地區的雜草會奪取土地中的養料,且影響到種苗的發育情況,為此,除草同樣是樟子松種苗管理的一項主要工作。在除草過程中,管理工作者應當盡可能運用人力除草的方式,尤其是在種苗發育的初始階段,應當采用集中焚燒、定期巡查等方法將雜草及時清除,若由于現場真實狀況而需運用化學除草方式,應當盡可能選擇無公害除草劑。
2.5病蟲害防治
在樟子松栽種過程中,病蟲害防治工作開展到位可以確保苗木的順利生長,提高栽種工作成效。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栽種工作者應當基于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樟子松的發育特點,估計每個發育時期較易出現的病蟲害,且提前確定防治方法,減少病蟲害產生的概率,確保苗木的正常發育。另外,栽種人員應當抓好觀察工作,對已產生的病蟲害,應當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理,避免病蟲害的蔓延,減少病蟲害給苗木成長造成的不良影響。
栽培人員需要特別留意落葉松毛蟲、油松球果螟、松針紅斑病等蟲害問題的治理。期間,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采取防治赤眼蜂、黑光誘殺等多重手段對害蟲進行消滅,而針對松針紅斑蟲害,一般都會采取5%百菌清600—1000倍液以及新吉爾滅1:5000倍液等配置而成化學殺蟲劑予以治理。在應用上述化學用品的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務必要留意化學藥劑的使用量,防止出現農藥噴灑過多的問題,這樣就會有損周邊穩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僅如此,栽培人員還需要相應地做好除草工作,避免雜草中的病蟲害感染至其他的苗木,同時要在第一時間將樹木枯枝、病枝予以裁剪,然后再集中銷毀,進而遏制住病蟲害大范圍地擴散,提高病蟲害防治的整體效果,推動栽培技術地有效落實。
結束語
在新時期,營林造林已經成為改善我國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覆蓋率的重要措施。樟子松作為沙地干旱地區造林的重要樹種之一,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在造林過程中需要全面掌握樟子松的相關習性及特征,做好造林前的準備。此外,造林過程中還需要使用正確的方式,及時防治病蟲害,提升樟子松的成活率。
參考文獻
[1]謝瑞芬.樟子松沙地抗旱造林關鍵技術研究[J].山西農經,2018(17):64.
[2]趙亮.章古臺地區樟子松抗旱造林關鍵技術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9(5):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