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鵬禮 麻立峰 高琳
摘要:道德實踐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問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一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復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道德發揮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正確分析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時代價值、工具價值及目標價值,可以明確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現實定位,搭建道德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邏輯路徑。以先進的核心價值理念為引導,不斷規范社會秩序,進而凝聚社會共識,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氛圍,進而推進國家治理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道德;國家治理體系;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實踐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關鍵問題。“國家治理總是在一定的倫理框架內發生,并通過具體的倫理動機、倫理原則、倫理機制、倫理后果等要素表現出來。每個階段國家治理模式的轉型會直接影響到該階段倫理道德的發展與變遷,倫理道德也必然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治理的良性運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明確了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思路和框架,強調了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實施,客觀分析了公民道德領域取得的成績和經驗,科學把握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背景下公民道德建設的任務要求,為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良好道德環境支持。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當前,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的活動機制、作用發揮及最終目標都已明確,但是,機制與目標、作用與目標之間的邏輯關系仍需進一步理順。深入研究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價值作用,有利于搭建起道德與國家治理之間的橋梁,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
一、時代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要求
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特征。“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成果為基礎的。”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其作用的發揮必然受到不同時代的制約,同時能動的反作用于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道德對國家治理體系的時代性價值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維度:
從歷史的維度看,道德發展具有繼承性。道德一經產生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穩定性,其發展受自身發展規律的影響。但是道德屬于歷史范疇,適用任何時代的道德是不存在的。當一種道德不再適應社會發展時,新道德的形成不會一蹴而就,而是要慢慢吸收舊道德的合理內容,形成新的道德。因此,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建設“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道德能從傳統文化、時代性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各方面揭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構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供極具穿透力和解釋力的價值論證。
從現實的維度看,當前我國正經歷著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對道德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必然面臨治理結構的重新架構,需要加快構建新時代的道德價值體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經不能僅僅在滿足物質需求的滿足上實現,更因該在倫理道德要求方面體現。“美好生活的重點是生活的美好,表明人民生活的要求和標準已經從基本生存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單純的物質層面需求逐步重視精神、民主、生態等層面的需求,從維持生存需求走向注重生活體驗和精神享受需求。”“美好生活”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善”的生活,是一種全面的生活,而道德可以搭建現實社會主體與美好生活之間的邏輯路徑,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社會錯綜復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更加顯現,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人類社會更應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各個國家在治理過程中更應和衷共濟,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倫理,既是對國際社會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愿景,更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國際倫理視野。
二、工具性: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踐要求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實踐。道德對其作用的實現通過實踐主體的活動表現出來,但是道德并不完全依附在國家治理主體上,而是內在于治理主體的實踐活動過程當中。這是因為道德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內在要求和發展過程。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達到實踐主體目的的手段。道德原則作為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規范,不僅能夠為國家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存在提供合理性論證,對國家治理形成強有力的規范性制約,同時多元的價值觀念內隱于主體之中,直接影響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行,為國家治理的完善奠定基礎。因此,道德對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有工具性價值。
(一)道德能夠推動國家治理理念的形成
道德實踐本質上是一種價值選擇,并規定著選擇的方式和現實條件。國家治理體系雖不能排除強制,但是更多是靠合作和契約,其追求的目的是維持社會公共秩序,進而增進公共利益。這就要求國家治理要在一定的道德理念下進行。道德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能夠引領社會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只有道德的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能為國家體系建設提供正確的價值方向,保證社會在健康的道路前行。因此,國家治理體系不僅體現為制度的完備、穩定與效用,更包含著對倫理價值的追求。
(二)道德與制度交互作用可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國家治理現代化是一種“善”的制度。沒有道德的價值支撐,即使再完備、再穩定也不能視為現代化的體系。制度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不只在于其具有的強制屬性,更在于制度本身所蘊含的的倫理精神、道德原則和價值判斷。在國家治理體系的運行過程中,道德與制度相互作用,能夠確保國家治理的正確方向,在國家治理的不斷完善中確保制度建設不斷跟進,不斷變革,適應社會需求,保障社會治理的效率,積累國家治理的經驗。同時,“國家治理是一個涉及公權力與全部社會領域的多元空間和立體結構的概念,具有深刻豐富的內涵和既寬泛又多層次的命題”。因此,制度必然會出現關涉不到的空白領域,形成“制度缺陷”。而道德規范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填補這一空白,彌補制度無法實現的治理缺失。在國家治理體系建設中,道德與成文制度交互作用,不僅可以引導與規范人的社會行,重構社會秩序,而且有利于推動成文制度的創新,維護社會穩定與發展。
(三)道德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必要手段
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不僅在于制度的完善,更在于制度的執行。如果全體公民普遍具有優良的道德素養,能夠遵守制度要求,自覺抵制各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制度執行力就會不斷增強。反之,就會出現道德約束力的下降,導致社會混亂和執法成本的上升,造成治理效能的下降。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能夠有效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要積極發揮道德示范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榜樣的示范作用,激發社會成員的道德欲望,形成普遍崇德向善,遵紀守法的良好局面。
三、目的性: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
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既是道德的直接參與者,也是國家治理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不僅有理性,更有情感,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不同方面的利益需求,而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在不斷滿足各種需要的條件下實現的。道德能夠把人的現實價值與不同的利益關系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物化的實踐成果,引導和激發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國家治理現代化從本質上說是人的現代化,人是現代化的主體,更是現代化的創造者。作為現代意義上的道德,既能推動社會的良好運行,調整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還能提高公民的精神境界,不斷實現個人的自我完善,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全面發展也正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的所在。因此,個人品德的提升不僅可以提升國家治理的底蘊,更可以夯實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基,為國家治理現代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家治理最終是施與人的行為,制度約束的終極目的是實現人的自覺。因此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應該是制度約束而達成的他律,而應該是道德約束而形成的自律。“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核心與關鍵。這內在要求現代國家與現代社會需要為每個人提供發展機會,以確立并完善其主體性。”道德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善"的治理主體,同時營造了良好的價值環境,實現其價值目標。實現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的相互促進,正確把握黨的領導與多元治理主體、改革創新與制度自信、人民民主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推進國家治理是其“基礎性價值目標”。以人民為中心,關注社會成員的差異性,為每個人提供不同的發展條件,實現社會公平,推進社會善治是其“社會性價值目標”。確保社會成員獲得共享發展成果的權利,人民幸福安康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諧發展是其“根本性價值目標”。
總之,當前我國仍然處在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階段,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利益主體多元化成為一種必然態勢,如何整合社會關系、促進各利益主體之間良性互動,成為重要而迫切的問題。”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不同,也必然導致社會利益結構的調整。不同利益主體通過不同的形式將其價值觀表達出來,必然會導致價值觀的碎片化的傾向,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通過道德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整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多元價值整合提供了可能,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了必要條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籌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目標,綜合兼顧三者的發展愿景,使國家發展目標、社會價值導向與個人行為準則實現了有機統一。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三者統一到整體的框架下綜合考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三者之間的矛盾,能夠使國家、社會與個人的價值目標和諧共處,能夠使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和諧社會的構建與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實現。其次,國家、社會、個人的價值目標本質上是互相聯系的,現實社會的每個成員在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可以共同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推動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斷提升。而和諧的社會構建的良好環境又可以反向推動個人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基于此,正確分析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時代價值、工具價值及目標價值,可以明確道德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現實定位,以先進的核心價值理念為引導,不斷規范社會秩序,進而凝聚社會共識,為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社會氛圍,進而推進國家治理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向玉喬.國家治理的道德記憶基礎[N].光明日報,2016-6-22(14).
[2]習近平.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人民日報,2016-12-11(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
[4]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N].人民日報,2014-1-1(1).
[5]黃意武.從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視閾探析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變革[J].觀察與思考,2020(5):81-88.
[6]楊毅.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道德實踐[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0(5):7-13.
[7]賴怡靜,張艷濤.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哲學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6):51-57.
[8]姚建軍.社會轉型期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雙重效應與意識形態整合[J].新視野,2010(6):65-67.
基金項目
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SQ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