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繪聲繪影》作為課堂學習的軟件工具,基于特教學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現狀,探索微課在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應用。分析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的方法、效果和意義,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特教學校;微課;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
1本校計算機專業課程介紹和教學現狀
特教學校主要招收各類殘疾學生,學校一般以綜合類為主。課程設置以技能培養為學習的重點,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堅實操作技能的中等應用型人才。開設的課程從結構上劃分為基礎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中高級專業課程。對于職業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讓學生掌握足夠專業的技能。因此在職業學校的培養中,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所掌握的技能更加專業[1]。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更注重實踐操作。在實際中就業市場上,大部分學生在擇業中也面臨各種壓力,一方面是社會對于他們的身體條件不太認可,另一方面他們學習的內容可能不夠足夠的深入和專業。對于他們所從事的技能需求角度來看,需要對于軟件或者硬件達到熟練應用的專才。
2本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面臨的主要問題
2.1教學校學生計算機水平現狀分析
特教中的生源不有著不同程度的殘障,而不同的殘障類型,對于他們掌握學習內容也有著不同形式的區別。聾啞學生由于在聽覺上有著一定的障礙,他們與人溝通通過手語、文字和其他感官來進行識別,使得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無法和平常普通人一樣快速和全面。因此,他們在與理論性的知識上掌握得不夠徹底。與普通人相比,他們的身體機能決定了他們無法快速達到常人的學習水平。而且不同的殘障人士的地區不同,導致他們對于計算機知識的起步掌握水平有所差距。
2.2學生知識水平相差較大,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經濟發展,家庭對于計算機的普及范圍愈加廣泛。因此,計算機在全國普及過程中使一部分學生從小有著不錯的硬件基礎,但這也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學生。而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教師在利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信息課程信息內容較多,對于接受能力不足的學生,無法完全理解知識點的內容,而且在聽課過程中練習不足,在課后也不及時完成作業,導致對于知識點無法快速掌握。對于掌握能力較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程中能夠完全跟得上教師的節奏。但是,由于講解的內容對于自身來說沒有太多的壓力,導致教學主體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3微課輔助課堂教學實踐
3.1微課的基本介紹
微課是這些年來視頻教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是一視頻教學為形式的教學方式[2],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在空間以及時間上更加的便利,打破了傳統教學對于課堂空間要求。通常有視頻和相關的文檔資源組成,教學教師可在課當中使將微課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利用微課的資源進行預習、學習和復習,達到自主學習的狀態。
3.2微課的教學優勢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聾啞學生喪氣了部分或全部的聽覺能力,視覺是他們獲得信息的主要形式。多媒體教學圖片較多,并且知識點的連續性很強,而微課是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五到十分鐘的講解,教學傳授的方式主要通過手語進行表達。這種的教學方式可以讓殘障學生更容易接受,符合這部分特殊學生的認知形式。簡短的視頻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將注意力放在單一的知識點,豐富了教學的手段和教學資源,聚焦于殘障學生的個人發展與學習。在教學資源上要與普通人有所區別,應當注重挖掘聾啞學生的視覺優勢,補償聾啞學生聽覺能力。
特教學生學習水平和能力差距較大,微課可以在學生掌握課堂之余,盡量減少學生之間的學習程度差距,平衡知識水平的結構。對于學生學習過程有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復觀摩視頻,直至學懂為止。教師也可以將更多的關注重點放置于學生的個人掌握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同時,微課也對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不僅要求老師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內容結構,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平臺操作技能和視頻錄制的方法,并且要在短時間內將一個知識點進行闡述和講解。
(1)同時微課在進行了一定時間的學習后,作為對照的兩個班,一個為實驗班,另一個普通班。首先,對于實驗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91%的學生認為是這種微課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學習過程的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料,更有利于學習內容的掌握。
(2)微課協助的課堂教學生可以根據視頻的教學步驟進行繪聲繪影的操作。對于不清楚的地方可以進行倒退回看,學生在課堂中會空出更多的操作時間,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
4總結
微課的教學資源和平臺能夠讓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將知識點不斷地以回顧和重播,增加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和形式。彌補了殘障學生的生理缺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黃益玲.淺談微課視頻錄制方式的利與弊[J].教育教學論壇,2015,(10).
[2]金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研究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例[J].職教論壇,2014
[3]鄧少女. 微課在特教學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商貿工業, 2016, 37(12):158-160.
安溪明德特殊教育學校 黃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