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的興起和發展歷程是中華民族文明歷史的重要體現,蘊含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漢字主要體現了人類對表達的渴望和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為了滿足學生了解漢字文化的需求,編制了校本教材《圖說漢字》,以此充分展現漢字的形成與發展和中華民族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強化高中生對漢字文化的深度理解。本文主要以校本教材《圖說漢字》教學中的相關教學內容為例,講述漢字文化的深厚蘊含,為培養高中學生的漢字文化修養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語文 校本教材 《圖說漢字》 漢字文化
當前我們應用到的漢字大都是經過多種演變之后的簡化文字,高中生難以從中獲得感性認知和深度理解,這導致學生感知不到漢字文化的深厚魅力。因此結合高中語文教學需求,編制了校本教材《圖說漢字》,利用形象化的漢字圖片,對學生系統性講解漢字演變發展歷程,并對其中蘊含的漢字文化進行深度解析,強化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理解和領悟。【1】
一、引導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只有讓學生保持深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其對漢字文化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從而對漢字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行充分的領悟和掌握,形成其內在的文化修養,促進學生漢字文化水平的綜合提升,也有助于高中學生對校本教材《圖說漢字》全面理解。【2】漢字的演變過程不僅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而且還和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設備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形象化展現在不同時期漢字的不同表現形式,充分展現漢字的美感,強化學生對漢字的感性認知和深層理解,提升學生對漢字的審美體驗。例如,漢字“好”在甲骨文中的表現形式是:一個女子手抱著孩子,呈現一幅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學生就會明白在古代“好”就是女子有孩子,這體現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
二、結合語文教材深化漢字文化學習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言文文章,結合《圖說漢字》可以引導學生對文言文中的漢字文化進行詳盡的解析,從而理解漢字形成、發展以及運用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漢字文化知識積累。例如,“考”是從“老”字的甲骨文中衍生而來的,是“老”的轉注體,本義是一個頭發稀疏,拄著拐杖的人。在文言文中,主要是指“父親死去”,如考妣、先考等。在另一些語境中,還表示敲、擊等含義,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三、任務導向,強化漢字文化應用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在《圖說漢字》這本校本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漢字文化知識,僅僅依靠課堂時間很難讓學生對漢字文化進行深刻領悟和應用,因此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布置一定的課后任務,引導學生對漢字文化的深度思考和應用。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還可以為學生指導掌握漢字文化的方向。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圖說漢字》教材的基礎上,在課后查閱各種工具書籍以及典籍等,對漢字文化的形成以及演變歷史進行思考,從而總結漢字形成運用的規律,掌握漢字在演變過程的中文化內涵。
四、聯系實際生活,增強文化熏陶
人類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生活。漢字來源于人類的生產生活,其中和衣食住行有關的字就有很多。在《圖說漢字》這本校本教材中,對漢字的演變過程進行了詳細講解,高中學生可以通過漢字演變過程,詳細了解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并以此分析古代人的生活狀況,從而增加課程教學的文化氣息和生活氣息,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漢字文化和生活的聯系認知。“服飾”二字,最初是分別獨立運用,古代文獻中較早連用是《周禮·春官》“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其在甲骨文中的主要以以下形式展現。
在古代文獻中對其含義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文·衣部》解釋“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段玉裁注:“疊韻為訓。依也,倚也。衣者,人所依以蔽體者也。”《釋名·釋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當前社會上興起了一股漢服之風。在《圖說漢字》中就對漢服的文化象征進行詳細的解釋:“袖口寬大,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帶,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對漢字文化的生活化理解和應用。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漸發展,在世界上興起了一股漢語文化熱,逐漸實現了漢字文化在世界上的廣泛普及。因此強化對高中學生的漢字文化教學,提升其對漢字文化的深度理解和領悟,對于加強漢字文化的進一步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在校本教材《圖說漢字》教學中,結合漢字教學過程,充分滲透漢字文化,讓高中學生領悟漢字文化的魅力,強化對漢字文化底蘊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張雅琪. 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漢字文化教育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2]張小雨. 傳統文化滲透視角下高中古代散文閱讀教學研究[D].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2020.
[3]滕國彬.談高中語文漢字文化教學的展開[J].語文教學之友,2015(07):12-13.
青海湟川中學 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