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十分注重“讓問題激活課堂,與孩子共同成長”。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彪S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質疑的能力與意識也隨之重要起來,讓學生在問題中快樂的成長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關鍵。怎樣去培養學生有疑就問,發現問題、善于提問的好習慣呢?我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作了有效嘗試,現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讓問題激活課堂,與孩子共同成長:
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問激活課堂
我們都知道在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是最易于活躍起來的。那么,作為我們教師一定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以“合作者”或“大朋友”的身份出現在課堂,創造一種開誠布公交流的氣氛,這樣學生才敢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感受、想法、感覺、質疑帶到課堂上來。如果教師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感,這樣學生有疑問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怕出錯受到老師的批評。對于提出了問題的學生,教師都有應給予表揚和鼓勵。不管所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都應肯定學生動了腦,在思考,課堂上積極性學習態度。千萬不能對“潑冷水”、“橫眉冷對”,如果這樣會澆滅學生質疑的火花。平時也可以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敢質疑的孩子都是未來的思想家,是勤奮好學的孩子。對每一個有思維價值的疑問給予獎勵,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適當的獎勵,讓學生以能問、善問為榮,找到會提問的感覺。
二、交給提問的方法,讓問題與孩子共同成長。
古人云:“與其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句話強調了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比掌握現成的知識更為重要。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能自主質疑,教學中教師應交給孩子質疑的方法,使學生的質疑為教師的導學指示方向,以提高教學實效性。
1.抓課題質疑。
教材中的很多課題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抓課題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如《黃山奇石》,出示課題后,就可問學生看了這個題目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如,黃山奇石具體在什么地方?為什么說它奇?奇在哪里?這樣從課題入手剖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融會貫通,為學生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埋下伏筆。
2.抓重點詞質疑。
如在上學期教的《月光曲》第3自然段,講的是盲姑娘與哥哥一段感人的對話。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輕聲讀這段話,再引導學生抓重點詞—“隨便說說”進行質疑。學生是這樣質疑的:⑴“隨便說說”是什么意思?⑵“隨便說說”說了什么?⑶是“隨便說說”的嗎?⑷為什么說是“隨便說說”的呢?
3.抓課文的重點段質疑。
《鄉下人家》最后一段“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是表達中心的重要段落,教學時老師創設這樣的情意:先把課文插圖放大后掛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邊看圖邊讀課文最后一段,后讓學生質疑,學生提了以下問題:鄉下人家到底又怎樣獨特、迷人的風景?鄉下人家的景色到底迷人在哪?為什么說它無論什么時候、什么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幅畫說明了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畫這幅畫?有了這些疑問,就自然促使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學習課文,理解感悟文本的想要表達的情感。
4.抓課文內容前后聯系點質疑。
如《跳水》一文,老師啟發學生通讀全文質疑:課文開頭猴子的放肆與后來船長的兒子跳水有什么聯系呢?讓學生帶著懸疑、帶著好奇心走近課文。
三、質疑發散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了課堂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笨茖W家的發明創造都是從問題開始?!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想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提出的問題愈多,學生的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維就愈活躍,當然課堂的實效性也就愈強。在老師的調控引導下,學生進入一個個“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討自己提出的問題,情緒高漲,其樂無窮。
總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就激活了課堂,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說、讀、思的能力提高了,就覺得學習語文更有趣了,使學生在問題中真正的快樂成長成長起來。
黑龍江省虎林市安興學校 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