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民
摘要:本文從學習、生活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內容著手,簡略闡述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不適應的具體表現,并對通過高校共青團改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現狀的路徑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
引言:文化適應是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但從目前來看,少數民族在融入學校各方面的過程中仍面臨著一定的不利因素,基于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更加深層次的探索。
1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不適應的具體表現
1.1學習方面
少數民族地區在基礎教育階段同漢族地區在知識學習程度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少數民族學生在知識基礎方面相對較弱,所以當學校的課程過于復雜的時候,便會增加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難度。其最為突出的表現便在于無法按時完成作業以及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還有部分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積極主動地找老師解決,久而久之便會導致少數民族學生的成績出現落后現象,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掛科,對其后續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1]。
1.2生活方面
少數民族在生活方面最主要的便是語言上的不適應,對于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說,其以往都是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學習,有許多學生都是從高中開始才逐漸進行漢語學習的,所以相對本民族的語言來說,其對于漢語的掌握程度較為欠缺。除了語言問題以外,少數民族學生還會面臨飲食方面的問題,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同漢族飲食文化之間存在不同,而在高校當中,針對少數民族學生所提供的飲食相對較少,這便導致其在飲食結構突然變化的情況下,時常會出現難以適應的問題。
1.3人際關系方面
與漢族學生相比,少數民族學生有著不同的行為習慣以及生活方式,但若是其未能夠同他人之間展開及時有效的溝通,便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并出現人際關系緊張的問題。若是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解決,便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受到多方面挫折之后產生放棄和回避的態度,這便會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培養造成阻礙。
2通過高校共青團改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現狀的路徑分析
2.1鼓勵少數民族學生參與實踐活動
為了能夠真正改善當前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高校共青團應當積極鼓勵少數民族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各類實踐活動當中去,以便于引導其更好地同當前大學環境相融合,對漢族文化產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解讀,適應漢族人民的生活習慣,切實同當前這種全新的文化氛圍相融合。高校共青團應當高質量組織開展文化建設工作,進而形成更具多元化的文化交融氛圍。切實展現出高校共青團本身所擁有的實踐功能,促使各個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豐富自身的學習生活,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來自漢族價值觀念的積極影響,盡可能實現民族融合隔閡的有效消除,真正達到提升少數民族核心素養的效果,為少數民族學生未來的全方位綜合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2強化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多元教育
除了要鼓勵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實踐活動當中去以外,高校共青團還應當強化開展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多元教育。我國少數民族高達55個,包括滿族、藏族以及苗族等等,少數民族分布在我國的各個地區,并展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而由于其在生存環境、文化形態以及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有著較多的不同,所以使其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信仰、習俗以及語言等,這些都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烙印于少數民族靈魂深處的痕跡,應當得到應有的尊重和理解。相關調查研究表明,高校中的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都認為應當有多民族之間共同的學習和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夠為學校帶來生機與活力,促使大家在互相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和生活。此舉能夠有效實現高校范圍內的民族文化融合,讓漢族學生能夠對少數民族進行更加深入了解的同時,提升少數民族對于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2]。
2.3加大力度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從本質上來看,少數民族學生的成長環境同漢族學生的生長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其在融入到漢族大學環境的過程中則面臨著較多的阻礙,無論是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還是在民族信仰方面都與漢族學生不同。這一現象的出現使得少數民族學生對于高校往往沒有歸屬感,并會在主觀上自覺將自己同漢族學生隔離開來。因此,高校共青團應當對當前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學習以及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全方位的了解,這樣一來便能夠更好地為民族學生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幫助,切實展現出高校共青團在少數民族學生指導以及幫扶等方面的能效。若想真正使得少數民族大學生能夠同當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圍相融合,應當通過提升其現有的人際交往能力,以達到化解各類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效果。高校共青團在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對于以下幾方面內容的重視。首先應當積極創設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人際交往課程,并在現有的基礎上對人際交往理論知識體系進行健全和完善,充分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進而提升教學活動的科學性以及針對性。其次,高校共青團應當將學生的交往技能培養和個性心理品質教育有效結合起來。最后,相關工作人員應當實地開展各項走訪和調查工作,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狀況展開詳細分析,并基于此進行高質量的心理咨詢活動,高效落實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以實現其自身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結論:
綜上所述,充分展現出高校共青團所具有的功能,積極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多元教育以及人際關系培養等等能夠有效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生活和學習質量,對于其在高校中文化適應性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索興梅,滕星.文化適應視角下民族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2):135-141.
[2]徐百靈.內地高校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適應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喀什大學學報,2021,42(1):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