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珺
摘要:偉大時代呼喚偉大思想,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程中,在繼承馬克思主義城鎮化思想基礎上,在不斷探索我國城鎮化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為我國城鎮化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指南。
關鍵詞:新時代;城鎮化;思想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問題,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城鎮化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城鎮化建設實踐,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一)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推進城鎮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提出“把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要求,要擺在突出的位置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也提出“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敝袊擎偦l展進入新的階段,對其要求不斷加深、布局不斷完善,其所承擔的不僅僅有農業人口轉移到城市這一任務,還涉及到經濟發展、區域協調、產業升級以及三農問題等,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助推力逐漸增強,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同時,城鎮化作為四個“現代化”之一,對于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發生變化,推進城鎮化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體系升級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趨勢。相關數據顯示,自2012年開始,我國結束了近20年經濟10%的高速增長,轉而進入增速換檔期,經濟發展進入 “新常態”。這體現在: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經濟快速發展的持續性動力不足,需求與供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經濟結構、收入分配和產業結構的不平衡性逐漸凸顯。在這樣的經濟社會背景下,通過對城鎮化工作進行整體部署,明確城鎮化發展任務,促使城鎮化創造巨大的需求和釋放供給的能量,緩解經濟下行的壓力,同時促進經濟結構改善、擴大內需、更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城鎮化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
(三)十八大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面臨新的的機遇與挑戰,推進城鎮化是解決各種社會矛盾滿足人民需要的現實要求。
十八大以來中國城鎮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既面臨巨大機遇,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一方面,我國城鎮化問題較多,面臨巨大挑戰。“城市二元結構”問題出現、“城市病”現象頻發、“土地城鎮化”速度過快、大拆大建和千城一面等。除此之外還有如城鎮化發展方式粗放、生態環境問題嚴峻、社會治理滯后、城鄉差距嚴重等等問題,使推進城鎮化面臨巨大挑戰。另一方面,我國城鎮化發展也面臨著許多的機遇。一是近年來農業現代化不斷發展,農村勞動力繼續釋放,為城鎮化提供了產業轉移人口;二是我國工業化處在轉換升級時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三是信息化滲入入城市治理,有利于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環境的改善;四是改革紅利繼續釋放,尤其是財稅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完善,推動城鎮化繼續向健康方向發展。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的理論淵源
(一)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城鄉關系發展經歷了一個過程,從同一、對立,到最終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城鄉對立會導致社會發展進步受到阻礙,而城鎮化就是要通過協調農村和城市的關系,從而舒緩城鄉對立關系,所以城鎮化是必然的選擇。城鎮化的目標,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最終也是為了達到“城鄉融合”,實現城鄉共同富裕。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城鎮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目標的理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中國城鎮化建設時,承認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的發展歷程,要求要順勢而為;強調促進農村人口市民化,緩城鄉對立關系;提出重視鄉村文明,發揮農村對城市的支撐作用,推動城鄉一體化。以上主張充分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的繼承。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城鎮化建設思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城市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出臺了一系列城鎮化政策。這一時期,鄧小平同志強調城市和農村要相互幫助,互動發展。除此之外提出農村人口的轉移具有必要性,強調要積極發展鄉鎮企業來承接農村轉移人口。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劇變,蘇聯市場化改革失敗引起國內對市場經濟的質疑,以市場和政府同步推進的城鎮化也因此受到質疑。此時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由市場和政府聯合推動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以城市幫助農村、以工業支持農業;重視小城鎮建設;支持鄉鎮企業發展作為轉移剩余勞動力、解決深層次矛盾的手段。進入21世紀,胡錦濤總書記在前人的基礎上,賦予中國城鎮化全新價值要求即“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同時提出“兩個趨向”的論斷,在工業化發展起步階段,由農業來支持工業發展;但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由工業反向支持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兩者雙向互動、協調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偉大實踐,形成了當代的理論成果。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的現實應用價值
(一)為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指引新方向
黨中央深入分析了我國過去城鎮化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問題,弄清當前我國城鎮化所處的新情勢,通過對問題的解決,為城鎮化筑造前進的燈塔。對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度偏低的問題,提出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將“以人為本”作為新型城鎮化基本原則,貫穿于城鎮化的全過程。對于城鎮化中城鄉差距拉大的問題,強調要合理布局城市空間,協同新農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不能富了城市,窮了農村,新型城鎮化不能使農村荒蕪。對于城鎮化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提出要將生態文明滲透到城鎮化建設中去,走綠色、低碳、循環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除此以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提出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創新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健全城市發展資金保障體制等。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方向標、指路碑,不僅使城鎮化建設找準了方向,也為城鎮化建設找到了方法。
(二)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開始凸顯。城鎮化的首要任務是促進農業人口的市民化,有利于城市接收巨大的勞動人口和消費人口,從而激發內需,促進產業體系優化升級。除了刺激內需之外,新型城鎮化促使農村人口流入城市,將帶動供電、供氣、住房、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還帶動城市公共服務、消費型服務業、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尤其在農業人口轉移之后,農村土地可以集中經營,形成規模效益,進而推動城鄉、區域、產業的協調發展。除此之外,習總書記提到城鎮化的重要任務,例如提高領導干部管理城市的水平、加強城市文化建設、提高城鎮的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加強城市生態保護等,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社會等方方面面,促使改革深入土地制度、財稅體制等在內的眾多領域,有利于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以全面深化改革促進中國經濟穩步向好發展。
(三)為實現城市治理現代化指明新思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治理成為中國國家話語,而城市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其重要性日益發揮,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間城市應對公共突發性事件的治理能力更是受到廣泛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中關于城鎮化的管理問題可為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指明新思路。一是城鎮化加強宏觀管理,確立城鎮管理的制度和規劃體系;二是提高領導干部素質,要求城市工作者用科學的態度和專業的知識來建設和管理城市。這要求城市治理者一方面要從進行頂層設計,確立完備、穩定、管用的城市治理制度和規章體系,確保城市治理科學性和規范性。另一方面從領導干部入手,盡快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城市管理能力,確保城市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行。除此之外,城市治理不僅僅需要領導干部進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社會團體也要參與到城市治理之中。
小結
新時代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思想,是新一代黨中央基于中國城鎮化建設實際而形成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在中國的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城鎮化思想在新時代的進一步發展,其中蘊含的深厚內涵和意義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習近平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四川大學 四川成都 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