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無創產前篩查(NIPS)在胎兒性染色體異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0例染色體數目異常單胎妊娠孕婦作為護理對象,全部孕婦均行行NIPS檢查,探討NIPS結果和妊娠結局;結果:經NIPS檢查的40例染色體數目異常單胎妊娠孕婦中,性染色體數目減少、增加與復雜性異常分別為16例、20例和4例,且全部患者中有4例被檢測出母源性性染色體異常;結論:在胎兒性染色體異常診斷中,使用NIPS檢查,并對陽性檢測結果患者進行產前診斷,并配合使用染色體微陣列及胎兒染色體核型進行檢查,利于判斷胎兒性染色體存在的問題,可為產前會診提供較為準確依據。
【關鍵詞】無創產前篩查;胎兒;性染色體異常
無創產前篩查(NIPS)當前胎兒非整倍體篩查重要措施,通常使用在胎兒13、18和21三體產前診斷中,并且隨著對該診斷方式應用,逐漸被應用于染色體數目異常、胎兒血型鑒定以及染色體微缺失或重復綜合癥中。目前使用NIPS檢查13、18和21的準確性已經得到證實,但將該診斷方式應用于胎兒染色體異常數目異常篩查方面依舊存在爭議,還需不斷進行深入研究。本次研究將我院收治的40例染色體數目異常單胎妊娠孕婦作為檢查對象,重點探討在胎兒性染色體異常診斷中NIPS應用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0例行NIPS,且提示為染色體數目異常的單胎妊娠孕婦作為診斷觀察對象,全部孕婦中,年齡19-41歲,平均年齡(31.26±3.21)歲,孕次1-4次,平均孕次(2.41±0.85)次,產次1-3次,平均產次(1.12±0.51)次;NIPS檢測孕周12-22周,平均孕周(14.57±2.31)周,檢測時體重38-79kg,平均體重(55.37±3.64)kg。
納入標準:孕周>12周,孕婦符合NIPS檢測相關標準;孕婦同意參與本次研究,且簽訂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醫院道德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排除標準:孕婦或其丈夫一方確診染色體異常;檢查前1年有異體輸血、異體細胞治療和移植手術經歷;雙胎、多胎妊娠;合并惡性腫瘤。
1.2方法
檢查前告知全部孕婦存在的羊膜腔/臍靜脈穿刺風險后,在孕婦及家屬同意且簽訂知情同意書后進行檢查,并記錄孕婦年齡、孕產次、孕周和體重,以及聯系方式等信息,并獲取孕婦妊娠結局隨訪同意。檢查設備使用美國Affymetrix公司,CytoScan750K芯片,檢查內容包含胎兒染色體核型(350條帶)、孕婦外周血染色體核型(350條帶)、胎兒染色體微陣列(CMA)。NIPS檢查中,取患者孕婦外周血5ml,在對血液樣本進行離心處理后留取上清,根據核酸提取試劑盒說明書,取出胎兒游離DNA,然后進行相應處理,包含連接反應、末端修復、PCR擴增以及文庫定量等,經處理后獲取pooling產物,并使用胎兒染色體非整倍體試劑盒(T21、T18、T13)和BGISEO-500高通量測序儀進行檢測,對檢測獲得的測序結果觀測,并將結果與人類基因組對比,并實施生物信息學分析,評估胎兒性染色體非整倍體疾病發生風險。
1.3觀察指標
觀察使用NIPS檢測方式結果,以及胎兒性染色體異常孕婦妊娠結局。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法。
2結果
2.1 NIPS檢測結果
40例性染色體數目異常孕婦中,16例出現性染色體數目減少,20例性染色體數目增加,4例表現為性染色體復雜異常。在染色體數目減少孕婦中,其他染色體異常者2例,大片段16號染色體缺失1例,且1例合并7號染色體數目增多,CMA結果異常和/或染色體核型患者有5例;性染色體數目增多孕婦中,1例有18三體高風險,CMA結果異常和/或染色體核型患者有15例;性染色體復雜異常孕婦中,1例顯示為4p16 缺失高風險。
經NIPS檢測,結果顯示母源性性染色體異常4例,有1例出現性染色體數目增多;1例合并性染色體數目減少;1例性染色體復雜性異常孕婦,此外存在1例孕婦胎兒核型與CMA檢查結果不存在異常。
2.2妊娠結局
經臨床診斷16例確診為胎兒性染色體異常孕婦中,選擇引產9例,7例保留胎兒。
3討論
現階段,NIPS檢測作為非侵入性胎兒非整倍體篩查重要手段,實際使用中在13、18和21三體預測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相比于傳統母體血清學篩查,診斷結果可信度更高,可有效篩查出部分染色中存在的數目異常性染色體,在孕婦染色體異常診斷中得到有效應用。當下,我國在產前診斷中,為確定胎兒健康水平,已經將NIPS檢測作為胎兒非整倍體一線篩查手段[1]。但在使用NIPS檢測方式進行診斷期間,依舊存在NIPS性染色體異常假陽性問題,而導致該現象原因表現在多個方面,常見原因有三個方面:(1)孕婦本身存在X染色體數目異常、嵌合或者是拷貝數變異等問題;(2)存在限制性胎盤嵌合問題;(3)胎兒存在性染色體結構異常;(4)孕婦合并嚴重惡性腫瘤等。在多種原因中,母源性性染色體異常是造成NIPS性染色體異常假陽性主要原因[2]。因此,在對孕婦進行染色體異常篩查中,應檢查外周血染色體核型,通過該方式,既可有效排查出導致NIPS假陽性的原因,又可減少再次妊娠胎兒非整倍體篩查,尤其是當前我國二孩政策放開條件下,通過周血染色體核型檢測,可直接確定孕婦是否攜帶異常染色體,可為孕婦進行產前診斷提供指導。此外,在進行產前診斷中,采用CMA檢測,可提供核型檢測額外信息,并獲取其他相關核型漏診微缺失微重復片段,利于提升診斷正確性。因此,在進行NIPS檢測中,應結合孕婦意愿聯合使用胎兒核型及CMA檢查,以此保證檢測結果準確性[3]。
綜上所述,在對產前無創性染色體異常孕婦進行診斷中,NIPS檢查屬于較為常用產前篩查手段,使用該方式可準確判斷胎兒性染色體數目增多,但在性染色體數目減少診斷時需要加強分析研究。對檢測出陽性孕婦進行產前診斷中,通過CMA檢測,利于確定染色體核型檢測信息,并確定染色體存在的微缺失微重復異常,且可將影響NIPS性染色檢測準確性結果進行確定,同時可為胎兒去留選擇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楊麗,臘曉琳,加米拉·熱扎克,等.無創產前DNA檢測技術在胎兒性染色體異常篩查中的應用價值[J].國際遺傳學雜志,2021,44(2):79-84.
[2]徐燕,袁幼紅,王琳琳,等.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篩查胎兒性染色體異常的臨床意義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52-54.
[3]宋春林,郭曉玲,陳淑芬,等.無創產前檢測在胎兒性染色體檢測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8,26(5):36-37.
作者簡介:鄭國兵,1982.10.男,漢族,籍貫安徽省,主管技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前診斷